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秀口”也要把握尺度(2 / 3)

推銷員慌了手腳,剛要說“我……”時,老頭搖頭說:“有話以後再說。快上來,難為你還記得這個家。你下落不明的時候才小學六年級。我想你一定會回來,所以連這個舊門都不修理,不改原樣,一直都在等著你呀。”

推銷員實在待不下去了,便從這一家跑了出來。喊他留下來的聲音始終留在他的耳邊。

“大概是走失了獨生子。悲痛之餘,老兩口都精神失常了吧?倒怪可憐的。”他想著想著回到了公司,跟前輩談這件事。

老前輩說:“早告訴你就好了。那是小康之家,隻有老兩口……因為無聊,所以這樣作弄推銷員。”

“上當了!好,我明天再去,假裝是兒子,來個順水推舟,傷傷他們的腦筋。”

“算了,算了吧,這回又該說是女兒回來了,拿出女人的衣服來給你穿。結果,你還是要逃跑的。”

用裝傻的手段捉弄和對付難纏的推銷員,不失為一種高明的手段。

3.先予承認,再找理由婉拒

承認對方,是一種禮義,在承認之後,一句“但是”,便可以扭轉話題,提出你自己的立場,所以不必擔心“承認”會果真如你所“承認”的那樣,這也便是“承認”的妙處所在了。

用“我真想幫你的忙,但是……”推出你已運籌於胸的一係列理由,其意思和你說“不行,這是絕對不可能的”是同一立場,但聽起來順耳,動聽多了。

英國陸軍統帥阿瑟·韋爾斯利·威靈頓曾因成功地指揮了英國對拿破侖的半島戰役被封為公爵,以後他又與普魯士將軍布呂歇爾在滑鐵盧最終擊敗了拿破侖。

他早年曾在印度服役,阿薩戰役時,他負責同一名印度官員秘密談判。這位官員急於想知道能割讓多少土地給他們,想盡辦法都不能讓這位將軍開口。最後這位印度人說,隻要韋爾斯利透露給他這個消息,他願出50萬盧比酬金。

韋爾斯利問他:“你能保密嗎?”

“當然,我能保密。”印度官員急切地答道。

“那我也能保密。”韋爾斯利說。

4.盡量少用否定對方的字眼

拒絕別人的時候盡量不要用否定對方的字眼。與人交往中,遇到你必須拒絕的事情,也不能傷害對方的感情,這時你可以尋找一些托詞。如:

“待我考慮考慮再答複你吧!”

用這種辦法,可以擺脫窘境,既可不傷害對方的感情,又可使對方知道你有難處。比幹脆毫不含糊地講“不”要強得多。

拒絕對方,一定要講究策略。婉轉地拒絕,對方會心服口服;如果生硬地拒絕,對方則會產生不滿,甚至懷恨、仇視你。所以一定要記住,拒絕對方,盡量不要傷害對方的自尊心。要讓對方明白,你的拒絕是出於不得已的,並且感到很抱歉、很遺憾。盡量使你的拒絕溫柔而緩和。

另外,避開實質性的問題,故意用模棱兩可的語言做出具有彈性的回答,既無懈可擊,又達到在要害問題上拒絕做出答複的目的。

以下這位著名造船家對權威學術的婉轉評價很值得借鑒:

德皇威廉二世設計了一艘軍艦。他在設計書上寫道:“這是我積多年研究,經過長期思考和精細工作的結果。”他請國際上著名的造船家對此設計做出鑒定。

過了幾周,造船家送回其設計稿並寫下了下述意見:

“陛下,您設計的這艘軍艦是一艘威力無比、堅固異常和十分美麗的軍艦,稱得起空前絕後。它能開出前所未有的高速度,它的武器將是世上最強的,它的桅杆將是世上最高的,它的大炮射程也將是世上最遠的。您設計的艦內設備,將使艦長到見習水手的全部乘員都會感到舒適無比。你這艘輝煌的戰艦,看來隻有一個缺點:那就是隻要它一下水,就會立刻沉入海底,如同一隻鉛鑄的鴨子一般。”

與下屬說話的尺度

盡量使口頭指示被正確地執行

領導與員工之間的大多數溝通是建立在口頭基礎上的。要想把每一條命令、每一項建議都寫下來是不切實際的,也是不可取的。但問題在於很多時候以口頭方式發出的簡單指示、請求或意見,被聽者徹底地誤解了。

不論領導多麼準確地表達,多麼精心地措辭,員工還是會在一些時候誤解領導的本意。員工的教育背景、生長地域、智力與培訓等等因素,都可能對他們的理解產生一定的影響。這就是為什麼得到口頭反饋十分重要。不要大信任從員工那裏得到的簡短的“是”或點頭這類回答。他是否完全理解了指示?

