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1年的4月上旬,陳伯達奉命剛到天津,一天工作也未展開,就被捕入獄了。就在這年三月下旬,諸有仁完成學業,也從蘇聯起程回國。到上海,諸有仁向組織上說明她和陳伯達的戀愛關係,要求和陳伯達分到一個地區去。當時上海中央機關,有好幾個人都剛從蘇聯留學回來,知道她和陳伯達的關係,也答應她辦這件事。中組部康生告訴他:“陳伯達剛走不到半月,去平津地區了,你也去平津地區吧;具體工作單位是順直省委機關,到那以後,省委再分配你具體工作。”諸有仁滿心喜悅,分別四個月的情侶馬上又要見麵了。於是,諸有仁在上海打點了一下行裝,乘海船向華北第二大城市——天津駛去。
諸有仁抵天津,得到的消息是順直省委機關遭到破壞。她找不到陳伯達,心急如焚。旋得消息,陳伯達已被捕,日前已押往北平軍人反省院。諸有仁找到組織,通過聯係,赴北平準備營救工作。
諸有仁一個剛畢業的大學生,對一切都感無頭緒,不知道如何營救,也不知道怎樣托人,終日六神無主,心情異常難過。但自己又毫無辦法,隻得寄希望組織上給予營救。1931年冬天陳伯達出獄後,去北京西山療養治病,諸有仁前往北京準備照料伺候。見分別近一年的陳伯達,此時十分憔悴,人瘦得難看,臉上的淋巴結核還未好,仍流著膿血。諸有仁一下子哭了,擦幹眼淚後,仔細地端詳著陳伯達一年來的變化,兩人心情都十分難過。自此,諸有仁每來此處,都給陳伯達帶些好吃的,幫助陳伯達換藥和換洗衣服。在醫生的精心醫治和諸有仁的細致入微的照顧下,陳伯達的精神逐漸好轉。1932年春,陳伯達和諸有仁商量:身體見好了,不能老待著,我搞點東西吧。諸有仁關切地問:“現在能行嗎?身體剛好,別累著,還是養徹底再說吧?”陳伯達進一步耐心地和她商量,“這身體不可能一下子徹底複原,呆著老憋得慌,不如邊搞東西邊養病,可能更好些”。就這樣,陳伯達與諸有仁開始了新的生活。
陳伯達初步確定,要寫一下戊戌六君子中譚嗣同的事跡和思想。經過幾周的冷靜思考,陳伯達把提綱擬了出來,把要參考的書籍寫了出來。諸有仁按著陳伯達開的書單,進城先把手頭和朋友處有的取來借來。可是頭手資料還不夠,還需要進城裏去查或去借,諸有仁全力支持陳伯達的事業,遂不辭辛苦,按陳伯達的要求,遍北京搜求。秋末冬初,《論譚嗣同》初稿完成。兩人看著初稿,十分激動,於困境中,兩人努力奮鬥,獲此成果。雖然書還存在許多缺點和毛病,但觀其主流,兩人自是十分欣慰。此時的陳伯達,身體漸愈,兩人商量,準備出院後結婚。1932年冬,陳伯達告別西山療養院,找到北平黨組織,要求安排工作。
1931年的4月上旬,陳伯達奉命剛到天津,一天工作也未展開,就被捕入獄了。就在這年三月下旬,諸有仁完成學業,也從蘇聯起程回國。到上海,諸有仁向組織上說明她和陳伯達的戀愛關係,要求和陳伯達分到一個地區去。當時上海中央機關,有好幾個人都剛從蘇聯留學回來,知道她和陳伯達的關係,也答應她辦這件事。中組部康生告訴他:“陳伯達剛走不到半月,去平津地區了,你也去平津地區吧;具體工作單位是順直省委機關,到那以後,省委再分配你具體工作。”諸有仁滿心喜悅,分別四個月的情侶馬上又要見麵了。於是,諸有仁在上海打點了一下行裝,乘海船向華北第二大城市——天津駛去。
諸有仁抵天津,得到的消息是順直省委機關遭到破壞。她找不到陳伯達,心急如焚。旋得消息,陳伯達已被捕,日前已押往北平軍人反省院。諸有仁找到組織,通過聯係,赴北平準備營救工作。
諸有仁一個剛畢業的大學生,對一切都感無頭緒,不知道如何營救,也不知道怎樣托人,終日六神無主,心情異常難過。但自己又毫無辦法,隻得寄希望組織上給予營救。1931年冬天陳伯達出獄後,去北京西山療養治病,諸有仁前往北京準備照料伺候。見分別近一年的陳伯達,此時十分憔悴,人瘦得難看,臉上的淋巴結核還未好,仍流著膿血。諸有仁一下子哭了,擦幹眼淚後,仔細地端詳著陳伯達一年來的變化,兩人心情都十分難過。自此,諸有仁每來此處,都給陳伯達帶些好吃的,幫助陳伯達換藥和換洗衣服。在醫生的精心醫治和諸有仁的細致入微的照顧下,陳伯達的精神逐漸好轉。1932年春,陳伯達和諸有仁商量:身體見好了,不能老待著,我搞點東西吧。諸有仁關切地問:“現在能行嗎?身體剛好,別累著,還是養徹底再說吧?”陳伯達進一步耐心地和她商量,“這身體不可能一下子徹底複原,呆著老憋得慌,不如邊搞東西邊養病,可能更好些”。就這樣,陳伯達與諸有仁開始了新的生活。
陳伯達初步確定,要寫一下戊戌六君子中譚嗣同的事跡和思想。經過幾周的冷靜思考,陳伯達把提綱擬了出來,把要參考的書籍寫了出來。諸有仁按著陳伯達開的書單,進城先把手頭和朋友處有的取來借來。可是頭手資料還不夠,還需要進城裏去查或去借,諸有仁全力支持陳伯達的事業,遂不辭辛苦,按陳伯達的要求,遍北京搜求。秋末冬初,《論譚嗣同》初稿完成。兩人看著初稿,十分激動,於困境中,兩人努力奮鬥,獲此成果。雖然書還存在許多缺點和毛病,但觀其主流,兩人自是十分欣慰。此時的陳伯達,身體漸愈,兩人商量,準備出院後結婚。1932年冬,陳伯達告別西山療養院,找到北平黨組織,要求安排工作。
1933年,馮玉祥、吉鴻昌、方振武領導的察哈爾抗日同盟軍起事時,急需要大批的幹部前往工作,陳伯達與諸有仁一同奉調,前往張家口同盟軍司令部工作。陳伯達於此,負責編輯刊物,撰寫文章,兩人的生活穩定了些,生活也有所好轉。在張家口,經吉鴻昌主持,兩人結了婚。在戎馬匆倥的日子裏,兩人曾一道登上了張家口城北的大境門。陳伯達等人曾向馮玉祥建議,大境門十分雄險,我輩起事於此,應在此處留下曆史遺跡。7月下旬,馮玉祥、吉鴻昌、方振武、陳伯達、閻紅彥、南漢宸等人同登大境門,馮玉祥揮筆寫了“大好河山”四個字,後人鐫刻門上。眾人於城牆上逗留了一陣,遂下城返回司令部了。至今張家口大境門上“大好河山”四個字,仍十分工整完好無缺。後人每每遊於此,覽物生情,不禁感慨萬千。在蔣介石的破壞和威脅下,8月後,馮玉祥、吉鴻昌等先後離開察綏抗日同盟軍。1933年9月,同盟軍失敗。吉鴻昌9月初走後,陳伯達、諸有仁夫婦亦離開了張家口,乘火車,走京張鐵路,回到北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