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經濟猜想103(2 / 2)

在改革開放之初,我們國家經濟發展的帶動,靠的基本上是鄉鎮企業的拉動,民營資本的激勵,無論是對GDP的貢獻率,還是對宏觀經濟發展的活力,以至於對市場的創新,這些寶貴的東西無不來自於民間資本。從這個角度上來說,在過去乃至未來相當長的一段時間裏,民間資本都將是國家經濟成長的動力。

可以說,在過去的歲月裏,流連於實業、製造業領域的民間資本的發展非常之好,然而圍繞著債券、股票等金融領域,這種發展卻一直都沒有跟上。

在這一點上,除了我們在本書中提到的製度性因素之外,中國民眾的觀念,也成為了一個製約民間資本成長的問題。

比如說,溫州是中國民營經濟發展最早的地區,也是民間資本擴張最迅速的區域之一。早在2001年,大批溫州人投入近兩千億元人民幣,組團進入北京、上海、杭州購房。在2002年,中國出現了能源緊缺,煤炭價格飛漲的現象,溫州的民間資本又流向山西,一舉收購了山西省半數的煤礦;而當棉花減產、棉價上升時,溫州為數30億元的人民幣民間資本,又進駐新疆收購棉花;在2007年的石油漲價風波裏,50億元人民幣的巨額溫州民間資本,再次進入中國西部收購油井;近一段時間,海南島的房市又吸引了大量民間資本前往投資。

不知大家有沒有注意到,無論這些資本流向何處,所指的卻都是有形的實物財富,像債券、股票這樣的證券市場,卻從來沒能夠吸引民間資本的目光。

出現這個局麵的主要原因,是因為我們的傳統觀念。在中國人的傳統觀念裏,把貨物買進賣出是很正常的事情,也更加穩妥一些,而與虛無縹緲的票據、債券打交道,總是讓人感覺到缺乏安全感。

當我們的股市、基金、期貨一次次地顯露出不穩定與“吞金機器”的外貌時,這種不安全感就更加濃重了。

事實上,能否通過金融證券收入,把資本在未來的收入流變現,進而無數倍地擴大自己現有資本,拓展未來的發展空間,這對於處於弱勢地位的民間資本來說,是至關重要的。在這裏,一個核心的觀念問題,就是我們是否願意將未來的收入轉移到現在,是不是有這種能力,保證這種轉移能夠成功。

當我們全書的探索行進到這一步的時候,也就意味著我們在經濟思維上已經與時代接軌,唯一所欠缺的,就是在中國特有的經濟環境下,掌握切實準確,更富收益的理財分析方法,掌握更合理有序、效用更高的資產管理結構,關於這套方法,我們將在本書的下冊裏傳播給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