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使這個觀點更具說服力,托夫勒事無巨細地將21世紀前後10多年時間中發生的大事作為素材、案例娓娓道來:東京地鐵裏邪教徒的毒氣殺人、多利羊的克隆成功、對克林頓總統的彈劾、人類染色體組的破解、為避免計算機千年蟲的發生而付出的種種努力、艾滋病、“非典”的肆虐、“9?11”恐怖襲擊、伊拉克戰爭、印度洋的海嘯、亞洲金融風暴、網絡產業的興起、金融市場的暴跌和複蘇、歐元的啟用、飛漲的石油價格、接連不斷的公司醜聞、美國財政和貿易的巨大赤字、中國的崛起……這些我們可通過互聯網、電視、廣播、報刊以及手機獲得的信息被托夫勒一並打包,然後加以編輯整合,收歸到“財富的革命”的主題之下。如同托夫勒對未來趨勢的所有洞見是基於對真實世界的觀察,事實上,他的不少理論也是出自某些思想線索的繼承與發揚。例如,在書中,托夫勒對“知識社會”“知識資產”“知識工作者”等論題尤為關注,而這早在20世紀90年代,博依索特(M.Boisot)、彼得?德魯克等人就曾提出並給予係統闡述;托夫勒創設的“消費生產者”(Prosumer)的概念(書中譯為“產消合一者”)則是對斯蒂格勒(G.Stigler)和貝克爾(G.Becker)於20世紀70年代提出“消費者—生產者”“勞動分工、協調分本與一般知識”問題的演化與改造;至於本書的核心詞彙“財富”,托夫勒給出的定義是:它指任何財產,或是共有或是獨有,並具有經濟學家們所謂的“用途”,它給我們提供了某種形式的安樂,還可以用於和其他形式的、能夠提供安樂的財富來交換——這顯然與貫穿了2000多年西方經濟學思想史的“幸福”“價值”“功利”“效用”遙相呼應。《財富的革命》正是基於這些思想脈絡完成的,而且,托夫勒堅信,“(這些思想)一旦被我們領悟了,就可以幫助我們理解周圍正在迅猛發生的那些相互衝撞、似乎毫無意義的變化和衝突”。於是當更多人麵對紛繁複雜的各類危機和社會變遷而無所適從時,托夫勒卻透過它,發現了更深層次的並與財富相關的三個基本原理(這也正是全書的核心內容)。一是時間原理,也就是財富產生機製與財富本身的“失同步化”現象。按照托夫勒的解釋,是由於“超高速發展仍在繼續,由於時間正在變得非規則化,由於生產力與時間的聯係越來越少,而每個時間的間隔都將比上一個時間間隔更有價值,由於人類能夠測量、探索或控製越來越短的時間段和越來越長的時間段”。托夫勒的意思是說,掌握時間優勢、最大化地利用時間將是決勝未來、創造財富的關鍵。二是空間原理,這個不難理解。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和經濟全球化的深入,財富的流動性越來越快,流動麵越來越廣,這使得地理空間概念變得可有可無,今後,“距離不再是問題”。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