指示的內容是什麼?如果員工在領悟指示時“不夠準確”,爾後會出現什麼問題?你會十分震驚地發現,有多少次信息是被“曲解”了。

領導對這種不良的結果感到非常失望,而員工卻認為自己在忠實地遵循領導的指示行事,也因此而十分不愉快。

如何減少這種誤解呢?對領導來說,首先要認識到同基層員工和高層管理者對話時必須謹慎小心。要具體而準確,任何不經過周密思考的陳述都可能導致不良的結果。

1.仔細考慮指示的內容

領導必須認識到,他們所說的每一件事對基層員工來說,他們代表著權威。管理層級或職銜越高,這個人所說的話就越重要。任何大公司的總裁都不會輕易發表評論。

領導不僅要思考自己打算說什麼,還要考慮別人會如何獲得和理解信息。甚至還要想到接受者可能做出的反應。當領導與基層員工對話時,使用下麵這份心理檢查表進行檢查:

(1)我想要說什麼?

(2)這一信息應該告訴給誰?多少人將會受其影響?

(3)在傳達信息時,我擁有可靠的事實嗎?

(4)如何最好地表述信息使聽者能夠理解?

(5)他們會在第一次就獲得信息嗎?信息需要重複嗎?

(6)聽者可能做出什麼樣的反應?他們會有不同意見嗎?

(7)需要對信息進行“包裝”嗎?

(8)在下達指示時,是否還需要當場示範?為了進行這種示範需要做些什麼工作?由誰來進行示範?

(9)接受指示的人需要時間進行練習嗎?要多長時間?

當利用這一心理檢查表時,領導在向員工傳達指示之前,必須先要慎重“構思”他們的口頭信息與指示。

2.注意談話方式和態度

談話的方式與內容同等重要。用粗聲粗氣或不愉快的語氣傳遞信息時,聽者所接收到的反應幾乎總是情緒性的。由此領導可以預料到聽者也會以同樣的方式做出反應。當你以這種方式講話時,聽者必定對你想傳達給他的信息感到不快。

語調與行為舉止是重要的溝通工具。指令必須傳達得準確果斷。對指令的執行必須毫無疑問。在傳達指示時,員工應該得到一個全麵的解釋,要坦率,要允許提問,要聆聽不同意見,不要以自己的資格而自以為是。認真思考來自員工那裏的任何有意義的修改意見,以獲得更理想的結果。

在傳達口頭指示時,領導還必須事先預料到下屬可能做出的反應。他們會提出什麼反對意見?如何回答這些反對意見?

如何把無聊的抱怨與合理的關心區分開來?是否某個人比別人的抱怨更多?如何讓這個人在會議中處於“中立狀態”?

對領導來說,試圖向員工灌輸團隊精神也很重要。在對新職工做總結時使用“我們”而不是“你”的稱謂。向員工征求如何實現目標的建議。領導可以通過親身去做一些沒有人願意幹的工作來表明自己對變革的積極態度。

3.選擇好談話地點

在傳遞口頭信息時應該考慮的一項重要因素是,到底應該在什麼地方傳遞信息?領導辦公室是傳遞信息的最安全場所。

這裏是領導權威的最強象征。對於下麵這些信息來說,領導者選擇辦公室作為交談地點是十分恰當的:新的指示、程序的變化、需要解決的問題以及對員工進行的批評。

還有很多的情況下,領導到員工的辦公桌前或辦公室裏交談更為恰當。比如,員工可能擁有進行討論的數據和資料,領導不希望打斷員工的工作。如果你希望表揚員工或對他表現出特殊的認可,到下屬的辦公室裏或辦公桌前駐足交談也是一個好辦法。

領導可能希望相互之間的交流顯得更隨意。在大廳或飯廳裏碰到員工,向他發出你的信息或指令,就好像一切均在不經意的時候發生的。

當需要向很多員工傳達指示或指令時,就需要使用會議室了。在工作區域之外舉行會議意味著會議不希望受到幹擾。

善於“看人戴帽子"

