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與孩子平等地交談(1)(2 / 2)

這時,我禁不住同逑蒂談起了對孩子的教育方式。她說:“在我小的時候,我的父母就是這樣同我們說話的。我們認為,孩子也是人,也是獨立的人,隻因為他們比我們矮一些,我們就應該蹲下來同他們說話……”

人與人之間經常需要進行感情上、思想上的平等交流,每一個成長中的孩子,即使是剛剛學步的孩子,也都有這種渴求。要做到平等地和孩子交談,家長首先就要拋棄那種居高臨下與孩子談話的姿態,彎下腰,蹲下身子來。

一個3歲的小女孩很願意與隔壁的叔叔交朋友,心裏話都願意跟他講,而不願與自己的父親講,原因在於,這位叔叔跟她講話時是蹲著的,與她一樣高,她覺得自己受到了對方的尊重,他們的關係是平等的。而爸爸跟她講話時,是居高臨下的,無論站著、坐著都比她高。

如果家長總是站著麵對孩子,與孩子的距離,就不僅是身高上的幾十厘米,而是一代人與一代人之間的距離,是一顆心與一顆心之間不能溝通的距離。家長與孩子談話時總是居高臨下,孩子就會有一種壓迫感,有心裏話就不願意跟家長說。家長如果能“屈尊”蹲下來,與孩子處在同一視平線上,不僅一下拉近了與孩子的距離,而且使孩子體驗到被重視的感覺,心裏話又怎能不願意向家長傾訴呢?

蹲下身子與孩子說話,能促使孩子意識到自己同成年人是平等的、是受到尊重的,有利於從小培養孩子獨立自尊的人格;更能幫助孩子認真對待家長提出的自己的問題或缺點,也為孩子創造樂於接受教育的良好心境。而不會致使孩子對父母所說的話充耳不聞或產生逆反心理。

3.開口前,換位思考

許多父母在教育孩子過程中,都有一種自我中心傾向——在教育孩子時,父母完全從自己的角度、以自己的經驗去認識和解決問題,不能意識到別人特別是孩子對同一問題的態度和看法,似乎自己的認識和方法是最正確的。這類父母在開口訓導孩子前,已經先入為主,成竹在胸了,孩子情願接受最好,不情願也得接受。

對少數父母來說,自我中心傾向是其個性特征的一種反映。也就是說,這部分父母從年幼時起,對待各種事物形成了一種“自我中心”的定勢,認識、解決問題一貫地不太考慮他人的態度和方法。在對待孩子時,這種定勢不但反映出來,而且更為強化。也有少部分父母,頭腦中的“封建家長製”比較嚴重,在他們看來,父母在孩子麵前就是絕對權威。

自我中心傾向嚴重的父母,一方麵認為“孩子是我的,怎樣教育、培養當然我說了算”,於是對孩子學習、生活中的各項具體事情,都是“我”的主意、“我”的辦法最好,別人(當然包括孩子自己)不能發表不同意見。另一方麵認為,“孩子太小,我是大人,孩子必須聽大人的”,大人比小孩高明,比小孩成熟,“我說你聽,我訓你服”是天經地義的。這類父母忘記了一個重要規律:外因是變化的條件,內因是變化的依據。內因在孩子身上,孩子的積極性不調動起來,光父母“一頭熱”,即使磨破嘴唇,也未必能收到好的教育效果。

自我中心傾向嚴重的父母,在跟孩子開口說話和溝通前,實在應該進行一番換位思考。

換位思考是指認同他人的情感、思想或態度的能力,或替代性地體驗他人的情感、思想或態度的能力。因此,與孩子換位思考,就是站在孩子的角度去思考。這需要父母理解和體會孩子的想法,但是要做到這一點並不容易。很多家長對孩子早已形成自己的看法和結論,因此很少留意孩子是怎麼想的。

一位教授給在美國賓州大學醫學院攻讀醫學和理學雙博士學位的女兒的一封信中這樣寫道:

“總結我幾十年的人生哲理,‘假如我是他’是一種很好的自我學習和鍛煉的方式。你可以用這種方式試試當教授、當校長,還可以試試當議員、當總統。這是你的自由和權利,也是自我培養、自我提高的有效手段。”

這位教授的女兒在美國求學多年,處事方式西方化,但思維方式從小受父母的影響,頗具東方色彩,她對記者說:“吃什麼,穿什麼,今天冷不冷,要不要添衣服,我從小就懂,爸媽不用操心,也不用嘮叨。但遇大事情,例如讀什麼學校,選什麼專業,我會主動找爸媽商量,聽他們的意見。”

https://www.biqiugege8.com/book/9325/6647878.html

請記住本書首發域名:biqiugege8.com。筆趣閣手機版閱讀網址:m.biqiugege8.com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