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1遠遊之前(2 / 3)

第五竹此時此刻,浮想聯翩,忽忽想起當年先皇帝在位時,陝西連年旱蝗,糧食歉收,民生原就艱難,又突遭大災荒,以致民不聊生,餓殍遍野,盜賊流寇蜂起,饑民從賊者十之有九。陝西流寇流突無定,官兵大軍進剿,陝西地方兵來匪去,幾被焚掠一空。陝西流寇初起時多為烏合之眾,不識編伍部勒軍法紀律,官軍進剿也屢有勝績,但是陝西各路流寇雖力不能支,卻敗而不亡,往往敗而複聚,分路流竄,突入湖廣、四川、山西,竄入河南等省。陝西流寇之『亂』,亦成為當時雷瑾扭轉乾坤的一大契機,斯時被軟禁於京師、正身陷囹圄的他,乘此千載一時的機會設法擺脫了朝廷羈縻,此後他便海闊天空,縱橫捭闔,借剿匪平『亂』安靖地方之名,迅速崛起稱霸於西北,方有今日這割據諸侯的霸權氣象,『亂』世梟雄的大勢格局。英雄借時勢,時勢助英雄,誠然是時也運也,天命所歸,機遇所鍾,非獨人事使然也,他人卻是羨慕嫉妒不來矣!

車聲轔轔,蹄聲隆隆。

平虜侯世子雷浩從車外收回目光,示意侍婢放下車簾子,隨即就將注意力投入到對最新的《軍務簡報》、《政務簡報》、《諜情簡報》、《形勢彙纂》等機密文牘的閱讀和思考當中,密切關注著天下形勢的變動趨向。雷浩知道自己離開西北中樞的時刻越來越迫近,他的時間所剩無多,所以他就越發的珍惜起眼前時光了——大約在入秋之後,年歲漸長的雷浩,就將與其他幾位異母兄弟一道,在雷氏元老院的“護送”下,輾轉流徙,踏上“獸域修行”的苦行遊曆之路。就象他父親雷瑾當年曾經經曆過的那樣,他將暫時遠離西北軍政中樞,跋涉窮山惡水,闖入深林叢莽,途經苗疆蠻寨,遊弋茫茫草原,深入沼澤蘆洲,獨行戈壁大漠,登上大海荒島,期間少不了在窮荒絕域冒險、荒村野店棲身的經曆,遭遇禽獸蟲豸、流民匪寇、番胡蠻夷什麼的,當也是家常便飯了。在此後長達兩三年甚至三四年的漫長時間裏,在他苦行遊曆期間,他甚至可能再也沒有機會,更沒有時間閱覽上述的機密文牘,而期間發生的天下大事、形勢丕變,他恐怕隻能通過道聽途說的方式來了解。如此一來,雷浩又怎會不加倍的珍惜眼前的機會呢?

當然,雷浩更清楚,經過一番遊曆苦行之後,即便他能闖過元老院設下的“十關”,通過“獸域修行”的最後考驗,也並不意味著他就能從此安逸下來安富尊榮。雷瑾已經明白告訴了他,通過了“獸域修行”僅僅是一個開始,他還得在成年加冠禮之前混跡於塵世之中,遊戲於江湖之間,“閱曆世情人心”,“洞察民生疾苦”,藉以磨礪心『性』、識見,以及世事洞明、人情練達的眼力和智慧。按照雷瑾已然透『露』的隻言片語,雷浩心下猜測,那時,他可能還得隱匿身分,與三教九流的江湖人、三山五嶽的江湖客在一起打滾廝混,他可能得去了解那些個下三濫的鬼蜮算計、知曉那些個下九流的江湖詭譎,他也許有可能要用十塊銀圓做本錢扮一回販絲販茶販布小行商,他也可能要跟著人走南闖北去走“標”又或者接賞金會館的“懸紅排單”去賺取賞金,等等等等。而等到雷浩正式加冠成年之際,則是他就藩去國之時,三份暫時分封的“世子聽政采邑”以及在世子名下那一份“名義食邑”,屆時都等著雷浩帶著一幹扈從手下去接手“經營”,從無到有開創出一番文事武備的事業,取得多方麵的治理實績。雷浩心裏清楚,隻有殺出一條血路,闖出一番局麵,到那時他才能向父親雷瑾以及西北全體臣民百姓有所交代,拿出過得硬的“實績”來證明他的才德賢能足以堪當重任,將來襲爵執政之時亦不會有負眾望;同時,他在就藩之後,仍會在適當時候被安排去秘密從軍,屆時其真實身份將被故意掩蓋,他會直接從一名野戰部隊新兵開始服役,以盡到一個西北臣民對西北主君所應負擔的戰戍義務,哪怕他是身分貴重的世子也不能例外。

