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7章 科學普及(12)(2 / 3)

因而,假如我們能深刻理解導致這些變化的新發現的話,那麼,我們也許就能更好地準備迎接未來的那些新發現行將帶來的變化了。

精彩語錄

1、空間時代使人們的神野大大開闊了;不久以後它將要把人們帶上月球,也許在20世紀告終以前還會把人們帶到火星上;它將使行將到來的21世紀比我們今天所生活的這個偉大世界更加激動人心,也更令人驚奇不已!

2、我們生活在一個科學昌明的世界中,這意味著知識和知識的完整性在這個世界中起著決定作用。科學在拉丁語中就是知識的意思……知識就是我們的命運。

3、現在的世界事情是如此快速而匆忙,以至於簡直有些令人迷茫了。沒有人跟得上所有的變化,沒有人能夠完全把握住它們。4、所以,我們不要困擾於生命始於別的地方而後來到地球上來是否可能。讓我們集中精力,探索生命從地球上的無生命開始的可能性吧。

《宇宙波瀾》

作者:F.J.戴森(美)

成書時間:1979年

推薦版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社1998年版

【作者簡介】

弗裏曼·戴森(Freeman J.Dyson,1924-),普林斯頓高等研究院物理教授。1924年出生於英國,1947年至美國康奈爾大學做研究,1951年正式留居美國,1953年成為普林斯頓高等研究院物理學教授至今。戴森早年研究量子電力學,成果突出。1956年,戴森發表《自旋波》論文,堪稱物理學史上的重量級論文之一,成為物理學界廣泛參照的經典之作。戴森不僅是一位優秀的物理學者,更是一位關心人類命運、向往無限宇宙的哲人。他一生致力於粒子物理、固態物理、核子工程、生命科學、天文學等領域的研究,其博學廣聞在物理界也幾乎是獨一無二。戴森的物理學成就雖然與諾貝爾獎擦肩而過,但是他獲得的榮譽仍然很多:倫敦皇家學會休斯獎、德國物理學會普朗克獎、奧本海默紀念獎、以色列海法理工學院的哈維獎等。1993年8月號《科學美國人》的一篇專訪,稱他為“與主流成90°角前進的人”。

《宇宙波瀾》是戴森出版的第一本書,也是最好的一本,也可以說是他的一部自傳。

戴森的主要著作有:《全方位的無限》、《武器與希望》、《宇宙波瀾》等。

【內容提要】

《宇宙波瀾》是戴森的自傳,它的副題是“科技與人類前途的自省”。從這個副題可以看出,這本書不僅是對作者自己從事科學研究50多年曆程的回顧,也是對科技與人類命運、前途問題的深刻反思。該書很好地向我們展示了書中戴森教授豐富多彩的經曆、大量的科學信息和啟人心智的思考,然而最令人折服的還是貫穿全書的“科學家的責任”。

在中文版序中,戴森尖銳地抨擊了美國科學家的責任缺失。他說把科學家的生活比做個人靈魂的航程。他認為,科學與道德主要之點就是科學要充滿人文關懷。通過該書可以看出,作為一個充滿人文關懷的科學家,戴森畢生都在科學與政治、科學與倫理、與道德的交叉點上苦苦探究。1993年在中文版序中,戴森說,在14年前出版此書後,他為非專業讀者寫了四本書,而這本書是他最喜愛的,“如果說我的著作隻有一本能流傳千古,而我又有權選擇保留哪一本的話,我將毫不猶豫的選這一本。”他還說,如果有機會再版此書,除了要增加純數學、信息技術和生物工程的內容外,要增添的是關於科學倫理的章節,以探索科學為什麼未能給人類帶來益處的原因。這是科學技術發展提出的道德要求。

二戰前一年,青年戴森剛開始他的科學之路。和千千萬萬歐洲青年一樣,他也不可避免地被卷入戰爭,以“民間科學家”的身份奉派到英軍轟炸機指揮部,進行減少飛行員生命損失的研究。戰場上殘酷的現實,使他開始思考戰爭與正義、與人性的關係。戰後,他來到美國康奈爾大學,在諾貝爾獎得主貝特門下從事物理研究,不期然地,成為了美國物理學界從事核能物理、太空探索研究中最精英的一員,與歐本海默、費曼、泰勒等科學巨擘一起工作。可想而知,經曆了廣島之役、美蘇對抗、越戰等等事件,科技與戰爭中的倫理,強烈地困擾著這些科學家。戴森本人,就不斷地思考“與原子彈的發展、使用相關的道德問題”。他讚賞歐本海默對於“罪惡”的“反省”。他認為,科學家的“罪惡”,不在於製造了原子彈,而在於他們對研製這些殺人武器“樂在其中”,在於“在魔鬼引導下,去尋求政治勢力的擴張”。因此,他一麵與其他科學家聯手向國防部提交限製核武的提案,一麵力求把核能用於發電、航天等造福人類的研究。當泰勒邀請他參與“反應爐計劃”時,他“一口答應”,慶幸“終於能讓核能的用途找到比原子彈更好的出路,終於能以核能做點好事,為世界供應如此豐富的能源,使人類不再如牛馬般勞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