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05章 隧道(1 / 2)

出外遊玩總少不了橫穿隧道。有些是在城市的地麵之下鑿建的,車輛行駛在其中總是感覺很安靜,就像它消化了外界的一切聲源,就像城市的馬路僅僅隻剩它自己,才有能力讓身體之內灌滿寧靜。有些是在山穀下打通的,進而形成一個很豐富的空間——心中有匆忙的車輛,借以提供光源的霓虹,就像高層建築裏無數的隧道一樣。這樣的化妝使人很難想象到,在它的體外,曾經是陽光和風的溫床。旅行總避免不了疾駛過這樣的路徑,心中隻想到請時間飛馳,結束某段隻有單調燈光和青色牆壁的視野。

每當行駛出隧道,陽光就顯得彌足珍貴了,在距離隧道出口處就有它傾入的影子,而那時總是心情愉悅的,無趣的等待馬上就要告一段落。那似乎是瞬間被畫下的嶄新畫麵,還掛著未幹的顏料——鳥兒的歌聲很鮮嫩,在拉下車窗聽見那鳴叫的同時還有打著小朵梨花卷的風輕吻臉頰。這一切的對比,使人很難想象剛才是在山穀的體內經過的,具體來說,它的內心和它的外表是截然不同的存在。修建隧道的山穀是這樣的,而那些依然保持自己山的本質的同伴,又會以怎樣的心情來看待它?我想一種同伴大概會羨慕,另外的那些則會是說不出的鄙夷了。

它們一定會想:“它已失去山穀的心,呈現給外界的卻依然是一座山的存在。一方麵保留了自己,另一方麵卻體驗了不同的意識——這真是虛偽的表現,無法原諒。”於是,在一定範圍內謹慎地運用妒忌和傳統意識,隨時光緩慢度日。多數情形下,群山似乎是一定意義上的永恒了,除去自然災害摧毀的那些,它們往往能以安全又低調的姿態矗立許久。它們也似乎是凝固的最好體現了,我尤其喜愛一群翩然而過群山的鳥兒,用短暫又輕鬆的移動輕輕地敲擊山脊,使得凝固的事物更具備沉穩內斂,而鳥兒則越加被平添不經意的自然美感了。

平日的隧道隻是暫時的駛入,當知道還有出處等待,便不會因長度而焦慮了。我甚至會喜愛那種暫時失明的失去感——耳邊有確切又遙遠的駕駛聲,有些來源於乘坐的車輛,有些則來源於擦肩的種種,想一想樹林和小溪都按照自己的喜好站在我的頭頂,此時正隔著天花板呼應,內心就會瞬間湧入某種清冽的柔軟。似乎是無意間闖入山的心中,帶著竊喜和好奇的心情而來,也最終會以那樣的心情出去。

應該沒有人會喜歡那種莫名其妙的失去感,卻很難說沒有人們會不愛能夠對比出幸福的暫時失去。我之所以一直強調駛入隧道的心情,是因為這些心情都建立在“我能夠出去”的基礎上,隧道轉瞬成為旅行中漫長路程的有趣插曲,走出它的陰霾,陽光依舊是自己,鳥兒依舊用自己的習慣歌唱——我的短時間的所失,僅僅是失去了在那段時間內欣賞外界的機會,所幸要目睹的景色相比於生命本身,是那麼的永恒、強大,以至於我隨時都將遇見,在遇見的同時也要小心翼翼地區分:它們是否都值得我停留、欣賞。如果這樣不加以用力就能輕易獲得風景,久而久之就會變成一張白紙,隧道的蒙眼給我一次刺激獲得美感的機會,而不至於得到過多喪失則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