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離匈奴人不到三十裏的南邊,蒙恬所在的榆林,這裏因為後續的援軍到來又屯兵了三萬。
後續趕來的秦軍已經不如之前的士卒精壯,三萬之中白發蒼蒼的有之,看上去約是隻有十二三歲的更多。
蒙恬在看到新的援軍老弱居多的時候隻問率軍前來的內史騰一句話,那就是中原戰況怎麼樣了。
內史騰是滅韓的那位秦國大將,他的姓氏不是“內”也不是“史”更加不是“內史”。他其實是趙氏贏姓,名為騰,會有內史騰的全稱是因為他曾經當過內史郡……既是秦國直隸郡的郡守。
主持北疆戰事的蒙恬那麼問有相當多的含義,那是隻有知情人才能回答得出來的。
恰好內史騰就屬於“知情人”的那一部分,他知道蒙恬是在問始皇帝的病情怎麼樣,扶蘇有沒有順利接手中原軍團的指揮權,列國(齊燕趙)那邊的政治環境,南邊的呂哲又是個什麼情況。
內史騰用很簡短的語言道出始皇帝的病情,簡短到隻有“崩即”二字,然後用稍微多的詞彙來告訴蒙恬扶蘇得到了徐岩的效忠,列國和呂哲那邊卻不是三言兩語所能說得完的了。
“駕崩在即”這個信息讓蒙恬的臉色變得無比陰沉,聽到扶蘇得到中原軍團的效忠之後臉色才算是好看了一些。
其實很多事情都是有關聯性的,始皇帝即將駕崩,扶蘇能夠得到中原軍團數十萬將士的效忠意味著有了堅強的武力支持,列國和呂哲那邊卻是關乎到扶蘇登基之後的邦交環境。
秦國艱難,但是艱難也是有一個限度,秦現在所麵臨的環境比秦孝公那時候其實並不困難到哪裏去,唯一能使得秦國滅亡的不是外敵有多麼的強大,是始皇帝駕崩之後扶蘇能不能順利登基。
現在中原軍團已經效忠扶蘇,北疆的長城軍團也是扶蘇堅強的後盾,那麼國內因為始皇帝駕崩可能出現的奪嫡爭位是不會爆發了。
蒙恬確認這一點後才將內史騰請進自己的大帳,他需要好好了解中原列國的動向,也該知道呂哲現在在幹什麼。
不是看不起齊、燕、趙三國,蒙恬是真的認為隻要秦國不內亂,這些剛剛複立不足三年的國家根本就難以威脅到秦國的國祚。
事實上差不多也是這樣,每一次秦國對上列國,除非是秦國自己內部混亂,不然爆發戰爭的時候壓根就沒有輸過。
哪怕是保證完整性的列國對上秦國,依靠合縱都幹不過秦國。剛剛複立的列國,她們至多至多也就是牽絆一下秦國的腳步,想要殲滅中原軍團近七十萬部隊……有可能嗎?
內史騰帶來的消息很清楚在說“不可能”,扶蘇監軍,徐岩主戰,再有蒙毅、蘇角等人,中原軍團對陣齊、燕、趙已經連續取得四次大勝,共殲敵將近三十五萬。
“哦?那麼呂侯那邊呢?”蒙恬問的是呂哲有沒有卡斷商路的跡象。
內史騰先是糾正一下蒙恬對呂哲的稱呼,說是正式的詔書已經下達,該更換稱呼為漢王了,然後才一一將那邊的情況說出來。
嚴格的來說,呂哲一天沒有舉行祭天大禮,沒有敬奉鬼神,沒有換上王級冕服,沒有太多太多的事情……那麼呂哲就不是一個大王。所以內史騰糾正蒙恬的稱呼是錯誤的。
內史騰會有這樣的行為隻說明一些問題,首先就是秦國對呂哲的忌憚,另外就是秦國現在離不開呂哲的某些幫助,因此潛意識的不想得罪……哪怕是呂哲永遠不知道秦國的哪個官員是怎麼稱呼,叫呂侯、漢王也罷,叫呂狗賊、呂逆賊也好,他們就是不想做出任何會使雙方交惡的事情出來。
呂哲怎麼會斷掉與秦國的商業往來呢,內史騰隻是舉了幾個例子,蒙恬立刻就安心了。
秦國為了從呂哲那邊獲取物資,國內的府庫幾乎是快搬空了,最近一段時間已經是采取以物易物的交易方式,但是這樣的付出是七十萬中原軍團的士卒沒有餓肚子,因為糧秣、藥物等物資充足,保持著相對高的士氣。
內史騰十分憂慮地說:“這麼下去,哪怕是能擊敗列國聯軍使得東麵維持平靜,我們至少五年之內也回不過氣。”
“聯姻事宜……”蒙恬吐出幾個字就停住了,他說的這個關乎到一個天大的秘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