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4章 科學普及(9)(1 / 3)

本書是羅馬俱樂部報告之二。作者通過對大量資料、數據廣采博引,係統深入地分析了世界經濟、政治、地理、人口、能源、生態等一係列問題,借助於不同世界發展模式的計算機分析,既定性,又定量地描繪了2025年之前人類發展的前景。對若幹世界發展方案的分析研究是作者在該書提出的建議和得出的結論。製訂這些方案時使用了包括世界各地區的多層次計算機規劃模型,它與以往的模型有著根本的區別,體現了世界的多樣性;它深深植根於過去,並將流行於未來;該模型將世界作為一個係統加以描述,研究各組成部份的互作用和相互依賴等性質;模型以對相關學科最新成果的理解為建模基礎;在涉及人類的行為因素時,模型也可以反映人的主觀能動性。

該書作者著重指出了人類盲目追求經濟增長所帶來的能源、原料、生態環境等方麵的一係列問題及其嚴重後果,並提出了人類社會應當從當前追求盲目的經濟增長轉向追求有序增長,以避免人類的自我毀滅。作者在報告中幾乎沒有提及由於軍事上和意識形態上日漸加深的兩極分化而產生的嚴重政治問題。但是作者也承認,沒有什麼比超級大國及其各自的軍事集團之間爆發的核子戰爭更能徹底地摧毀人類了。此外,在維係軍事力量均勢的口號下軍備競賽不斷升級,將破壞其它領域同樣脆弱的世界均勢,從而削弱世界的穩定性。政治和意識形態領域內的交鋒已經不是什麼新問題,許多新問題主要是一些國家擁有強大的經濟實力和十分先進的毀滅性技術。因此,人們必須找到一條製止當前軍備競賽的途徑,消除高懸在全體人類頭頂上的死神之劍。

世界是否在轉變呢?作者對此表示肯定,並說,人類社會將在從現在的無差異和不平衡增長向有組織增長的轉變中得到新生。世界的這種轉變將給人類帶來充滿生機的新時代的開始。事實上,人類已經遇到的和將要遇到的各種危機將迫使人們做出抉擇,這些危機包括能源危機、糧食危機、原料危機等等。這些危機將檢驗人類的能力,成為促進人類轉變戰略的催化劑;人類將因禍得福,為克服這些困難,人類必將在所麵臨的新老兩條發展道路中做出必要的抉擇。

作者承認,人類對大自然的依賴很深,在地球的生命係統中人類逐漸成為統治的勢力。在這個過程之中,由於人類活動而使有些種類的生物數量減少,有的物種甚至滅絕了,從而使自然界中生物物種總數減少。如果這種趨勢繼續下去,地球上生存的物種將越來越少。

作者說,今天,我們比我們的祖先更清楚地認識到,包括人類自身在內的所有生存在地球上的生物都離不開全球的生態係統平衡;如果地球上的生物物種減少過多,地球將不再適合人類生存,如果地球的生態係統發生哪怕是暫時性的崩潰,對人類的影響也將是災難性的。對擁有高度技術的人類來說,來自大自然的最主要的威脅並不是地震、台風、颶風等這些破壞性巨大的災害,而是由多種生物連結而成的脆弱的生命的網,這張網是人類無法擺脫的。

作者告誡人們,當人類將自己的意誌強加給自然的時候,也就幹預了自然選擇的過程。這種幹預的後果,人們事先並不知道。人們為了追求短期的收益而把大批新的化學物質引進生態係統,這些化學物質並沒有經過充分檢驗,它們可能帶來嚴重而廣泛的生態影響,這可能給無數的生物造成損害,並最終損害人類自身。人類正在以社會進步的名義,為了生活舒適的眼前目的而損害將來的利益,人類可能因此而使自身的質量退化。作者的討論涉及到世界麵臨的首要難題之一是工業化地區和正在發展的地區之間經濟上的差距。從曆史的角度看,人類社會的每一進步都以不同社會集團之間各種差距的擴大和縮小為標記。如果一個社會要保持其完整性,這些差距便不應長期存在,因為要麼它們遲早基本上消失,要麼離心力使社會組織解體。

挽救危機是需要代價的。作者的分析表明了對日益嚴峻的危機的持續性采取必要措施所需付出的代價。然而,令人憂慮的不隻這些,付出的代價也並不僅限於經濟方麵。能否走上有組織發展之路關係到人類的存亡,遲遲不承認這一點是極其危險的。作者認為,人口增長的危機最清楚地說明了這個問題。

作者認為,要保持人的價值觀,人類就必須在以下四個方麵做出努力:

第一,隻要人類還想繼續生存,他就必須意識到下一代的存在並樂意為了自身的利益而為後代謀福利。如果每一代人隻追求自己的最大利益,人類必將毀滅。

第二,對自然的基本態度應是協調而不是征服。隻有這樣,人們才能實際運用那些在理論上被接受的觀點,即人是自然界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第三,為了適應即將來臨的稀缺時代,我們必須樹立利用物質資源的新型道德觀,並據此調整我們的生活方式。這就需要一種資源耗費最少,產品周期最長的新技術,而不是建立在產出最大化基礎上的技術。人們應該節約,而不是為奢侈浪費感到自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