窮養真經
父母給予男孩太優越的物質生活和金錢,很可能會葬送孩子的一生。因為過分奢侈的物質生活,很容易讓男孩養成好逸惡勞和攀比虛榮的壞習慣。因此,無論家庭經濟條件多麼優渥,男孩都應該要“窮”著養。
美國著名教育學家簡·納爾森和史蒂芬·格來在他們合著的《城裏的孩子早當家》一書中,曾這樣描述:20世紀30年代,成人們整日為溫飽忙碌奔波,孩子們也都積極聽從父母的教導,從勤勞的父母那裏繼承了很多優秀品質——自我約束、負責、有耐心,他們總是把好成績作為對父母養育的回報;二戰後,美國人的生活急劇富裕,這個時期成長起來的許多孩子缺乏為生活奮鬥、掙紮的體驗,他們不再認為孝敬長輩是必備品德,開始變得傲慢無禮,要求父母必須馬上滿足他們提出的任何要求,這些孩子的生活中充斥著電視、毒品、酒精和性,至於學習早成了他們棄之不顧的“無聊”之事;很多現代的的孩子,他們擁有著父輩們所不可想象的、豐富的資源和機會,但是有些生活技能和獨立能力卻無能到了驚人的地步。我們今天的教育所麵臨的挑戰是,如何幫助這些孩子提升自理能力、責任感和生活技能,而這些品質在上世紀三四十年代卻是孩子們自然而然形成的……
在物質生活水平較低的時候,男孩吃苦耐勞的精神是不需要父母督促就會自然而然形成的,但是隨著社會經濟條件和科技水平的提高,男孩的生活、學習等各方麵條件越來越好,某些能力卻有所下降。
由此可見,無論家庭條件多麼富有,都不能丟掉“窮養”的教育理念。因為窮養會使男孩的各方麵能力得到提升,會讓他學會堅強無畏地挑戰人生的逆境和磨難,會使他變得樂觀、自信、感恩、勇敢、獨立、成熟,讓他慢慢領悟如何做一個真正頂天立地的男子漢。有這麼一個父母窮養男孩的案例:
一天,丈夫帶著懷孕的妻子和三歲的兒子去醫院做產檢,妻子進去診室檢查的時候,丈夫帶著兒子在外麵大廳裏等候。沒多久,兒子嚷著口渴,於是這位父親便在身旁的飲水機裏取了一個免費紙杯,接了一杯水給兒子。其實,在飲水機的旁邊就是一台排滿各式飲料的自動售貨機,隻需要幾塊錢,他就能為兒子買冰爽的橙汁或可口可樂。可他沒有這樣做,並不是這位年薪30萬的企業主管買不起飲料,也不是他兜裏沒有硬幣,他隻是不想兒子養成奢侈安逸的習慣。
世上沒人不願過富裕的好日子,對於孩子來說,他們當然也希望能夠買好的玩具、穿好看的名牌衣服、爸爸媽媽開著豪華轎車接送他們上下學,但富日子不一定能教養出好孩子。我們養育孩子的最終目的,並不是讓他們享受物質上的富裕,而是希望他能夠獨立撐起一片自己的世界,打拚出屬於自己的多彩多姿的幸福生活。而要做到這一點,我們必須用“窮養”的方法在他幼年時期把人生的地基打牢。
方法一:對於男孩的過分要求要說NO
走在大街上,時常會聽到有些家長說:“我兒子想要一款新出的手機,我二話不說就給他買了,隻要孩子滿足,我就開心!”還有的家長說:“因為忙著掙錢,和孩子的關係有些淡,但隻要他對我說兩句好話,要什麼給什麼!”
父母因為各種緣由答應孩子的物質要求本無可厚非,但是過度奢侈的物質享受,很容易讓孩子沉溺其中,養成他們喜歡攀比、貪慕虛榮、坐享其成、鋪張浪費的壞毛病。而當他們日漸膨脹的物質欲望無法從家庭獲得滿足時,他就很有可能鋌而走險,走向犯罪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