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章 李白:“古惑仔”的混世法則(2)(1 / 3)

有個叫魏顥的人,此人對李白有著不可磨滅的的影響力。他在《李翰林集序》裏,說李白“眸子迥然,哆如惡虎”。牛麼?不但眼神迥然,還有虎的威猛,這就是典型的一個猛男的代號。魏顥這樣描述了李白,李白可能覺得光別人說還不夠,他自己還得補充說明一下,在《上安州裴長史書》中,李白就曾表露出男兒誌在四方的誌向。當時他在四川,他想走出去,於是他“仗劍去國,辭親遠遊”。李白從四川走出去的時候,他什麼都沒有帶,隻拿了一把劍。

但是,拿一把劍就說明自己會武功了麼?肯定不能,在《與韓荊州書》中,他說自己是“十五好劍術,遍幹諸侯”。牛麼?很牛,十五歲就開始練習劍術了,是一個著名的劍客。

在《贈從兄襄陽少府皓》中,李白說“結發未識事,所交盡豪雄。”這句話的意思,就是說在剛成年的時候,所交往的都是英雄豪傑——古惑仔。這李白的人際關係可真不簡單,所結交之人都不是酒囊飯袋之輩,而是舞刀弄槍的牛人。我們繼續看《贈從兄襄陽少府皓》中後麵的內容,“托身白刃裏,殺人紅塵中。”李白心中的古惑仔形象就是拿刀砍人。當然,這不是說亂砍人,而是指行俠仗義。

那麼,是不是就此判斷李白就是一個會武功的古惑仔呢?還不能,李白後來去了山東。山東有很多地方都是武術之鄉。山東也是儒家聖地,孔子就是出生在那裏。李白為什麼要去山東呢?可能有人會說,那是因為山東的文化氛圍,李白去那裏可以寫出更好的文章。李白去山東的目的很簡單,就是為了去學習劍術,提高自己的武功。對此,《五月東魯行答汶上翁》便是證明。詩中明確寫道:“顧餘不及仕,學劍來山東。”

唐代的裴敬寫過一篇關於李白的文章,這篇文章叫做《翰林學士李公墓碑》。文中說李白“常心許劍舞。裴將軍,予曾叔祖也。嚐投書曰:‘如白願出將軍門下’。”這說明李白也是願意馳騁疆場,英勇殺敵的。

因此,說李白是古惑仔,會武功,這個推斷是很有可信度的。但至於武功有多高,這個還不好說。

我們都知道,透過很多影視劇,裏麵的古惑仔說白了就是黑社會,他們講義氣,他們拉幫結派,他們打打殺殺,用武力解決問題。當然,還要拜老大。在古代也是如此,李白知道光靠自己一個古惑仔,難以成事。所以李白就用他的錢財資助那些公子哥兒。對於此事,也是有料可尋的。

李白久隱安陸時,就曾拜訪安陸的裴長史。為了方便論述,我將《上安州裴長史書》的內容做以下引用:

⑴“東遊維揚,不逾一年,散金三十餘萬,有落魄公子,悉皆濟之,此則是白之輕財好施也。”這幾句話的意思再明白不過了,我李白是一個很大方的人,我可以在不到一年的時間裏,隻要有哪個公子哥兒落魄了,沒錢吃飯了,我就資助他們。也就是說我李白是“輕財好施”之人。李白的這個做法,不是他首創的,在戰國的時候,就曾有四公子養門客的史實。隻不過那時稱之為門客。戰國四公子養門客來做什麼呢?沒事的時候,我管你吃喝拉撒,有事的時候,你就得給我出力,幫我解決難題。那李白這樣做又是為了什麼呢?道理是相通的,有誰會平白無故地拿那麼多錢來資助如此之多的人呢?肯定是另有所圖。這也說明李白是一個很有心計的人,他有做古惑仔老大的本事。

⑵“又昔與蜀中友人吳指南同遊於楚,指南死於洞庭之上,白禫服慟哭,若喪天倫,炎月伏屍,泣盡而繼之以血。行路聞者,悉皆傷心;猛虎前臨,堅守不動,遂權殯於湖側。便之金陵,數年來觀,筋骨尚在;白雪泣持刃,躬申洗削,裹骨徒步,負之而趨,寢興攜持,無輟身手,遂丐貸營葬於鄂城之東。故鄉路遙,魂魄無主,禮以遷窆,式昭朋情,此則白存交重義也。”在這段話裏,李白說當時跟他在一起的有一個叫吳指南的人。當他們來到楚地洞庭湖一帶,吳指南死了。至於怎麼死的,沒說。但這個吳指南是四川人,也是一個才子。所以,可以判斷出李白是和他一起從四川出來的,隻是到了洞庭湖吳指南死了。對於吳指南的死,我李白可是哭得死去活來。

可惜我當時身上沒有什麼錢,我隻能將吳指南掩埋在洞庭湖的湖邊。後來我去了南京。過了幾年回來,發現吳指南屍體上“筋骨尚在”,我就一邊哭,一邊用刀把屍骨刮幹淨,再用布裹起來,背著吳指南的屍骨步行到鄂城之東,將他重新安葬。這是“白存交重義也。”意思是說,我李白是重情重義之人,完全符合古惑仔的精神法則。

在這裏我想做一點額外的推測說明,吳指南是怎麼死的,有人說他是病死的。如果是病死的,李白為什麼沒有做說明,他完全可以做說明的啊!如果按照“古惑仔”的思路去推斷,會不會有被人打傷致死一說呢?李白不對吳指南的死因做說明,或許有他的苦衷,不方便說明。

既然李白具備了做古惑仔的本事和精神道義,那他古惑仔的生涯裏都做了些什麼呢?古代的娛樂消遣方式並不多。李白的很多詩文,都向我們傳達了這樣一個信息——鬥雞。鬥雞是風靡唐朝的一種遊戲,有點類似於現在的賽馬。其實,說白了,這就是一種賭博,估計當時李白鬥雞也贏了不少錢。要不,怎麼會得罪一幫黑社會的古惑仔呢?在一首名為《敘舊贈江陽宰陸調》裏,李白這樣寫道:“泰伯讓天下,仲雍揚波濤。清風蕩萬古,跡與星辰高。開吳食東溟,陸氏世英髦。多君秉古節,嶽立冠人曹。風流少年時,京洛事遊遨。腰間延陵劍,玉帶明珠袍。我昔鬥雞徒,連延五陵豪。邀遮相組織,嗬嚇來煎熬。君開萬叢人,鞍馬皆辟易。告急清憲台,脫餘北門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