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治奸之術——洞察和防範奸邪 領導嚴明則下屬不敢奸詐(2 / 2)

後來他幾經輾轉,投降了唐朝,在唐太宗時擔任吏部尚書。唐太宗對官吏貪贓受賄之事十分擔憂,決心加以禁絕,可又苦於抓不住證據。有一次他派人故意給人送禮行賄,有一個掌管門禁的小官接受了一匹絹,太宗大怒,要將這個小官殺掉。裴矩諫阻道:“此人受賄,應當嚴懲。可是,陛下先以財物引誘,因此而行極刑,這叫做陷人以罪,恐怕不符合以禮義道德教導人的原則。”

唐太宗接受了他的意見,並召集來臣僚說道:“裴矩能夠當眾表示不同的意見,而不是表麵上順從而心存不滿。如果在每一件事情上都能這樣,還用擔心天下不會大治嗎?”

〖〗臣光曰:古人有言,君明臣直。裴矩佞於隋而忠於唐,非其性之有變也;君惡聞其過,則忠化為佞;君樂聞直言,則佞化為忠。是知君者表也(表,標誌),臣者景也(景,影子),表動則景隨矣。

——《資治通鑒·唐紀八》關於這件事的記載,見《資治通鑒·唐紀八》。值得注意的是,為什麼隋朝的佞臣裴矩在唐朝成為忠臣呢?《資治通鑒》的作者司馬光對此有一段評論,大意是:國君是一個國家的標誌,標誌正則影子直;標誌邪則影子歪。忠臣良臣的出現,是由於國君的培植、倡導;奸臣佞臣的出現,是由於國君的放縱、默許。

其實,曆史上曾有許多大臣,原本並不是壞人,隻是由於國君的治國指導思想錯誤,他們也跟著誤入歧途。君好大喜功,他們便興師動眾,推波助瀾:君好鬥,他們便相互攻訐,鬥得個你死我活。許多身敗名裂的大臣,其實是國君錯誤的犧牲品。

同一個大臣,在明主的領導下,可能會是正派的;在昏君的手底下,則可能是奸佞的。同一個國君,如果前期英明、公正,後期昏庸、愚暗,也必然會造成忠奸易位,正邪消長的局麵。齊桓公一朝就是一個典型。

齊桓公早年不計前嫌,任用管仲位相,一時之間,人才大盛,鮑叔牙、隰朋等,或以賢德,或以才能聞名於世,在他們齊心輔佐之下,齊國脫穎而出,九合諸侯,一匡天下,使得隻有中人之資的齊桓公,居然成為五霸之首。可到管仲一死,他不聽忠言,重用以長衛姬為首、包括易牙、豎刁、開方在內的等四人(這大約是中國最早的“四人幫”),終於導致國家大亂,最後他竟然死無人問,以致屍出蛆蟲。真實悲劇啊!

〖〗企業領導人的品德相當重要,因為他是企業的領導核心,也是一種公器,如果不能以身作則,就會“上梁不正,下梁歪”。

——藤崎照夫(台灣本田總經理)〖〗〖〗韓非子講,君暗臣弱,君明臣忠。什麼樣的土壤,就會結出什麼樣的果實。管理者的人品出問題,必然會創建一個惡人穀。每位企業管理者都應該知道,領導不能正己就很難正人。一個企業的好壞關鍵在老板,一個部門的好壞關鍵在部門領導。如果企業管理者為個人撈錢、撈榮譽,又如何要求廣大員工對企業效忠呢?又怎能形成企業的凝聚力呢?

所以,領導者必先以身正人,身先士卒,這是治亂之根本。企業領導要有意識地建立一支作風正派,純樸實幹的幹部隊伍,提高營造和維護良好的公司風氣的自覺性,與員工共同努力維護企業長期形成的純樸和諧的良好風氣,共同在美好舒適的公司氣氛中愉快地工作,使公司能在這種美好舒適的公司氣氛中更快、更好地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