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接下來幾個月中,盟軍的空襲次數越來越頻繁,空襲規模越來越大,直到年底才逐漸減少,因為盟軍在北非需要大量的飛機。
1943年1月,在卡薩布蘭卡會議上,盟國製定了對德國發動空戰的原則:“通過轟炸癱瘓德國的軍事、經濟和工業……使德國喪失戰鬥力。”
1943年,英美兩國為了達到摧毀德國的目的,發動了超大規模的持續空襲。盟軍的空軍轟炸了德國的建築物,還轟炸了大西洋沿岸的潛艇基地、各港口,轟炸與製造潛艇有直接或間接聯係的所有工業目標。
這些空襲使德國遭受到重大損失,但德國直到戰爭結束前仍能大量製造潛艇。德國潛艇戰的戰果下降,主要是其他原因造成的,當然,盟軍的轟炸也是原因之一。
盟軍對德國及其占領區的工業區、默內河與埃德爾河大壩的轟炸,未能達到摧毀德國的戰略目的。比如,盟軍曾於7月24至30日向漢堡發動大規模的空襲,用以瓦解軍心民心。
隨著盟軍空襲的力度不斷加大,德國的損失越來越大,希特勒被迫采取了一係列措施,將德國居民從柏林以西的所有工業區疏散到東部地區,幾乎達到了“民族大遷徙”的程度。當時,德國國土防空部隊已經沒有能力實行可靠的空中保護。
這時,盟國在航空技術方麵(幾乎一切領域,包括航程、火力和技術裝備,尤其是雷達)具有極大的優勢。盟國裝備了大量的先進機型,特別是遠程轟炸機和殲擊機。同時,盟國空軍的數量優勢愈來愈大。
德國高射炮兵的數量和高射炮的射程,均已不適合與先進的盟國空軍作戰。德國高射炮部隊普遍用於支援地麵戰鬥,88毫米高射炮平射時是對付敵軍坦克的有效武器。在德國軍工生產各個領域的原料都非常緊張的情況下,無法增大高射炮的口徑,但實際情況是,隻有增大口徑才能增加射程,才能進行有效的防空。
盟軍派出大量轟炸機,幾乎每天都來“光顧”德國機場,使德軍戰鬥機的行動變得十分被動。
1943年8月,盟軍占領意大利南部後,盟軍空軍開始空襲德國南部和羅馬尼亞石油區,結果使得德國防空體係所要掩護的戰區更為廣闊了。
在這種情況下,德國空軍開始強烈要求為他們提供有效的裝備,這最終迫使德國統帥部不得不重視這一問題。盡管在1940年德國就禁止試驗工作了,但幾家飛機公司,尤其是梅塞施米特公司,還是研製出了幾種噴氣式飛機,其中最先進的是Me-262噴氣式飛機。
德國Me-262噴氣式飛機航速很快,英美的活塞式飛機無論如何改進,也達不到這種速度。如果德國能在大範圍內使用這種噴氣式飛機,其結果是非常可怕的。那就德國空軍不僅在空戰時占有很大優勢,還能在盟軍轟炸機返航時追上它們並殲滅它們。
希特勒擔心的問題是,噴氣式飛機能否像研製者保證的那樣適用於作戰。在物資不足的條件下,德國成批生產一旦出現嚴重失誤,其結果對德國來說將是災難性的。
戰鬥機方麵的德國專家相信噴氣式戰鬥機所具有的重大價值,這促使希特勒意識到大量使用噴氣式飛機有可能使德國奪回戰略主動權。但希特勒沉迷於進攻,不滿足於把噴氣式飛機當作戰鬥機使用,而飛機設計者們設計的恰恰是戰鬥機。希特勒要求把戰鬥機改製成轟炸機,以此打破盟軍的空襲,同時破壞盟軍的登陸準備。
進行設計修改需要很長的時間,而希特勒頑固地拒絕將Me-262噴氣式飛機作為戰鬥機投入批量生產。飛機設計者們被迫把Me-262改成轟炸機,結果這樣做浪費了許多時間和精力。
當時德國空軍不得不使用陳舊的飛機作戰。1944年4月,德國空軍與盟國空軍的兵力對比是1∶8。德國並不是飛機太少,而是燃油不足,飛行員缺乏。德國空軍要與裝備精良的盟軍空軍作戰,隻有具有的技術優勢才能改變兵力對比,這種優勢完全可以靠噴氣式戰鬥機獲得,但希特勒仍然堅決反對批量成產噴氣式戰鬥機。
4月份,德軍戰鬥機在抵抗盟軍的10次空襲中,平均每次損失50架飛機和40名飛行員。隨著時間的推移,盟軍對德國空軍的優勢越來越大。德國用新飛行員去代替戰死的老飛行員,並不是簡單的事。
直到盟軍登陸法國諾曼底以前,德國隻有20架噴氣式轟炸機,既不能當戰鬥機使用,又不能當轟炸機使用。而且,飛行員們還沒有掌握起飛和著陸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