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從《工作方法六十條》到《反對黨八股》(2 / 3)

毛澤東同誌十分強調撰寫公文要做到短小精悍。他在著名的演說《反對黨八股》一文中指出:“我們有些同誌歡喜寫長文章,但是沒有什麼內容,真是‘懶婆娘的裹腳,又長又臭’。為什麼一定要寫得那麼長,又那麼空空洞洞的呢?隻有一種解釋,就是下決心不要群眾看。……我們應該研究一下文章怎樣寫得短些,寫得精粹些。……把那些又長又臭的懶婆娘的裹腳,趕快扔到垃圾桶裏去。”(第三卷,第833~834頁)在《關於建立報告製度》一文中,毛澤東同誌更嚴格提出:“報告文字每次一千字左右為限,除特殊情況外,至多不要超過兩千字。”(第四卷,第1264頁)毛澤東同誌把向全黨所提的要求,充分體現在他自己所起草的許多文件中,下麵試舉幾例來加以證明:(1)作為黨的第七次全國代表大會的開幕詞與閉幕詞,兩篇文件加起來隻是3000字多一點;(2)有關遼沈、淮海、平津三大戰役作戰指揮的電文,最長的《關於平津戰役的作戰方針》不過2000字,而《關於淮海戰役的作戰方針》不足800字;(3)中央關於暫時放棄延安和保衛陝甘寧邊區的兩份文件,一份是指示,一份是通知,加起來隻有700字多一點;(4)《關於健全黨委製》這份決定,隻有548個字。

二、言之有物,鮮明精巧

這是毛澤東同誌對公文質量所倡導的基本原則。這一基本思想的內涵,首先是公文及文章一定要做到觀點鮮明、言之有物,即要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與解決問題;他在《反對黨八股》一文中,列舉了黨內公文寫作及文化工作、宣傳工作、新聞工作的黨八股文風的八種表現,進而指出:“一篇文章充滿了這些符號,不提出問題,不分析問題,不解決問題,不表示讚成什麼,反對什麼,說來說去還是一個中藥鋪,沒有什麼真切的內容。我不是說甲乙丙丁等字不能用,而是說那種對待問題的方法不對。”(第三卷,第838頁)他還告訴我們:“這種幼稚的、低級的、庸俗的、不用腦筋的形式主義的方法,在我們黨內很流行,所以必須揭破它,才能使大家學會應用馬克思主義的方法去觀察問題、提出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我們所辦的事才能辦好,我們的革命事業才能勝利。”(第三卷,第839頁)

這一基本思想內涵的另一點是,寫公文要遵守文法,講究科學。這方麵的理論表述,在經毛澤東同誌提議,並由他親筆修改定稿的《中共中央關於糾正電報、報告、指示、決定等文字缺點的指示》一文中,講得相當具體、深刻。如在不許濫用省略方麵,規定電文使用人名時一般要寫姓名、地名一律用全名、文電要注明時間、機關用名要用全名等。在必須遵守文法方麵,要求文句簡潔、標點正確,縣級機關以上、師以上的負責幹部至少要有一人懂文法。在糾正交代不明現象方麵,規定請示要明確要求和意見,指示的要求要明確,嚴格執行一事一報製度,轉發文電要講明轉發的道理等。在糾正眉目不清的現象方麵,強調文電要開門見山,首先於開端處提出要點,長的文電分為幾段時,每段亦應采用此法(筆者注:這就是在公文寫作中通常講的“篇前撮要”、“段前撮要”的技法)。最後要求凡文電必須認真壓縮。

毛澤東同誌對公文質量原則的一係列要求,在他的公文寫作實踐中隨時都可以體會得到。比如《兩個中國之命運》一文,這份開幕詞在闡述“七大”召開的重大意義時,與一般公文的寫法不同,突出表現為十分精巧,別具一格。開篇先用一個“問而有答”,即“我們這個大會有什麼重要意義呢?”顯然,這一“問”起到了調動與會者注意力的作用。然後直接作出回答:“是關係全中國四億五千萬人民命運的一次大會。”從這裏毛澤東同誌又順筆而下,層層深入地指出中國有兩個命運,繼而引出“兩條道路”、“兩個前途”,最後得出一個結論——“我們的任務是必能完成的”。這種從意義開筆,進而分析形勢、提出任務、列擺有利條件,最後得出結論的循序漸進、層層深入的寫作技法,給人們留下了十分鮮明而又深刻的印象。

毛澤東同誌一貫倡導寫公文時要做到篇前撮要、段前撮要,而他自己更是率先垂範。以《中國人民解放軍布告》(1949年4月25日)為例,在明令八點主張之前的開端處,用了近200字概括講明製發本布告的背景、依據及總的要求。即使在文字隻有500多字的短文《關於健全黨委製》中,毛澤東同誌也巧妙地使用了篇前撮要的技法,在篇頭起句立意:“黨委製是保證集體領導、防止個人包辦的黨的重要製度。”(第四卷,第1340頁)鮮明地提出了全文的基本觀點與中心思想。在《黨委會的工作方法》一文中,全文講了十二個問題,每個問題的開頭都有“段旨”提領,即所謂“段前撮要”。

把文件寫得鮮明精巧,更是毛澤東同誌一再倡導並身體力行的。例如《誰說雞毛不能上天》這篇文章,毛澤東同誌從雞毛居然飛上天了,揭示出兩條路線的鬥爭,講得十分鮮明、生動、形象,而不是“語言無味,像個癟三”式的死板說教。貧苦農民要辦合作社,富裕中農就在一旁說風涼話:“窮光蛋要想辦合作社哩,沒有見過雞毛能上天。”毛澤東同誌一下子抓住這句風涼話,展開了“春風楊柳萬千條”般的議論:“幾千年以來,誰人看見過雞毛能夠上天呢?這似乎是一個真理……這個古代的真理,在社會主義時代,它已經不是真理了。窮人要翻身了。舊製度要滅亡,新製度要出世了。雞毛確是要上天了。在蘇聯已經上天。在中國,正在上天。在全世界,都是要上天的。”這些魅力無窮的語言,讀來令人鼓舞振奮。

三、有的放矢,邏輯嚴密

毛澤東同誌對公文寫作要做到準確的原則要求,不論是在延安整風期間,還是在新中國成立後的1958年一段時間,都反複作了強調。他講得準確,不單單是指公文的事實表述要準確,還有更高一層的含義,那就是思想要準、觀點要準、要遵守正確的思維運動規律。具體地說,是指:一是寫公文要看對象,做到有的放矢。“想一想自己的文章、演說、談話、寫字是給什麼人看、給什麼人聽的”,“射箭要看靶子,彈琴要看聽眾”(《反對黨八股》,第三卷,第836頁)。二是加強分析研究,準確提煉主題。“許多人寫文章,做演說,可以不要預先研究,不要預先準備;文章寫好之後,也不多看幾遍,像洗臉之後再照照鏡子一樣,就馬馬虎虎地發表出去。其結果,往往是‘下筆千言,離題萬裏’,仿佛像個才子,實則到處害人。”(《反對黨八股》,第三卷,第840頁)三是遵守邏輯思維規律。毛澤東同誌在《工作方法六十條》的第三十六條中明確提出:概念、判斷的形成過程,推理的過程,就是“從群眾中來”的過程;把自己的觀點和思想傳達給別人的過程,就是“到群眾中去”的過程。第三十七、三十八條在談到文章和文件都應當具有準確性、鮮明性、生動性時,更進一步指出對準確性的要求是屬於概念、判斷和推理的問題,這些都是邏輯問題;而鮮明性和生動性,除了邏輯問題以外,也有詞章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