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人在房中計議了半天,定下了主意,已是傍晚時分,黃宗羲派人向馬守應報告,所有的補給已經搬運完畢,馬守應三人才出了靜室。
天色已黑,除了三人的親兵外,所有的水師官兵又重回到了船上,馬守應三人在黃宗羲一再邀請下,就在城主府住了下來。
第二天一大早,馬守應等人就重新回到了戰艦上,這隻龐大的艦隊駛離了西貢的碼頭,西貢重新恢複了正常。
這支艦隊的目的地是婆羅洲(加裏曼丹島),婆羅洲最近的距離馬六甲隻有一天的路程,麵積廣闊,是世界第三大島嶼,足在七十多萬平方公裏,唯一美中不足的就是人煙稀少,基本上還處於未開發狀態,大部分都被原始森林覆蓋,而且森林中間還住著住著一個令人生畏的土著,那就是專門獵取人頭的達亞克族人。
婆羅洲在晉朝時期中原就有記載,當時的憎侶法顯由印度求得佛法,回歸中原途中經過南洋,曾有提及在耶婆提停留,中原對婆羅洲最早的通航也紀錄出現在梁書中,不過,當時婆羅洲被稱為渤泥、婆利、或婆羅,後來演變成婆羅乃),也就是現在通用的文萊。
在中原梁、隋、唐三朝裏,渤泥都有遣送信使向中國朝貢,直至宋代這種接觸繼續保持,到了明朝鄭和下西洋時,明朝龐大的船隊曾兩次經過婆羅洲,渤泥作為大明的屬國,直到葡萄牙人到來,才斷絕了和大明的從屬關係。
不過,這個島嶼太過荒涼,加上還有專門獵人頭的達亞克族,葡萄牙人根本不重視,他們雖然占有了馬六甲一百多年,也不願意開發這個近在咫尺的大島,在渤泥最多時也隻留有一百多名葡萄牙人,作為象征性占領,島上其他地方都是空白一片。
這個島嶼對於一心想追求大量利潤的西方人來講沒有什麼用處,但對於大唐來講卻是一個寶庫,自從禁伐令下達以來,大唐境內木材的砍伐量大為減少,但因為修鐵路的原故,木材的用量卻大增,相應的木材價格也節節攀升。
木材價格的上升,自然會有大量的木材外運,現在每天都有大量的木材從東南半島的各個國家運往大唐,但這些木材雖然比大唐境內便宜許多,畢竟還需要不小的成本,而婆羅洲上豐富的木材資源對於大唐來講,簡直是一筆免費的財富,許多木材商人都已把目光投向了這裏,隻是礙於葡萄人和島上凶惡的獵頭族,許多商人隻得裹足不前。
這次大軍出動,即是要在島上找一個基地,暫時駐紮下來,也是借此機會幹脆把婆羅洲劃入大唐領土的範圍。
航線水師早已熟悉,艦隊直接駛往婆羅洲最熱鬧的地方渤泥國,在海上航行了六天後,航隊已經到達了渤泥的達魯薩蘭港口,渤泥總人口數隻有十多萬,首府達魯薩蘭港人口大概有三萬人,和唐軍的西貢相當,渤泥的水上力量隻有百十條漁船,不過,因鄭和下西洋時曾有兩次在這裏停留,倒是可以停靠唐軍的戰艦。
渤泥此時的蘇丹為博爾基亞,聽到海上有一支寵大的戰艦駛來時嚇壞了,荷蘭人進攻馬六甲之事渤泥也知道,如果這是荷蘭人的軍隊,毫無疑問,渤泥又得從葡萄牙人手上轉到荷蘭人手中,如果隻是單純換一個主子倒是沒有什麼,但要是荷蘭人不讓他繼續當蘇丹,或提出更苛刻的要求如何是好。
博爾基亞嚇得幾乎馬上就要帶著王宮的衛隊逃走,葡萄牙人征服渤泥時才出動了數百人,如今對方出動數百艘戰艦,博爾基亞可不相信荷蘭人隻是想象葡萄牙一樣,每年收一點貢品。
不過,後麵衛兵的報告卻讓他打消了主意,戰艦上掛的不是荷蘭人的旗幟,反而是大唐的旗幟,對於大唐渤泥國不陌生,確切的說對於中原的大明王朝渤泥人還很有好感。
渤泥國曾經和大明關係密切,在明永樂六年,當時的國王麻那惹加那攜王後、王子一行一百五十多人,親自前往應天府向大明朝貢,受到明成祖的盛情款待。麻那惹加那在應天府遊覽月餘,不幸染病,雖經禦醫精心調冶,終因病情過重,病逝於應天。臨死前提出要求希望體魄托葬中華,明成祖遵其遺囑,按王禮埋葬了這位異邦君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