瑪麗走進教室,迎麵碰上了她的老師,“瑪麗,你抬起頭來真美!”老師愛撫地拍拍她的肩說。
那一天,她得到了許多人的讚美。她想一定是蝴蝶結的功勞,可在鏡前一照,頭上根本就沒有蝴蝶結,一定是出飾物店時與人碰撞時弄丟了。
不過,瑪麗知道,以後她再也不需要蝴蝶結了。
這是一個真實的故事,這位叫瑪麗的小女孩現在已經是HBO的著名主持人了。其實你我的身邊也有很多類似的事,隻是他們沒有瑪麗這麼幸運,還是在受著自卑的折磨。
自卑的人往往碰到過一些困難,便覺得自己一無是處,其實他們可以在關鍵的時刻發出光彩,他們能改變自己的一生,也能影響到別人。
把目光投向空白處
絕大多數人看到的都是白紙上的缺點,而忽略了黑點旁邊更大的白紙空間。由於隻看到自己的缺點而感到自卑,使得自己生活不如意,人際關係緊張。
有一個女孩事業遭到重大失敗以後,哭著跑回了家。
在父母親的勸解下,女孩仍然無法釋懷,覺得自己一無是處。這時父親拿出一張白紙和一支筆,交給女兒,讓她每想到自己一個不足與缺點,就在白紙上畫一個黑點。
女兒拿過筆,不停地在白紙上畫黑點,在她畫完以後,父親拿起白紙,問她看到了什麼,女兒回答:“缺點啊,全都是該死的缺點。”
父親笑著問她還看到什麼,她回答說:“除了黑點,什麼都沒有看到。”
在父親一再追問下,女兒終於回答說,除了黑點外,還看到白紙,於是父親問女兒:“你是否有優勢呢?”女兒想了很久,終於勉強地點了點頭,開始思考自己的優勢,漸漸地語氣緩和了,態度開朗了,終於破涕為笑,鼓足勇氣重新開始自己的事業。
絕大多數人看到的都是白紙上的缺點,而忽略了黑點旁邊更大的白紙空間。由於隻看到自己的缺點而感到自卑,使得自己生活不如意,人際關係緊張。
在心理學上,自卑是指一種自我否定,主要是低估自己的能力,覺得自己各方麵不如人,可以說這是一種性格的缺陷。其主要表現為對自己的能力、學識、品質等自身因素評價過低;心理承受能力脆弱,經不起較強的刺激;謹小慎微,多愁善感,常產生猜疑心理;行為畏縮、瞻前顧後等。
自卑最親密的朋友就是自暴自棄,而它們兩個則是機會最討厭的一對家夥。人人都有缺陷,此時我們應該做的不是自卑,而是像下麵故事中的那個美國人一樣。
在美國有個人,相貌極醜,街上行人都要掉頭對他多看一眼。他從不修飾,到死都不在乎衣著。窄窄的黑褲子,傘套似的上衣,加上高頂窄邊的大禮帽,仿佛要故意襯托出他那瘦長條的個子,他的走路姿勢難看,雙手晃來蕩去。
他是小地方出生的人,盡管後來身居高職,但直到臨終,舉止仍是老樣子,仍然不穿外衣就去開門,不戴手套就去歌劇院,總是講不得體的笑話,往往在公眾場合忽然憂鬱起來,不言不語。無論在法院、講壇、國會、農莊,甚至於他自己家裏,他處處都顯得格格不人。
他不但出身貧賤,而且身世蒙羞,母親是私生子,他一生都對這些缺點非常遺憾。
沒人出身比他更低,但也沒有人比他的職位升得更高。
他後來成為聞名世界的人物,擔任美國總統,這個人就是林肯。
其實,林肯並不是用每一個長處抵每一個短處以求補償,而是憑偉大的睿智與情操,使自己淩駕於自己的一切短處之上,置身於更高的境界。他隻在一個方麵,就是通過教育,來補償自己的不足。他用拚命自修的方法來克服早期的障礙。他在燭光、燈光和火光前讀書,讀得眼球在眼眶裏越陷越深,眼看知識無涯而自己所知有限,總是感覺沮喪。他填寫國會議員履曆,在教育一項下填的竟然是“有缺點。”
可見,林肯的一生不是沉浸在自卑中,而是對一切他所缺乏方麵的全麵補償。他不求名利地位,不求婚姻美滿,集中全力以求達到自己心中更高的目標,他渴望把他的獨特思想與崇高人格裏的一切優點奉獻出來,從而造福人類。
我們應該學會主動把目光投向巨大的空白,而不是再對著缺點歎息。
別讓自卑占據你的心靈
在滾滾紅塵中,生命有如滄海一粟,不要讓自卑占據你的整個心靈。
阿爾弗雷德·阿德勒1870年出生於奧地利維也納近郊的一個富裕的糧食商家庭,但是在阿德勒的記憶中,家境的富裕似乎並沒有給他的童年帶來多少快樂的感覺。他在弟兄中排行第二,從小駝背,行動不便,這使他在蹦跳活躍的哥哥麵前總感到自慚形穢,老覺得自己又小又醜,樣樣不如別人。
5歲那年,一場大病幾乎使他丟掉小命,痊愈以後,他便決心要當一名醫生,在後來的回憶中,他曾說自己的生活目標就是要克服兒童時期對死亡的恐懼。進學校讀書以後,開始他的成績很差,以至老師覺得他明顯不具備從事其他工作的能力,因而向他的父母建議及早訓練他做個鞋匠才是明智之舉。
1895年阿德勒於維也納大學獲得醫學學位。在從事了一段眼科、內科工作之後,他成了一名精神病學醫生。1902年,他被弗洛伊德邀請加入了維也納精神分析協會,成為弗洛伊德最早的同事之一。1907年,阿德勒發表了一篇論述由身體缺陷引起的自卑感及其補償的論文並獲得了很大的聲譽。1911年,阿德勒率領他的幾個追隨者退出了維也納精神分析協會,另組了“自由精神分析研究會”。鑒於“精神分析”一詞已為弗洛伊德用了,不久他又把組織名字改為“個體心理學學會”。
1935年,阿德勒定居美國,在長島醫學院任醫科心理學教授。他的觀點通過這個學會在紐約、芝加哥、洛杉磯等地廣為傳播,並辦有雜誌《美國個體心理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