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一任的內閣,這才明白李想做事的風格,不禁議論紛紛。隻覺得新鮮,還看不出好壞。
史憲之笑著說道:“得虧有著汪大人,否則就連我都摸不準天子的脈象呢。”
汪文言向諸臣拱拱手:“就是多跟了聖上幾年。算不得什麼的。諸位都是翹楚,適應過來就辦的好了。”
史憲之衝他拱拱手,算是謝過他。要是沒他中間調和著,可要磨合一陣。
果然這幾日的折子簡明許多,多是一些實務,沒了歌功頌德。
李想歡喜起來,就求著探春寫下政務院三個大字,刻成了匾給內閣送去。
內閣們看了這三個字,總算知道了天子的心思。真是要把天下政務相托呀,莫名感慨起來。閹黨也好,東林也罷都死命求著這個結果,卻反而都被壓了下去。結果到了他們手裏,就這樣唾手可得。不由得都生出了為君效死的心思。朝堂運轉更加流暢起來。
李想試著隔天不上朝,也沒了人勸諫。這才歡喜起來。對黛玉說道:“原來是我想差了,他們啊還是不敢。隻有我去了他們頭上金箍,他們才能上天入地。這下好了,我又可以出去轉轉了。”
黛玉讚許說道:“這才是一代明主該做的呢。隻是出巡不易的。”
李想一揮手:“就按當年的規程來。咱們自己出錢,不要地方接著就好。”
“那要去哪?”
“我要踏遍南七北六十三省,有件事要和這些封疆大吏們談談。”
“到了這一步了嗎?”
“先談著,吹吹風下下雨。畢竟農無稅對有些地方來說,還是很難的。”
黛玉抱住李想說道:“此乃千古未有之事。我也要跟著去的。”
李想自然應允,又連續幾晚睡在坤寧宮中。
不成想這消息很快就被眾女得知,這些怨女聯袂前來坤寧宮逼宮。黛玉無奈之下,隻好答應著都去。
朝堂再一次沸騰,自古天子巡視地方都要生事,而且靡費頗大。故此都請天子留守宮中。
李想直接開了大朝會,說出了農無稅的想法。並懇切的說道:“若不是朕這個身份去,天下土地又會回到官紳世家手中。他們巴不得不交稅呢!隻有朕,能用皇權壓住他們!敢亂動天下田畝者,朕也是下得了殺手的。”
“我朝現有幾近兩萬萬人口,人多了,可田畝卻還是這麼多。不把他們肚子填飽可怎麼行?要把更多的子民從土地裏挪出來。以前不行,是因為商稅填不滿農稅差。如今能否行的通,就要朕親自去看、去聽、去農家的鍋裏吃一頓。”
“朕的時間不算多,十六年。也就是一個孩子長大的時間。若是能用這十六年實現天下農無稅,各位臣公連帶著和朕一樣的功德無量。”
“都說文章千古事,我們要做的可比這千古事還要大!這是曠古未有的,也是自秦以降,從未有人敢做的事。”
“朕出京以後,政務院全權負責朝綱運轉。此行隻帶皇宮內衛三千並後宮諸妃。責令各地不得興建行宮,不得迎駕接駕,隻等著召見就是。一應費用都由內府出具,不動國庫一文。如此可好?”
群臣默然良久,史憲之忽然大聲疾呼:“吾皇萬歲!”
隨著朝堂山呼海嘯一般的萬歲聲,李想站起身退朝而去。
明元年秋,明皇自北而南到了金陵,指定了江寧織造曹家接駕。
曹爾玉深知李想的處事,也不大肆安排,隻管把一些礙眼的去掉,又讓家中奴仆守些規矩,這才等著聖駕。
李想拖家帶口進住進了特意給他準備的枕霞閣,先見了江寧布政使,談起稅率來。李想首次拋出分稅製的名頭,鼓勵他將商稅分門別類的提升起來。
孫伯雅自平叛以來,就地接任了布政使之位。又是一個自西北而來的重臣。詳細問明分稅種類之後,直言不諱:“非是臣不敢,隻不過這重稅中卻有許多聖上的家私。這讓臣很是難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