親愛的,冷戰真的結束了(2 / 2)

但曆史也可能通向充滿混亂的方向,它包括冷戰思維仍使大國彼此間充滿懷疑,以伊斯蘭極端組織為代表的全球性不安定因素同時爆發。如果傳統大國們對於美國的疲於奔命表示出袖手旁觀,它很可能導致更糟糕的結局。沒人懷疑現任的布什總統以令人讚歎的包容能力兼具了無知、傲慢、缺乏信用、沒有立場、無遠見等諸多缺陷。是他,一麵在倡導自由貿易,一麵提高了鋼鐵的關稅,補貼了美國的農場主;是他,一麵聲稱民主的重要性,一麵默許了委內瑞拉的滑稽政變;是他,一麵強烈地反對恐怖行為,一麵縱容了以色列的國家恐怖主義;是他,在競選時表明要反對克林頓的幹涉主義,現在卻將幹涉行動擴大至每個角落……

但現實常常充滿殘酷,除了這位布什,我們卻沒有更好的選擇。不錯,布萊爾長相更英俊,口齒更清晰,理想更遠大,但親愛的,英國太小了;普京嘛,俄羅斯還在為生存發愁呢;法國人與德國人似乎隻想好好過日子……況且,一種災難性場景可能正在逼近。《經濟學人》主編比爾·埃默特所做的類比或許過於誇張,卻並非毫無可能。他認為,就像列寧在1917年在俄羅斯獲得的成功改變了世界格局一樣,伊斯蘭原教旨主義組織有可能在中東地區獲得某個政權,並引發一場全球性的意識形態革命,如果新政權還不幸擁有核武器,那麼世界就有可能進入崩潰的邊緣。在整個阿富汗戰爭期間,很多人是比穆沙拉夫更緊張的:天哪,要是巴基斯坦被親本·拉登的極端組織控製該怎麼辦?推翻薩達姆政權的計劃的悖論正是在於,伊拉克政權可能擁有的核武器威脅到世界安全,推翻他的行動又可能導致中東陷入新的混亂。

沒人比普京更機敏地領會到現實環境的變化,他的務實主義精神準確地把握了國際關係風雲的變遷,他比同代人更勇敢地拋棄了前“蘇聯帝國”的光環,轉而承認美國作為惟一帝國的存在,積極將俄羅斯推入這個全球新體係中。消除核彈頭的努力,暗示他承認來自美國的危險要遠遠小於惡化的經濟狀況,美國在中亞的駐軍並沒有比車臣的極端分子更可怕。

關於美國是否有資格成為帝國的爭論仍在繼續,讚成者相信“9·11”促成美國不再勉強地成為“世界警察”,批評者則說自從越戰以來,美國國力就不斷下降,它已成為強弩之末。肯尼迪政治學院的院長約瑟夫·奈的判斷似乎更為公正,一方麵他承認美國在世界範圍內主宰位置,同時他又相信在采取任何國際性行動前,美國必須得到其它國家的支持,這使美國成為曆史上最與眾不同與相互矛盾的“帝國”。但對於更多的希望在穩定的國際環境中獲得自身發展的國家來說,普京的做法的確值得借鑒。親愛的,冷戰真的結束了!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