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圍看熱鬧的人看到救護車來了,警車也來了,這才散開一條道,讓警察和醫生護士進去處理。
鬧了好半天,受傷的人被送到醫院去了,行凶的也被帶走了,其他人才三三兩兩的散去,一邊還在議論那個拆遷的事情。
從頭到尾,都沒有人去關心下老太婆到底咋樣了。
陳馨不認識他們,也不可能貿然的去看,隻能張望了一下打算離開。
走到街頭那裏,就看到有告示貼在路邊的報欄上頭,是關於拆遷的公示,還有臨河拆遷的範圍。
她走近了仔細看了好半天,發現並不是所有的臨河房屋都要被拆,拆的隻是低窪的那一段,然後另一邊的房屋因為離河邊還有一段距離,可能會直接沿河修建一條觀景道。
暗暗將這地方的名字記下,打算過段時間再去那條路看看。雖然拆遷不了,但是那條街的位置也不錯,離她印象中的二環都還有好一段距離。隻可惜她隻是曾經路過這座城市待了一周時間,而且關注點還在美食和著名的景點上,這種不屬於景點的老街她根本連印象都沒有。
但是沒關係,雖然地段不是後來最有名的那條路,可距離也不算太遠,有種鬧中取靜的雅致。反正她也不打算開酒吧什麼的,作為私房菜館,或者兼賣簡餐的咖啡廳的話,這地方卻是恰恰好的。
不著急去看的原因是她想著手上錢不多,如果能在現在還沒開發出來的那條著名的景點買一間房的話,以後隻收租金都夠他們用了。
時間晃一晃的就到了元旦。程潔邀請陳馨帶著張璋去他們家過節,順便給她介紹個朋友認識。
這個朋友是個攝影師,專門拍風景的,人物不是太擅長,但是靜物拍攝比非專業人士強得不是一點半點。
程潔跟陳馨倆人現在交情莫逆,對陳馨的打算也知道一些,所以這位攝影師如果願意跟她合作的話,她完全可以在雜誌社開一個美食專欄。
宋老師原本就不是以這方麵見長,他是曆史係畢業的,現在寫的文章也多偏向於民俗風情,還有社會評論,偶爾也會寫一些書評,字句犀利,論點切入一針見血,在報紙上和雜誌上發表的文章已經吸引了不少讀者,每天收到的讀者來信都是厚厚一疊。
上次他介紹的本地的民俗風情和地方美食跟飲食習慣,在雜誌上刊登連載後,引起讀者很大的反響,其他地方也出來不少跟風的文章,都是在推薦他們本地的特色。
宋老師當時就明說了,自己文內的菜肴是好友親手製作的,甚至應不少讀者來信的要求,在第二期的時候還刊登了其中三樣的製作方法。
然而這並不能滿足讀者的需求,雜誌社也在跟他商量,能不能加開一個美食專欄。但是要求不能隻是菜譜,最好是能融合每一道菜背後的風俗故事。
宋老師對民俗曆史毫無問題,然而讓他去發掘美食背後的故事,就有點強人所難了。這不,他幹脆借元旦這個機會找上了陳馨,問她願不願意接手這個專欄。
陳馨當然願意,她以前就是做這個的,不過那時候是在網絡上發表而已,配上當地的風景照片跟食材照片,讓人能了解得更深。現在不可能直播,那麼隻依靠照片也不是不行,這就需要一個攝像師的全力配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