誠信是經營的法寶
一般來說,一個人的儀態風度還是可以反映其內心世界的。樂觀的人往往豁達大度,心胸狹窄的人往往縮手畏腳。有教養的領導總是彬彬有禮,待客誠懇熱情,工作嚴肅認真,能把坦白、謙虛、熱誠、樸實、勤勞、樂觀、嚴謹、寬容等優點融於一身。
就領導的外交意識而言,他能夠說老實話,辦老實事,謙虛聽取別人的意見,交往之中不卑不亢,如此他也就顯得有力量,有智慧,能成功。如果領導不注意公共關係中的禮儀修養,不注意個人的儀容言辭,不講究個人的待客風度,就如同弄髒自己生產的產品一樣。個人不修邊幅,待客不誠,履行合同不守信譽,就如同往自己形象上抹黑一樣。反之,如果一名領導嘔心瀝血,把高尚的靈魂和赤誠之心交融於產品之中,融合在經營事業之中,則社會的好感和信譽會自然而來,也有助於顯示企業的良好形象。
就企業內部而言,如果一名領導能夠在全體人員心中樹立楷模,起表率作用,那麼他就會有吸引人的魅力,同事、股東、職工們都會願意圍繞在他的周圍拚命工作,大家都心情舒暢,如此一個領導所必需的中心地位也就牢固了。一個企業裏,人們的性格、愛好、欲望要求、年齡氣質以及思想方法等等雖然各有不同,但是,在生產、經營場所,在工作生活領域,領導和他們彼此之間都能禮儀相待,赤誠相見,就能消除每人身上不同特點帶來的障礙,變得和諧團結。正如世界名人約翰·洛克所說:“禮儀的目的和作用,在於使本來的頑硬變得柔順,使人們的氣質變得溫和,使他敬重別人,和別人合得來。”
大企業家吳修齊,作為紡織集團的統帥,一生都信奉“三守一誠”的信條。“三守一誠”即:守法、守信、守時和誠心。他的事業蒸蒸日上,在台灣乃至於世界都有極好的信譽。
再看一下紡織巨子徐有庠的事跡。徐有庠是台灣企業界的“紡織巨子”。他創業以後就以“誠勤樸慎”為座右銘。他幼年曾在私立學校就讀專科,對《大學》、《中庸》、《論語》、《左傳》、《禮》、《樂》、《易經》、《古文觀止》等,均有所涉獵。勤儉樸實的家風和生活的實際體驗,再加上中華傳統的倫理道德啟示出這一座右銘。這一座右銘竟然成為遠東企業的廠訓、遠東工專院校的校訓。
“誠勤樸慎”這四個字在徐有庠的企業中發揮了不可估量的精神力量。徐有庠說:“我平生最服膺受用的理論是《中庸》力行盡乎仁的精義……我平常對員工的要求是最講究效率,總希望每個人不管幹什麼事都要當一樁事去做。”他本人也力行實踐,給部屬發揮示範作用。在建廠之際,經常為了安裝機器而通宵達旦地工作,徐有庠常以行軍床睡在機器旁。為了找礦山,更是不辭跋涉之苦。除非主持會議,徐有庠總是在上班前到工廠巡視一下,他說:“這一趟走下來,也等於打了18個洞的高爾夫球。”而且在巡視時他能注意到別人未注意到的死角,還要複查落實,晚上總是7多點才離開。此種“以廠為家”的敬業精神,能極大地鼓舞人。
徐有庠總結自己一生不斷除舊換新的過程,除了得力於台灣銀行的支持和援助外,還有外商銀行,美國開發貸款基金……等“外援”。這和徐有庠一絲不苟的財物報表有關。“誠勤樸慎”的精神要求也是一種心理建設,它能培養出坦白、熱忱、自強不息、樸實無華的美德。這是現代企業領導應該學習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