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易經起源時代】(2 / 2)

奇門遁甲,在易經八卦的數理運用上可謂得上是登峰造極。在古代軍事上地位極高,像風後、薑尚、張良、諸葛孔明、劉基對其研究頗深,也算得上奇門遁甲術的繼承者跟發揚者。其中風後演出了奇門遁甲一千零八十局,薑太公刪減成七十二局,劉邦謀士張良再次刪減為十八局,諸葛演成《八陣圖》,劉基最終完成《奇門遁甲大全》,至此奇門遁甲術成型。奇門遁甲的最大特點就是以天、地、人、磁場四大基本元素來模擬人類自然社會。是天時、地利、人和思想的結晶,也是偶然性與必然性的辯證。它能夠最大潛力的發揮人的思維能動性,來達到事物與人腦的極高通悟。何為“得天時”?

尚且不說孤虛法、奇門遁甲術在古代曆史、軍事方麵的應用,也不必懷疑其預測水平如何,但是我們起碼得知道自古所謂的“得天時”是指什麼?“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又有何深意?

為了了去世人幾千年來對渴望天時的糾結,我今天不得不大膽的為“天時”一詞下一個定義。“天時”原本是指由於宇宙的移星異宿而在地球自然界呈現出的周期性變化,而這些變化不僅改變著自然界,也對人類生活生產產生著間接或直接的影響。天時就是四季。直到後來人們意識到人類社會曆史也存在著所謂的周期變化,朝代的更迭,戰爭與和平的交織,於是間接地將“天時”一詞納入社會學說,認為天下大勢、曆史走向就是“天時”。諸葛亮在《隆中對》中所說的“天時”,以及《三國演義》裏“曹操得天時,孫權占地利,劉備用人和”所謂的“天時”都指天下大勢、曆史走向。

所謂“得天時”,就是洞察天下的大勢、主宰曆史的走向,正如毛潤之在《沁園春·長沙》中所說的“悵寥廓,問蒼茫大地,誰主沉浮”?“殘缺的曆法”

那麼孤虛法以及奇門遁甲術對於天時又有何定義呢?想必這個問題至關重要,直接影響到術數理論的邏輯關係是否能達到預測事實的效果。

“日辰不全,故有孤虛”,所以孤虛源自日辰,而日辰則是曆法,曆法是對天文測算的結果,天文測算結果來自天體自然運動,所以孤虛來自天體運動。問題是測算水平如何,曆法效果又如何?鬼穀老道有言:“自天地之合離終始,必有戲隙”,誤差的存在是普遍的,在天文學上有“歲差”,通俗來說就是地球的自轉是不穩定的,其他天體在軌道、周期上也普遍存在著誤差。正是由於“天地尚有殘缺”,所以測算存在誤差是必須的。這也導致曆法也是存在著殘缺和漏洞,比如農曆的閏月就是為了解決這一殘缺而定的,在奇門遁甲之中更有置閏一說,而且置閏方法也不專一,所以要求預測到時辰,其誤差是顯而易見的。再說了,當預測精度要求到具體的某一時間時,我們可以用曆法來表示這一具體時間,但是曆法是人為製定的,也是多樣的,所以通過分析“殘缺的曆法”來預測諸如天氣、天時這類高精度的事件是否能行?自然的“潛規則”

就算存在著與天文完全吻合的理想曆法,但是在常人看來,天文與生活這兩種本不搭邊際的事物,又會有何種因果邏輯關係呢?我們知道在古代曆法是用來指導人類生活生產,特別是農耕。所以四季的變化可以說是直接影響到了人類的發展,所以為了更好的適應環境,就必須了解天文,曆法於是誕生了。那麼天文與人類生活、生產就必然存在著不可避免的因果邏輯。至於古人祭天地、日月乃至星辰,則認為是對自然的無可奈何可能更為準確,而不是崇拜。

在自然力量的恐嚇之下,人類不僅製定了曆法,而且為了盡可能地滿足自我安全感,還製定了孤虛法、奇門遁甲術這類可以與天文相掛鉤進而指導自我生活、生產的術數理論。人們迫切地需要它來指導自我行為,以達到躲避自然懲罰的效果。在孤虛法中所言“日辰不全,故有孤虛”可見一斑,設法找到“曆法的空洞(孤虛、空亡)”來作為自我的庇護所,這難道不是對現實的逃避嗎?所以孤虛法、奇門遁甲術是人類為自然所迫害後不得不選擇的潛準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