心下稍微轉過一絲兒對將來自身前途的不安和疑忌,雷浩馬上就醒覺不妥,冷冷的將這一絲念頭即刻掐按了下去,不管自個怎麼的千憂萬愁,顧好眼前當下的程課才是緊要,千裏之行,始於足下啊。

眉尖微微一挑,雷浩拋開一切雜念,細細閱讀手中的機密文牘,他的注意力迅即就被《形勢彙纂》上提到的消息所吸引了。

身為平虜侯世子,自然便有許多常人難以企及的優勢和機會,雷浩也知道父親雷瑾曾經下了很大力氣,投入了很多心血和精力,開銷了大筆的錢糧,訓練培養了一大批或高鼻白膚或棕膚高鼻的“『色』目人”秘諜暗探,而且在最近幾年陸續派遣,不斷滲透潛伏到西北幕府周邊諸國,甚至遠至遙遠的歐羅巴洲,亦差派有諜探前往刺探消息。《形勢彙纂》上的消息,提到了歐羅巴洲曠日持久的混戰,許多國家都卷入其中,雷浩立即意識到,此一消息應當就是西北所屬『色』目人諜探傳回來的。

雷浩還注意到歐羅巴洲諸國大混戰,最早是由“波西米亞”(即後世的捷克)突發的“布拉格事件”發端,爾後“神聖羅馬帝國”的選帝侯和其他德意誌諸侯們,相繼卷入內戰。『操』著德意誌語的“新教聯盟”與說著德意誌語的“天主教同盟”,分別在外援勢力的明暗支持下投身內戰,進而引發歐羅巴諸國的長期大混戰。

諜探的消息中屢屢提及由東法蘭克

“德意誌王國”發展而來的“及“神聖羅馬帝國”的哈布斯堡家族王朝在歐羅巴洲的興起、鼎盛與衰落,以及這場戰爭的最後勝利者“法朗斯”國和“瑞丁”國,還有從中獲利者“英吉利”國、“和蘭”國等,至於《威斯特伐尼亞和約》的締結,則意味著這場漫長戰爭的終結——在長達三十年的時間裏,在“德意誌人的神聖羅馬帝國”土地上,攻伐不斷,戰爭連連,歐羅巴洲各國的君主們也相繼卷入戰爭,直到簽訂《威斯特伐尼亞和約》之後,才結束了這漫長的戰爭。這既是“新教聯盟”與“天主教同盟”之間、諸侯與諸侯之間、諸侯與皇帝之間的“神聖羅馬帝國”內戰,也是歐羅巴洲各國君主們的爭霸大戰,而“神聖羅馬帝國”則因此徹底衰落。

諜探的消息還說,神聖羅馬帝國六分之五的鄉村被戰火毀滅了,人口減少了三分之一以上,農民已經一無所有,饑餓和死亡如影隨形。戰爭雖然結束了,“德意誌人的神聖羅馬帝國”依然是四分五裂、殘破不堪、諸侯林立的一個“名義國家”,徒具虛名而已。西北諜探注意到,戰後的“神聖羅馬帝國”,有三百六十個自立一國的諸侯邦國,有一千五百個割據一方的自治領地。而且大部分邦國版圖很小,譬如在“威斯特伐尼亞”地區,一個邦國頂多也就是方圓百裏的百裏之國,但是所有的邦國都擁有自己的軍隊,有的邦**隊甚至僅有十二名士兵,對外征戰完全依賴雇傭軍。

《形勢彙纂》作為西北機密文牘,通常也會輯錄西北幕府各文武大員、高層幕僚、智囊謀士對天下形勢、當前時局、政事、軍務、民情的剖析、評斷、估計、預測,以及他們對某些軍政要事的相關批示、建言甚至條陳。“法朗斯”和“瑞丁”兩國,暗中煽風點火,坐山觀虎鬥,趁著各方互相大打出手鷸蚌相爭的機會,趁火打劫,伺機參戰,最終“法朗斯”漁翁得利,一躍崛起成為歐洲新霸主,而“瑞丁”也攫取了北歐羅巴強國地位,並掌握了波羅地海的霸權。雷浩注意到西北不少軍政要員都對此諜報作出了剖析評斷,各有見解。顯然,“法朗斯”和“瑞丁”在爭霸中的老辣算計以及他們崛起的過程、決策、得失,還有神聖羅馬帝國的衰落,都值得後來當權執政者深思和警惕,引為借鑒,從中汲取治國理政的經驗教訓,而且中土距離歐羅巴洲非常遙遠,人們剖析評斷起番邦蠻國的軍政得失亦是毫無顧忌,也不會為尊者諱,西北不少軍政要員正是看到這一點,才對發生在歐羅巴洲的這場長期爭霸大戰如此的感興趣,樂於剖析評斷其中的成敗得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