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連串爆炸之後,預設的火力點都被一一的清除,隨後步兵向預設的陣地發動了進攻,把陣地裏代表敵軍的假人一一擊倒,占領了陣地。
而在遠處山頭上觀戰的羅嶽點了點頭,對這一次模似的登陸作戰練習十分滿意,雖然這次練習並沒有設置敵軍,敵方陣地全是假人或空置,不過對於剛剛成立的海軍陸戰隊來說,這樣的表現己經算是不錯了,畢竟就算是在舊時空裏,兩棲作戰也是其他作戰模式中最複雜了。因此在海軍陸戰隊正式成軍之後,一直都在羅嶽的率領下,進行著嚴格訓練,由其是側重於登陸作戰,一來這是海軍陸戰隊的主要作戰任務;二來在未來華東政府參戰以後,肯定是有登陸作戰的模式。不過在前一段時間,海軍陸戰隊主要是進行基礎訓練,新年之後才開始進行正式的營級規模登陸作戰訓練。
其實在這個時代,並沒有真正意義上的登陸作戰,甲午戰爭、日俄戰爭中,日軍都進行過登陸,但無論是清軍還是俄軍,都沒有想到過在海岸邊設置防禦陣地阻止,因此日軍在登陸的過程中都沒有遇到什麼阻礙,輕輕鬆鬆就登上了陸岸。一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戰時,發生的達達尼爾海峽之戰才是第一次現代意義上的登陸戰役。
不過人民軍自然不能把希望寄托在敵軍的不設防上,而且華東政府是要走向海洋的,並己經在南洋開始布局,因此兩棲作戰在未來肯定是華東政府的重要作戰模式,當然這也是華東政府成立海軍陸戰隊的初衷,並不僅僅是為了應付日俄戰爭。
隻是羅嶽在舊時空裏雖然是海軍陸戰隊出身,但舊時空的登陸模式是海空兩線的立體化登陸模式,由其發展趨勢側重於空降的垂直登陸,由其是人員登陸,羅嶽原來就專門練過直升機空降。就算是海麵登陸,也有氣墊艇、登陸艦等專門設備,而且是偏重於坦克、裝甲車、自行火炮等重型裝備的登陸。而在這個時代,當然沒有這些專門的登陸裝備,而且以這個時代的技術水平,也基本不可能製造出類似的裝備,主要還是用軍艦或是運輸船將士兵送到近岸,然後放下小舟,由士兵劃行靠岸。
當然登陸作戰的思路古今基本是一致,就是用最快的速度,將盡可能多的人員裝備送上陸岸。按照這種思路,以這個時代的技術水平,還是可以製造出一些專用的登陸裝備。
首先當然是登陸艦,而登陸艦又分為兩類,第一類是傳統的將士兵人員送到近岸,放下小舟登岸,當然建造新艦是來不及了,但這種登陸艦的技術水平不高,而且標準也不用像軍艦這麼高,用普通的民船改造就可以了。現在已改造了4艘,2大2小,大型登陸艦的排水量在2200-2500噸,可以運送2個營的士兵及裝備;小型登陸艦的排水量在1400-1600噸,可以運送1個營的士兵及裝備,目前這兩種登陸艦還各有一艘正在改造中。等全部完工之後,可以一次性的投送9個營的兵力,相當於一個團。
而且登陸用的衝鋒舟是專門設計,采用木製結構,長1 2.6米,寬1.5米,吃水0.6-0.7米,是大載重1.5噸,舟首呈流體尖椎形,可以一次運送15-20名士兵,在舟首還設了機槍位,舟中部設了迫擊炮位,可以在行進中開火打擊岸頭的敵軍陣地,衝鋒舟的動力是舟尾的4對船槳,可以同時由8個人劃動,經過訓練之後在短時間內,可以達到5-6節的航速,最快甚到可以超過7節。
這種這種登陸作戰模式的優點在於造價不高,而且簡單方便,布置靈活,在絕大部份的海灘都可以使用這衝鋒舟進行登陸作戰;不過缺點在於,衝鋒舟基本沒有什麼防禦力,而且衝鋒舟太小,經不起大風浪,大中口徑的炮彈落到附近,造成的海浪也可以將衝鋒舟給衝翻,因此能不能衝得岸邊隻能拚人品,而且即使是衝到了岸邊,登陸的士兵也沒有蔽遮,隻能找海岸邊的自然地形隱蔽。另外由於人力不同,劃行衝鋒舟的速度也有快有慢,容易造成登陸的部隊分散。
如果您覺得《夏博海秦錚肖建軍》還不錯的話,請粘貼以下網址分享給你的QQ、微信或微博好友,謝謝支持!
( b/58/5871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