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6章 你會戀愛嗎——操縱你的愛情(2)(2 / 2)

以上四點注意事項如果都被嚴格執行,爭吵應該會在雙方麵紅耳赤發生之前結束。這時,雙方應展開“看誰忘得快”的比賽,不論舉止、語氣、神態都應該作若無其事狀,尋找輕鬆的話題。其實所謂愛,所謂痛,都是一時的感受罷了,大可不必在心中不斷重複折磨自己。如果可以,應盡可能地將自己的痛苦與不愉快的事情徹底地忘記。

愛情與嫉妒是一對雙胞胎

“你愛我嗎?”這是戀愛中的男性經常被女友問到的問題。無一例外,女性們得到的回答都是“當然了”、“這還用問嗎?”等等,因為這種問題的答案隻能是肯定的。雖然,幾乎每次的回答都是一樣的,但女性們仍然會隔三岔五地問上一回,有甚者,一日N回。在通常的情況下,女性都希望確認異性伴侶對自己的愛意,所以,當得到上述回答後,她們通常並不滿意,時間久了,她們反而更擔心,要求對方用行動證明對自己的愛意。不僅女性戀愛者有這樣心理需求,男性也一樣。

然而,並不是每一位戀人都可以如願以償地看到對方用行動表現出對自己的愛意。這個時候,你可以策略性地利用人的嫉妒心理,點燃對方的妒火,來確認你的愛情。

1.什麼是嫉妒心理

由於嫉妒這種社會心理和行為是一種比較複雜的社會心理的產物,給嫉妒心理下一個簡潔明了的定義是一件相當困難的事。對此進行研究的學者在如何界定嫉妒心理的含義時多有爭論。《牛津英語詞典》為嫉妒所作的定義是:“由於懷疑、憂慮,或知道有競爭者而產生的心理狀態,表現在愛情等方麵。懼怕在感情上被別人替代,或者對心上人的忠誠不信任,尤其是對妻子、丈夫和戀人。”很顯然,這一定義是從競爭出發,從愛情方麵所作的一個嫉妒定義,其局限性顯然是很大的。日本《廣辭苑》為嫉妒下的定義是:“嫉妒是在看到他人的卓越之處以後產生的羨慕、煩惱和痛苦。”該定義認為羨慕心理是嫉妒心理產生的基礎之一。朱智賢主編的《心理學大詞典》中對嫉妒的定義是:“與他人比較,發現自己在才能、名譽、地位或境遇等方麵不如別人而產生的一種由羞愧、憤怒、怨恨等組成的複雜情緒狀態。”這個定義綜合了嫉妒被廣泛認同的特點,具有很強的包容性。

2.嫉妒心理的基本特點有哪些

①嫉妒的產生是基於相對主體的差別。這個相對主體(即嫉妒主體)指向的對象既可以是具體人,也可以是人和某一現象,亦可以是某一集體或群體,如單位與單位、家庭與家庭之間的嫉妒。那種相對主體的差別既可以是現實的客觀差距,如財富和相貌的差距;也可以是非物質性的差距,如才能、地位的差距;亦可以是不真實的幻想出來的差距,如總感覺室友之間特別親熱;還可以是對將來可能會遇到的威脅和傷害的假設,如上級對下級才能的嫉妒。

②嫉妒具有明顯的對抗性,由此可能引發巨大的消極性。嫉妒心理是一種憎恨心理,具有明顯的與人對抗的特征。嫉妒心理的對抗性來源於比較過程中的不滿和憤怒情緒。而且,這種對抗性常常對社會帶來巨大的危害性。1991年,原北京大學物理係高才生盧剛在美國愛荷華大學槍殺4名導師和一名同學後自殺身亡,其原因即在於此。

③嫉妒心理具有普遍性。嫉妒是一種完全自然產生的情感,古今中外,沒有哪個社會和國家的居民完全沒有嫉妒心。在社會現實生活中,一旦看到別人比自己幸運,心裏就“別有一番滋味”。這“滋味”是什麼呢?就是嫉妒心理的情緒體驗。我們每個人都會有這種經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