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調查,按緊急程度來排順序,排在第一位的是產權安全,這是民營企業家們認為最重要的問題。在他們看來,產權得不到確認,得不到保護,甚至一夕之間就會被侵占,難道還有比這更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嗎?排在第二位的是減少稅費負擔。民營企業家們認為,稅費負擔過重,企業無利可賺,甚至賠本生產、賠本經營,多生產多賠錢,長此下去,還有什麼積極性可言?再往下排順序,才是融資難、要素成本上升、政府管得太多太死、領域準入等問題。不僅一個城市有這種排序,這可能是比較普遍的問題。
(五)融資難
融資難是一個老問題了。企業界、學術界以及基層政府部門為民營企業、中型企業、小微企業的融資難問題呼籲了多年,但至今沒有得到有效解決。仔細分析,這裏既有企業本身的問題(如攤子鋪得太大,資金使用效率低下,經營管理不完善,缺少合適的抵押物等),也有金融機構方麵的問題(如金融業務重心上移,基層沒有較大的金融機構,認為給較小的企業貸款成本高,擔心抵押貸款不償還時金融機構無法處理房屋和土地等抵押物,以及負責貸款的金融機構工作人員講人情、收受禮物和現金等)。但無論如何,政府對此同樣應該承擔一定的責任,這主要反映在有關政府部門議而不決,沒有紮實的金融改革措施,以致企業界和學術界呼籲了多年的融資難問題未能通過金融改革來解決。民營企業反映:政府隻要狠下決心,民營企業融資問題不是不能解決的。但為什麼有關政府部門未能提出一個讓民營企業和金融機構雙方都滿意的金融改革方案呢?這個問題相當複雜,確實需要統籌安排,不能顧此失彼,即既不能造成信貸膨脹,使宏觀經濟失衡,也不能使壞賬率上升,影響金融安全。
歸根到底,根本原因仍在於缺乏頂層設計,從而不可能使完善市場經濟體製下的金融改革方案早日出台。正如產權保護、打破行業壟斷、企業減輕稅負同樣需要有頂層設計一樣,任何臨時性的補救措施始終解決不了根本性的問題。
四、民營企業的體製轉型
上一節著重討論了政府應當如何幫助民營企業克服當前麵臨的問題。我們相信,隻要政府下決心,根據頂層設計的安排,並且一步一步落實,民營企業不僅可以克服眼前的各種困難,而且可以大大增強信心,為今後民營企業的大發展創造條件。
那麼,從民營企業本身的角度來看,民營企業應當怎樣自我調整、自我完善來適應變化中的新形勢呢?難道民營企業停步不前,仍按照原來的發展方式走下去,就能適應新形勢嗎?肯定是不行的。於是,必然出現民營企業的體製轉型問題。
民營企業體製轉型已刻不容緩。然而據了解,不少民營企業目前還沒有認識到體製轉型的必要性。簡要地說,當前民營企業急需體製轉型,也就是說急需轉變發展方式。無論是國有企業還是民營企業,在民營企業中無論是已經在主板市場、中小企業板市場、創業板市場上市的上市公司,還是依然保留著傳統形式的家族企業,都要轉變發展方式,實現體製轉型。
企業發展方式的轉變是同宏觀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一致的,也是相互配合的。從宏觀經濟層麵說,要把追求GDP數量變為追求GDP的質量即經濟增長質量,要把數量型的增長變為效益型的增長,要從結構失調狀態轉向結構優化,這已經是宏觀經濟發展的規律,企業必須隨之轉變發展方式。如果企業依然停留於原來的發展方式上,重產值,重擴大規模,而不追求質量,不重視成本與收益之比,不注重生態保護和環境治理,不在自主創新和產業升級方麵做出成績,困難會越來越多,最終一定會被淘汰出局。市場是無情的,企業不致力於轉變發展方式,融資再多有什麼用?領域準入再怎麼放寬,又有什麼用?這種堅持傳統發展方式的企業,等待它的隻有停產、破產、被兼並重組的命運。要知道,這一切都應以民營企業體製轉型,即轉變發展方式為前提。如果民營企業轉型成功,能夠融資方便、融資多,將更利於企業的發展。同樣的道理,如果民營企業發展方式的轉變順利,領域準入放寬了就會加快企業的發展,這是不言而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