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在美國攻讀博士學位期間,突發“奇想”:休學兩年,回國內樂壇發展。麵對這種情況,國內大多數父母或許會強行幹涉,竭力阻止,可教授依然以“假如我是他”的哲理來處理,他認為女兒會半夜起來作曲,說明她有藝術靈感,有藝術創作衝動,作為父母決不該強行幹涉,撲滅她的創作“火花”。中國封建的“家長意誌”往往會抹殺女兒的創造精神,會不自覺地將兒女引入“歧途”,斷送前程。平時,這位教授從不強行要求女兒去做什麼,想什麼,隻是根據自己成長的經驗,給她一些指導。因此,他很尊重女兒的選擇。事實證明,藝術與科學是相互溝通、相得益彰的。這兩年,女兒在國內成功地舉辦了多場個人演唱會,錄製了歌曲專輯,拍過音樂電視,還先後兩次榮獲過中央電視台MTV大賽特別榮譽獎……
可以說,正是“假如我是他”的換位思考,使這位教授將女兒推上了人生成功的康莊大道。
以下幾個問題有助於家長進行換位思考:
我的說話方式和行為方式能讓孩子接受嗎?他們會聽我的話,接受我的指導嗎?
我希望別人用我對孩子說話的方式對我說話嗎?
孩子對我為他們所做的選擇會有什麼想法?
比如,有一天你突然發現兒子把收音機拆成一堆零件,而麵對這堆零件他又束手無措。你可能不但不會幫助兒子,反而嘲弄他。其實,假如父母能做一番換位思考:“如果我在某件事上遇到困難,我樂意聽到別人的責罵和貶損嗎?那對我有幫助嗎?”你就不會對兒子嘲弄和貶損了。
所有的家長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聽話。盡管絕大多數家長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將他的目的表達得很明確,但由於沒有考慮孩子的想法,他們的目的總是很難達到。實際上,無論是孩子、配偶、同事,還是鄰居,如果我們不能將心比心,就不可能達到預期的結果。
在心理學界,換位思考已成為衡量“情商”高低的一個重要指標。具備換位思考能力的人容易與人交流。家長對換位思考的實踐和示範為培養孩子的許多技能奠定了基礎,這些技能對其將來建立令人滿意的人際關係很有幫助。這些技能包括:正確理解社交暗示;輕鬆有效地與他人對話;主動傾聽;鼓勵和支持他人;有效解決分歧與爭執。家長每一次換位思考,都是對孩子的良好示範,都是在給孩子今後成功地處理人際關係播下健康的種子。
“知己知彼,百戰不殆”,父母開口之前,主動進行換位思考,就能全麵地了解自己的孩子,就不會“自說自話”地對孩子喋喋不休,也就不會再用不正確的方式方法教育引導孩子。父母換位思考,就會營造出和諧、融洽的交流氛圍,會使孩子更加理解父母,信任父母,愉快地接受父母的教導;更會培養出樂於進行換位思考,善解人意的孩子。
4.尊重孩子爭辯的權利
父母在說服教育子女的時候,常常會遇到子女回嘴、反駁、頂撞等。麵對孩子的爭辯,做父母的該怎麼合理處置呢?
由於受幾千年傳統觀念的影響,中國家長覺得孩子小,見識少,閱曆淺,不成熟,幾乎形成了“父母說話,小孩子聽”的習慣。很多家長不允許孩子和父母爭辯,奉行“父母之命”的教義,孩子隻能對父母的話“言聽計從”,否則就認為有失父母威信,不守孩子的本分。
這其實是一種極不平等的觀念,不但不利於和諧的親子關係的建立,而且不利於孩子心智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