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8章 科學思想(7)(3 / 3)

李約瑟以一個西方科學家的特殊條件在中國科學史這一特殊領域作出了特殊的貢獻。他主持合作撰寫的《中國科學技術史》(七卷)這部巨著,以及他在國際學術界的演講報告活動,都為世界了解中國古代科技成就及其對世界文明的影響,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李約瑟的主要著作有:《化學胚胎學》、《生物化學與形態發生》、《中國科學技術史》、《李約瑟文集》等。

【內容提要】

作者從中國哲學入手,指出在中國哲學一詞的涵義與歐洲不盡相同。雖然,道家與墨家初步建立了一種自然主義世界觀,而各家從事於邏輯的研究,但都沒有深入開展。因此中國的哲學更加注重倫理的與社會的研究。首先是儒家,因為它製馭後來中國一切思想,雖然它對科學的貢獻不很顯著。與儒家相對立的道家則不然。作者說:“道家對於大自然的玄思洞識,全與亞裏士多德以前的希臘思想匹敵,而為一切中國科學的根基。”作者論證說,我們應該對中國文字的造字過程作一番探討,因為沒有這些文字,科學觀點無法傳達交換。如此,我們對於中國的這種“象意字”,不妨作簡短的插話。由於河南省安陽縣內殷墟甲骨卜辭的發現,使我們對於已知時代最早的中國文字形式(約公元前第二個千年代)有了廣泛的知識。這些甲骨文以及商周青銅器銘文構成了豐富的圖形式字彙。這些文字中,隻有一部分被學者們厘定辨認出來。大部分厘定出來的字,已經得到一般地接受。因此,作者說,我們可以從這些文字中,選出一些,作為我們了解中國科學術語的起源。

作者認為我們研究這些文字的目的,在觀念上,並不是因為它們的起源,在把這些字使用於表達科學思想的過程中,會給予思想的本身有多大的影響。要緊的是因為這種特殊由“象意字”所表現出來的科學字彙,它們的起源對中國的原始科學史的某一方麵,具有重要的意義。作者接著說,中國從很早開始,在文字的應用上有一種傾向,就是用某字表示某義的時候,這個字的作用其實隻是表示那個意義的聲音,而不是構成那個意義的形狀形態。本字或許另有它的寫法(本形),也或許還沒有及時誕生。所以,要決定某些字是否真有語意上的意義,有時是很困難的。這種純粹的同音假借字,總而言之,對於三千年以後的現代文字學者來說,如果態度不慎,就會受到它們的捉弄,而誤入歧途。

作者說,董仲舒提出的可分類性,就是說宇宙萬物皆可歸於五元或其他數目的類別。他利用聲共振現象來說明他的實驗,這是非常有趣的。此種說明,可以令那些不懂得聲波的人也能心悅誠服,同時又證明了他的主張,謂宇宙內屬於同類的事物(如東方、木材、綠色、風、小麥)皆可互相感應。這種看法已不是渾沌未開的思想,以為任何事物皆可相互影響;而是主張萬物皆密切地結合在一起而各成為宇宙的一部分,但隻有同類的事物才能影響同類的事物。對這觀念,王充認為此種感應乃是發於自然,而不是出於什麼目的或企圖。因此,事物間之因果關係,便具有一種奇特的性質,因為它是層次的結構,而非隨便偶發的。也因此,作者說,我們可以將感應或共振當做事物變化的“提醒語”。萬物皆有其因,但此因並非機械之因。在這戲劇性之連續不斷的循環中,宇宙萬物之存在皆依賴於全部係統之整體性,如漏掉了這“提醒語”,則便歸於烏有。

作者說,在中國如在歐洲一樣,都可以找得到“宇宙類比”及“國家類比”的成熟形式。因此,為它們在這兩支文明裏尋出一個共同的來源,並不是無謂的企圖。巴比侖的楔形文字,對於這兩種類比談論得很少,然而,一切小宇宙與大宇宙的觀念,可能是由上古時代的犧牲以預言未來;巴比侖人的占卜確實如此,他們使用肝髒以洞窺未來事件,我們可以說中國商朝人用甲的裂紋,是另一種占卜的方式。

從哲學的觀點看來,中國“宇宙類比”的形式是否與歐洲的相似呢?作者相信它們是不相似的。歐洲誠然有大宇宙與小宇宙的理論,然而它們卻都為一種歐洲獨特之“分裂人格”所支配。歐洲人僅能以德謨克裏特之機械唯物論或柏拉圖之神學唯心論來作思考。一個機器,必須為它覓一個神。生命、實體、靈魂、基本原理成群地出現於整部歐洲思想史。人,獸或其本身之生物有機體,被投射於此宇宙中時,歐洲人主要的憂慮便是去找出“領導的原理”。

作者說,公元前第四世紀,莊周關於有機體觀念的古典陳述,已給後來的人鋪好坦途,即明確的避免任何“精神的監護者”觀念。在它們有機的關係中,不論是生物的或宇宙的,其各部分可藉相互和諧的意誌,可以充分解釋所觀察的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