滿堂寂靜無聲,然後為此人的言論喝彩歡呼起來。
“得好!”
“聖人當以下為己任。”
……
戴丞相沉默了一會兒,拱了拱手道:“敢問先生名諱?”
“在下陳國李離。”
李離微笑道。
陳國有一位大賢,是大周史官,學問享譽下,但數年前騎著大青牛,出函穀關,離開了中原,雲遊四海,自此不見蹤影。
李離,就是那位大賢的後代。
眾人恍悟過來,露出欽佩的目光,家學淵源,怪不得有如此妙的見解。
雅間上,趙安聽到李離的話,也點了點頭。
此人的看法,倒是和他一樣。大義滅親和親親相隱都可以,隻要做出的選擇,自認無愧於心就好了。
法理無情,卻少了人文關懷。
若父親殺了人,你不願出來作證,隻要你不參與犯罪,包庇惡人,誰能怪罪呢?
這就是道家上善若水。
善良沒有固定形態。
後人誤解了道家,以為道家想的就是得道成仙,求自然長生。
實際上是大謬。
事實上,東漢張師創立的道教,什麼狗屁煉丹術,什麼狗屁算命,什麼狗屁符籙,和春秋戰國的道家可沒有半毛錢關係,硬有幹係,隻怕老子的棺材板會蓋不住。
道家在春秋戰國,是經世之學,和鬼神不搭邊。西漢後,道家漸漸演變成鬼神方術的道教,如果老子再世,看到道家如此發展,怕是要被氣死。
春秋戰國,道家心係下。
道家認為下為公,主張用法律約束君權,有法家思想。道家大半在勸誡統治者,和方術和迷信的性質全然不一樣。
司馬遷在史記上寫黃老刑名,認為道家和法家是一塊的,將道家和法家放在一起寫。
因為道家之學,給了法家執法的理論基礎。
就在這時,趙瑩兒抿了抿紅唇,稱讚道:“殿下,此人得真好。”
趙安微笑著點了點頭:“不錯。道德經有言,聖人無常心,以百姓之心為常心,當舜帶著父親逃跑時候,就已經不是聖人了。有如此見解,不愧是道家的人。”
趙瑩兒疑惑道:“殿下,什麼是道德經啊?”
“沒什麼。”
趙安笑了笑,琢磨著是不是把道德經寫出來,總結一下老子的思想。
道德經,作為萬經之王,不論是儒家還是法家,哪一家都可以從中得到啟發。這個時空沒有老子,寫出這五千言,把道家的思想精華總結一下。
而且趙安他發現,這個時空思想碰撞,越來越有意思了。
未來哪家學會享譽下呢?
趙安估計,除非統治者人為幹預,去獨尊儒術,自由發展的話,儒家隻怕還是幹不過道家和墨家。
現在的論戰大會,就是如此情況,道家思想很受人喜歡。看來之後也會出現,楊朱墨翟之言盈下的局麵,道家和墨家作為顯學,流傳於世。
黃老一出,誰能攖其鋒芒?
目前情況,就是大部分人讚同李離,舜為聖人,當大義滅親之。
在大殿中,戴丞相見眾人如此表現,神色黯然,他依舊認為禮不可違,子弑父為不大孝,忽然道:
“諸位,且聽我一言,你們口口聲聲當大義滅親,請問倘若有人弑父,你們還敢和他為友嗎?倘若有臣子大義滅親,作為國君還敢信任如此薄情的臣子嗎?”
眾人詫異,場麵再度安靜。
“孝為至善。我還是那句話,不論如何也不可傷害父母,舜王當逃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