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卷 中國少數民族神話中的英雄 第十章 錢王除潮神
滅潮神,造福百姓是刻不容緩的事情。
唐朝末年,有個吳越王叫做錢鏐的,勇猛無比,當時一般人都稱他為“錢王”。錢王治理杭州的時候,各種事情都感到容易辦,就是這道錢塘江的海堤修不好。因為剛要修好,潮水一天一夜來兩次,簡直叫人沒有法子能把海堤修築起來。因此,錢王手下的人很著急,都怕錢王發脾氣,隻好報告錢王道:“大王,這海堤還是不修吧,總不會修好的。因為錢塘江裏麵有個潮神在跟我們作對,隻等到我們把海堤修得差不多的時候,他就興風作浪,鼓起潮頭,把我們的海堤給衝坍了。”錢王聽了滿肚火,氣得胡子一根根都直豎起來,眼睛瞪得像銅鈴,厲聲喝道:“吠!你們這批沒用場的家夥!為什麼不把那個潮神拖上來給宰了?”手下人慌忙說道:“這不能夠,這不能夠,他是個潮神,在海水裏麵,跟海龍王住在一起的哩!我們沒法去找他。何況他來的時候,是隨著潮水翻滾,躲在潮頭的海水裏麵;我們凡人,既看不到,更沒法子捉拿他。人們就是乘著鐵打的船去尋找,隻要一碰到潮頭,也會給吞沒了的。”錢王聽了,兩眼火星直冒,大吼道:“呸!難道就讓這個小小的潮神來胡作非為嗎?不行!”錢王想了一想,說道:“好,讓我自己去降伏他。到八月十八這一天,給我聚集上一萬名弓箭手到江邊,我倒要去見見這個潮神!”你道錢王為什麼一定選八月十八這一天呢?原來八月十八是潮神生日,這一天潮頭最高,水勢更是排山倒海凶猛無比;而且潮神會在這一天,騎著白馬跑在潮頭上麵。
八月十八日到了,錢塘江邊搭起了一座大王台,錢王一早就到台上觀看動靜,等待潮神到來。可是從當地挑選出來的一萬名精銳弓箭手,卻陸陸續續地一下到不齊,錢王見了嫌慢,就喝令他們必須立即聚齊到江邊,排列好陣勢。這時有個將官,上前跪下稟道:“大王!弓箭手跑向江邊來時,要經過一座寶石山,這個地方山路狹窄,隻能容一人走過,何況過山又得爬上爬下的,因此來得慢了。“錢王聽了,喝道:“呀呸,這樣豈不要耽誤了消滅潮神的大事!”他立刻跳上千裏駒,飛也似的來到了寶石山前,一看,果然如此。他連忙跑到山巔上麵向四下看,隻見這山的南半邊有條裂縫。於是他坐了下來,把兩隻腳踩在山的裂縫處,用力一蹬,哈!這山竟然給他一下蹬了開來,中間出現了一條寬寬的道路。那些將士見了,人人喝彩,個個歡呼!沒多久,全部弓箭手就通過這條大路,到江邊聚齊了——從此,這裏就叫做“蹬開嶺”,那錢王的一雙其大無比的大腳印子,直到如今,還深深地陷在石牆上麵哩。
錢王又飛快地騎著馬到處巡視了一番,等他再到江邊台上的時候,一萬名精兵早就排好陣勢,個個雄赳赳、氣昂昂地拿著弓箭,望著江水。錢江沿岸的百姓,受盡了潮水災害,修堤治水,哪個不歡喜,誰人不盡力!如今聽說錢王射潮神,都爭著觀戰助威,真是家家閉戶,人人出動,幾十裏路長的江岸,黑壓壓地擠滿了人。錢王見了這般聲勢,更加膽壯起來,忙叫人拿來了筆墨,寫了兩句詩道:“為報潮神並水府,錢塘且借與錢城。”馬上把詩丟進江水裏去,大聲叱道:“喂,潮神聽了!如果你答應了,就不許把潮水湧來!假如你潮水仍然要來,那就不要怪我手下無情了!”岸上的百姓以及弓箭手聽到,都歡呼起來,那聲音就像雷吼一樣。大家神色緊張地對著江水,觀看動靜。可是潮神並沒有理睬錢王的告誡,一會兒,但見遠遠一條白線,飛疾滾來,愈來愈快,愈來愈猛,等到近時,就像爆炸了的冰山、傾覆了的雪堆似的奔騰翻卷,直向大王台衝來。錢王見了,大吼一聲,喝令:“放箭!”話音一落,他搶先就“嗖”的一箭射了出去。
這時,隻見萬名精兵,萬箭齊發,直射潮頭。百姓們都跺腳拍掌,大聲呐喊助威。一萬支箭射了,又是一萬支箭;一萬支箭射了,又是一萬支箭;“嗖嗖嗖”,霎時射出了三萬支箭,竟逼得那潮頭不敢向岸邊衝擊過來。錢王又下令:“追射!”那潮頭隻好彎彎曲曲地向西南逸去,最後消失得無影無蹤了。因此,直到今天,潮水一到六和塔邊就快沒有了;而在六和塔前麵,江水彎彎曲曲地向前流去,像個“之”字,因此人們又叫這個地方為“之江”。從這個時候起,海堤紀念錢王這次射潮的功績,就把江邊的海堤,叫做“錢塘”。
神話故事與生活
錢鏐,杭州臨安人,任吳越國國王時,治理杭州的方方麵麵非常出色,尤其是興修水利,疏浚西湖,修築錢塘江海塘等方麵,更是功績卓著。北宋熙寧十年(1077),杭州郡守趙抃,特地為錢鏐建立“表忠觀”,以此表彰他的功績。北宋著名詩人蘇東坡也稱讚他有保衛兩浙之功,並立《錢氏表忠觀碑》於錢王祠側,文共八幅,後經明代嘉靖年間杭州知府陳柯重刻。祠前表以石楔,上題“功德坊”三個大字。清康熙四十四年(1705),清聖祖禦書“保障江山”一額。清雍正五年(1727),清世宗敕封錢鏐為“誠應武肅王”。乾隆十六年(1751),皇上禦書“忠順遺庥”匾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