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五十二章 經濟發展規劃(2 / 3)

當然這些問題趙華還要和歐洋徹底的交流,但是趙華的工作並不能斷,災後重建的工作已經基本定下基調了,已經沒有太多變化的可能了。但是不是災後重建的工作完成之後,榆林縣的工作就一勞永逸了,後續的經濟建設工作一點都不能鬆懈,而且難度不低於災後重建工作。之所以趙華寫這份榆林縣經濟展規劃花了差不多半個月的功夫,趙華不得不考慮到榆林縣現實的情況,以及整個雲落市的大環境。趙華要寫就要寫出來是完全符合榆林縣的實情的,而不是空中樓閣,一些華而不實的東西隻能是讓老百姓瞎折騰。到最後吃虧的還是我們最底層的老百姓。。

很多的幹部就是這樣,總是為了政績建設一些花架子的項目來。官術網(--數十萬的完結小說免費下載))結果老百姓賠了時間,也賠上的本錢,到最後隻是竹籃打水一場空,有的甚至連本錢都撈不回頭。而我們的g員呢,說不定還是滿滿當當的政績,贏得輿論的一片盛讚之聲。到最後一紙升遷的調令,拍拍屁股走人,最後苦的就是我們的老百姓。

趙華雖然表麵上悠閑自得的神情,其實內心也在暗暗的為榆林縣的現狀愁,雖然他的規劃是寫出來了,但是趙華真的沒有什麼底氣。趙華雖然是知道大的經濟走向,但是具體到一個地方的時候,許多細節的工作都需要趙華去考慮,並不是隻有前生的記憶就完全可以的最新章節極惡之龍。

歐德權仔細的看著手裏的規劃,這篇規劃足足有八頁紙之多,並不是手寫的,而是機打的。所以歐德權看起來並不吃力,要是都是手寫的,就算是趙華寫的再工整,看起來也十分的吃力,八頁紙的稿子,要認真的研讀起來,恐怕沒有一個小時也很難看完。

趙華在規劃中仔細的分析了榆林縣的情況,這些情況包括了榆林縣的水災後的實際狀況,財政狀況,百姓心裏狀態等等,文章從幾個方麵切入榆林縣的經濟展規劃。這幾個方麵包括重工業企業,榆林縣並沒有什麼大型的重工業企業,但是榆林縣的地理環境十分的特殊,處在四省交接之處。隨著高公路的建設,榆林縣將來很可能成為一個能源的中轉站。因為榆林縣後麵離北方的煤炭鐵路隻有幾十公裏,一旦高公路建到榆林縣,隨著滬高的建設完工,榆林縣那時候必然成為北方能源向南方城市輸送的主要中轉站。一旦建立能源中轉站的地位,榆林縣自然擁有了展大型重工業的地理基礎。

所以趙華在規劃中特別的提到,讓主要的煤炭能源運輸鐵路延伸到榆林縣是很有必要的。雖然趙華所在的那個年代,能源還不是稀缺物,運輸煤炭也不會走高的。但是到了後世,全國的經濟高的運作,全國範圍內的煤炭稀缺問題已經成了很多大型企業頭疼的事情。那時候企業就不會考慮什麼運輸成本的問題,能拉到煤就是王道。要是不走高的話,煤炭的運輸就要經過s省走海運,雖然能剩下一筆費用,但是花費的時間要長了許多。很多小企業所需要的媒也沒有那麼多。再說榆林縣連s省的港口不足一百公路,這點距離走普通公路也是完全可以的。

趙華的建議就是要在鐵路修到榆林縣的基礎上,成立煤炭能源公司,不僅收購成品煤,還可以去s省等地去開礦山。一旦榆林縣能夠建立一個規模較大的能源公司,對於榆林縣來說就有了足夠的財政支持。

在輕工業的展上,趙華認為是榆林縣優先要考的問題。榆林縣以前有大量的小造紙廠的廠房,這些廠房在這次洪水中,並沒有什麼大的損失。隻要經過簡單的改造以後,就完全能夠投入到生產當中去,隨著高公路要經過榆林縣,這一點也是榆林縣巨大的優勢。所以擁有這二點的優勢,榆林縣在招商引資方麵並不存在什麼大的困難。但是趙華也特別強調榆林縣的輕工業展不能太分散,多引進一些中小型私營企業。要形成一個產業群,在某個方麵形成榆林縣獨有的優勢。

趙華在規劃中提到了可以把榆林縣打造成汽車配件生產基地,雖然那個時代,小轎車對於當時的人來說是奢侈品,但是趙華知道二十年後,小轎車在華夏國的展規模。1992年華夏國汽車總產量突萬輛,到2年汽車年總產量達到2oo萬輛,此間增長萬輛用了8年。進入21紀,華夏國汽車總產量迅猛增加,2oo2年突破3oo萬輛,2oo3年突破4oo萬輛,2oo4年突破5oo萬輛。短短的幾年,萬輛的增長幅度不過1年.從1984年到2oo5年,我國汽車年總產量由輛提高到57o萬輛,21年內增長17倍;其中乘用車由萬輛提高到393萬輛,21年內增長654倍;華夏國成為了世界汽車消費大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