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是否用得好、用得對,對一個王者和一個追求成功的人來說,都是至關重要的。對於一個領導者而言,最容易使人上當受騙的是言聽計從、順人喜好、唯唯諾諾的人,這樣的人身邊越多,其事業失敗的幾率也越大;而那種脾氣不好、有真才實學的人,對於優秀領導者而言,你身邊這樣的人越多,事業成功的幾率越大。

當然曆史上會識人,更會用人的統治者也不是沒有。中國帝王、無論評“十優”還是評“四優”甚至千古一帝,李世民都可名列其中,其可謂建樹頗多、影響深遠,也正如此,才鑄造了他千秋知名度。總結起來,他在如下方麵仿效、累同乃至超越了其他帝王而堪稱一流:

李世民

(1)不拘一格(敵人、窮人、壞人)地用人,對人才的使用及統領達到了極高的境界。

(2)獨具慧眼,看到了個人力量的不足,充分認識到君王如石、良臣如匠,方有美玉問世,對大臣的各項進步之言豁達地予以采納。

“泰山不讓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擇細流,故能就其深。”管理者隻有做到,重用能幹事、會幹事、幹成事、幹好事的人才,使廣大人才真正把心思凝聚到幹事業上,把精力集中到辦實事上,把功夫下到抓落實上;有愛才之心,容人雅量,團結協作,挖掘潛能,給每個人充分發揮的舞台,給每個人施展才華的空間,才是一個合格的管理者。

當今社會,人才已成為一個國家發展最重要的資源。可不少部門的領導或企業的老總由於不敢於用人,不能做到人盡其才,最終導致大批人才“孔雀東南飛”,造成人才斷層的現象,而這對於部門或企業的發展來說無異於釜底抽薪。

在《論語》中有這樣一句話:子曰,“孟公綽為趙魏老則優,不可以為滕薛大夫”。意思是:孔子認為孟公綽這個人,要他做趙、魏大國中的大老——顧問,則是第一等的好人才;他的才能、學問、道德,擔任這個職務好得很,沒有錯。但是如果滕、薛兩個小國家請他做大夫,要他在實際政務上從政,當部長,或院長,那就不行,會當不好(注:孟公綽是魯國的大夫,南宋朱熹注解說他很清廉,是安貧樂道、知足常樂的人。趙、魏是大國,滕、薛是小國)。

孔子以這個問題與學生討論。孔子認為有許多人,擔任某一種大位置、大要職,蠻好;但是要他改做實際工作,去執行一個任務,就完了。平常看他,學問好,見解也好,寫的文章、建議、辦法都對。可是,讓他去實際從事行政工作,就不行。相反有些人,要他從事實際行政工作,執行任務,會辦得很好,如果這樣認為他很了不起,把他提拔到太高的地位,那他又完了。

所以作為領導,對人才的認識很難,對自己的認識也難,要知道自己能做什麼,可真不容易。如果今天的管理能夠做到像孔子那樣識人之清、用人之明,就是一個合格的領導者了。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