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次培訓課上,我問了學員這樣一個問題:說說看,你的人生都有什麼需求?
有人說:“我需要很多很多的錢!”沒錯,這很現實,每個人都需要有一定的物質基礎,可以說,物質需求是人類最大的需求。
有人說:“我需要得太多了,我需要考上一所名牌大學,我需要工作掙錢,我還要結婚生子,供養老婆孩子父母。最後,我還要實現從小到大的人生理想。”
的確是這樣,哲學家們也認為,每個人都是充滿欲望的動物,但話又說回來,我們的一生總是在不斷地需求中向前進。如果一個人總是在無欲無求中度過,很難想象這樣的人的一生是充滿陽光和希望的。因為需求不僅是人的欲望,也是控製人們作何行動的根本動機,更是人格的魅力所在。
而廣為人知的“生理需求、安全需求、歸屬和愛的需求、尊重需求、自我實現的需求”這五種金字塔形的需求,正是著名心理學家馬斯諾對人的需求最好的闡釋。無論你是要找到一個好工作也好,還是要實現人生理想也罷,其實最終都是這五種基本需求的體現。
或許你會問我:老師,我怎麼做才能實現這些需求呢?我的需求很多,都快堆成金字塔了,怎麼辦?
總的說來,這五種需求分為精神需求和物質需求,並且人的物質需求總是先於精神需求的,它是一切需求的基礎,所以,按照這個思路,答案就出來了:出去工作才能有錢賺,賺了錢才可以逐漸滿足上述的五種基本需求。隻是有一點,當我們習慣於為了需求而工作的時候,很快就會迷失在漸行漸遠的職場中。
王毓芬大二那年,就開始悄悄“溜出去”工作了。首先,因為她來自貧困家庭,而班上的同學都是有錢人家的孩子,每次Party上,她都是最尷尬的一個。從穿著到言語,她都透露著一種所謂的“土氣”。王毓芬為了避免他人的“歧視”和自己要命的“嫉妒”,更出於一種尊重的需求,她決定還不如出去工作多賺點錢。
王毓芬憑借自己的能力,成為了一家電器公司的銷售員,並且每個月都能賺兩千多塊錢,賣得好的時候,五千八千也能賣。就這樣,王毓芬第一次嚐到了工作帶來的“甜頭”,她以為,她的人生再也不用為錢而發愁了,自己也有了所謂的工作。
當別人都在學知識、長經驗、實習的時候,王毓芬已經工作了,按理說,先起跑的王毓芬應該比其他同學更易獲得成功才對。
可是,兩年後,大家都畢業了,王毓芬也沒再去別處應聘,依舊從事著銷售員的工作,隻是,她發現別人都朝氣蓬勃、充滿希望地步入工作崗位後,她卻開始越來越討厭這份工作。她越來越受不了每天做著重複的工作內容,應對各種各樣難應對的客戶。
又過了半年,王毓芬實在幹不下去了,無奈地辭職了,回過頭來看,王毓芬覺得除了工資,什麼都沒有獲得……在王毓芬眼裏,似乎自己一直都不滿意這份工作,隻是為了獲得某種需求而工作,以至於很快就失去興趣。她覺得這樣的情況簡直糟透了,很不理想。那麼,什麼樣的工作才是理想的職業呢?
其實,這個問題的答案並不是唯一的,或者說,每個人心中的標準都是不同的,有的人和最初的王毓芬一樣,就是想要賺錢,而有的人就更側重積累工作經驗,所以,我們沒法絕對地說什麼工作最好、最理想。但是,我們可以通過職業規劃或職業測評來檢驗你現在從事的工作是否符合你的基本個性和需求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