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部分——中國外貿猜想 實現變革的外生變量
貿易戰會帶來負麵影響嗎?
從現實情況來看,恐怕是這樣的。首先,鑒於發達國家市場在中國出口中所占的分量,對中國來說,貿易戰最大的後果就是出口下降。而這造成的直接後果,就是會對中國的出口企業及其就業產生很大影響,大量企業可能會因此破產。中國的經濟很可能會麵對一段極其難熬的時光。
但是,貿易戰在很大程度上,是以一把雙刃劍的麵目出現的。
就拿美國來說,支撐其經濟的信貸消費模式,決定了美國一旦發動貿易戰爭,勢必會使中國對美出口降幅變得更大,在這樣的情況下,沒有了中國廉價商品的輸入,飽受危機之困的美國家庭恐怕會變得更加艱難。
當然,為了堅持利益所得,美國可能會選擇轉移進口市場,用替代選擇來彌補由此造成的商品短缺,但是假如我們在全世界範圍內尋找一下就可以發現,能夠像中國這樣,供應如此大量物美價廉商品的國家是少之又少的,像越南、泰國這樣的國家,盡管能夠提供同質量同價位的商品,但是受產能限製,它們的出口規模注定無法滿足美國巨大需求的胃口。
因此,發達國家在這方麵的替代選擇其實是很小的。一旦因中國商品的銳減影響到普通民眾的生活,那麼政府在製定貿易戰具體政策的時候,就不能不考慮到這個因素。
即使發達國家成功地找到了這樣的替代選擇,用新的進口國頂替掉中國的地位,那麼我們也不必過分對此憂慮,事實上,在政府為此製定的策略方案中,早已考慮到了這一層麵的因素,而會選擇用其他手段來對這種貿易戰製裁進行遏製。
這種手段就是拋售對方國債。
以美國為例,中國央行目前持有美國國債規模占到外國央行持有美國國債總規模的35.4%,占美國可流通國債總額的13.3%。盡管選擇對美國國債進行拋售,可能引發外彙儲備貶值以及加劇出口困難,無疑意味著對自己的傷害,但是對於打贏這場貿易戰爭來說,這種手段是相當有效的。
根據數據統計顯示:美國在2008年的失業人數總計260萬,為二戰以來最高水平,由此導致信貸損失進一步擴大。如果中國全部拋空美國國債,國際市場的跟風不可避免。我們從一些經濟學讀物中也曾經了解到,國債利率是美國重要的基準利率之一,中國拋售美國國債勢必會造成美元的大幅貶值,美國經濟有可能陷入長期衰退之中。
正是基於以上的因素,才決定了中國在應對來自發達國家的貿易戰爭時,同樣有著屬於自己的反製手段,然而假如我們從改革的角度來看待這件事情,貿易戰爭反而未嚐是一件壞事。
假如中國與發達國家之間,真正爆發出一場規模空前的貿易戰爭,那麼極有可能帶來的結果是——中國真正從出口導向型的、以投資和外需為主的經濟結構向以內需特別是消費為主轉型,從而改變中國經濟發展持續依賴外部需求的不利局麵。
然而我們知道,解決中國經濟失衡的根本辦法固然是轉變經濟發展方式,但是在各級政府仍然掌握著過大的資源配置權利的時候,這種情況是極難發生轉變的,想要從內部生成改革力量很難,需要要依靠外部的變化來推進改革。
正因為如此,當中國與發達國家之間發生貿易戰時,中國出口的外部環境勢必將比以前遠為惡劣,指望外需來實現中國經濟的高增長隻能成為過去式。在這樣的外部壓力下,政府極有可能會痛下決心,把發展的重點真正轉向拉動內需,推進收入分配、削減政府權力等早應實施的改革中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