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06章 願我如您(2 / 2)

《紅樓夢》我從未敢深入了解,閱讀也僅僅是淺嚐輒止,擔心在於無法接受那樣一個龐大卻華麗的封建體係,無法接受那個封建體係中的淒美愛戀,無法接受更無法理解造就淒美愛慕的理由——僅僅因黛玉隻與寶玉談禁書,僅將詩歌作為支持浪漫性情的支架。他們的心,原是共同遠離功名利祿的“另類”,卻也為自己活得舒適,脆弱亦短暫的舒適。而秋雨老師的舅舅是鐵了心將命係掛在這部“禁書”上,他少言寡語,溫順清瘦,卻因僅僅是懷抱《紅樓》,就讓人初覺到悲劇色彩。最初我想不通,對於“悲劇”的預料從何而來,隻有一種淡淡的失意籠罩,後來我有些清晰了,他的舅舅懷抱《紅樓夢》的樣子,與寶玉黛玉相愛不成的狀態何等相似。

“就像一個巨人突然來到了一個陌生的街道,他的身材巨大,腰圍也很大。街道上的人對他毫無了解,內心隻能充滿驚怕和排斥。”這是餘秋雨老師在形容中國之所以會在全球社會中形成一股久久不散的偏見的原因。我將他的觀點按照自己的理解重新進行了整理:中國缺少一種能麵向世界的主流意識文化,一個能被各國普通百姓接受而並非國學者潛心研究的文化存在。這種文化或許就像秋雨老師幼年從母親那裏獲得的“樸素的文化觀”一樣,是平視人們而並非高高在上需要膜拜和神學色彩的文化所在,這是秋雨老師為適應普遍接受力而給出的文化觀——緩慢滲透,帶著令人溫暖的舉動而來,並非強調突兀的“三躬九拜”,並非擁有絕對自信的小眾流行和小範圍被接受,而是具有像德國般即使挑起二次世界大戰依然被世人所認同的政治文化主題。我們的心,從來都是需要麵向世界的,所以不能守住禮儀的四書五經,讓它們未加站立就企圖宣揚。文化的融合從來都不是硬碰硬的造詣,更多的是當代文化者和從政者的責任感,重視度,以及重視的角度。

我因中國曆代的瘡疤黯然,為那些瘡疤下愈合後又起身的故事哭泣,然而曆史不允許人們總是哭泣——因此它推出了一批強調責任之心的人而來,他們是有真實戰鬥經曆和絕對權威的人類。如果未來一定要發生戰爭,就請發生那種從不展現的戰爭——思想的戰爭,追問的戰爭,反思的戰爭,以及,在這種責任思潮的帶動下的,蛻變的戰爭。如果有資格,如果能夠,我想衝在首陣,像秋雨老師一樣流血,留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