裏根像絕大多數演員和政治家一樣,老早就滋長了一種博人喜愛的欲望。他用精心安排的幽默語言點綴他的演講,以贏得特定觀眾的尊重。

對農民發表演說時,裏根說了這麼一件軼事來討好他的聽眾:

一位農民要下一塊業已幹枯的小河穀。這片荒地覆蓋著石塊,雜草叢生,到處坑坑窪窪。他每天去那裏辛勤耕耘。

他不斷勞作,最後荒地變成了花園。為此他深感驕傲和幸福。某個星期日的早晨,他操勞一番後,前去邀請部長先生,問他是否樂意看看他的花園。

“好吧!”,那位部長來了,並視察一番。他看到瓜果累累,就說:“呀!上帝肯定為這片土地祝福了!”

他看到玉米豐收,又說:“哎呀!上帝確實為這些玉米祝福過。”接著又說:“天哪!上帝和你在這塊土地上竟取得了這麼大的成績呀!”

這位農民禁不住說:“尊敬的先生,我真希望你能看到上帝獨自管理這片土地時,它是什麼模樣。”

為了迎合選民對政客的不信任思想,裏根幽默地暗示了政府官員們天生愚蠢得難以估量。

他談到了一座虛構的美國城市,該城市決定把交通標記再豎得高一些。

交通標記原有5英尺高,他們要把這些標記高度改為7英尺。聯邦政府人員插手此事,由他們實施這一工程——他們來到了這一城市,把街道平麵下降了2英尺。

對正在訪問的特定地區加以奉承是裏根的一大特色。如總統的一位幽默顧問解釋的那樣:“幽默的主要價值之一,是讓聽眾明白你知道他們是誰,他們住在哪兒。”

裏根在到達俄勒岡州波特蘭時說:“我的幾位辛勤工作的助手們勸我不要離開國會而風塵仆仆地到這裏來。為了讓他們高興,我說:‘好吧!讓我們來擲硬幣,決定是去訪問你們美麗的俄勒岡州,還是留在華盛頓。’你們知道嗎?我不得不連續擲14次才得到使我滿意的結果。”

裏根迎合少數民族的手法就像他迎合不同地區的人民那樣變化多端,富有吸引力。在向一群意大利血統的美國人講話時,他說:“每當我想到意大利人的家庭時,我總是想起溫暖的廚房,以及更為溫暖的愛。有這麼一家人住在一套稍嫌狹小的公寓房間裏,他們決定遷到鄉下一座大房子裏去。一位朋友問這家一個12歲的兒子托尼:‘喜歡你的新居嗎?’孩子回答說:‘我們喜歡,我有了自己的房間。我的兄弟也有了他自己的房間。我的姐妹們都有了自己的房間。隻是可憐的媽媽,她還是和爸爸住一個房間’。”

裏根總統訪問加拿大,在一座城市發表演說。在演說過程中,有一群舉行反美示威的人不時打斷他的演說,明顯地顯示出反美情緒。裏根是作為客人到加拿大訪問的。作為加拿大的總理,皮埃爾·特魯多對這種無理的舉動感到非常尷尬。麵對這種困境,裏根反而麵帶笑容地對他說:

“這種情況在美國是經常發生的。我想這些人一定是特意從美國來到貴國的,可能他們想使我有一種賓至如歸的感覺。”

聽到這話,尷尬的特魯多禁不住笑了。

中國有句諺語說:“到什麼山唱什麼歌,見什麼人說什麼話。”看來裏根是深諳此道的。所以在政壇才能夠左右逢源,大出風頭。我們雖然不一定需要裏根那麼高的講話技巧,但是,在適當的場合、對適當的人說適當的話的技巧還是非常有用的。掌握了幾下幾點,對於我們會有所幫助。

1.見什麼人說什麼話

“見什麼人說什麼話,因人而異”是非常必要的,否則就會犯“對牛彈琴”的錯誤。

在一般情況下,運用“因人而異”要考慮以下幾個方麵:

(1)根據性別的差異。對男性,需要采取較強有力的勸說語言;對女性,則可以溫和一些。

(2)根據年齡的差異。對年輕人,應采用煽動的語言;對中年人,應講明利害,供他們斟酌;對老年人,應以商量的口吻,盡量表示尊重的態度。

(3)根據地域的差異。對於生活在不同地域的人,所采用的勸說方式也應有所差別。比如,對於我國北方人,可采用粗獷的態度;對於南方人,則應細膩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