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誰打開了“潘多拉盒子”(3 / 3)

次級債券的評級。僅在7月10日一天,穆迪就調低了超過400種此類證券的

評級。這種做法極大地打擊了投資者的信心,也成為全球範圍內投資者恐慌

的直接誘因。因為,剛才還同美國國債相同級別的3A級證券,已在一夜之間

變成為投資者手中的垃圾了。

事實上,美國上述評級機構的收入主要來源於證券發行商,但它們的角

色定位卻是要對市場投資者負責。這種尷尬相信對於許多中國人來說,是沒

有想到的。因為美國一向自喻、甚至也被許多人認為是全球市場經濟體的標

杆。所以,如今才有越來越多的人在指責,這些評級機構不切實際的評級以

及次貸危機爆發後下降評級動作的遲緩,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次貸危機的

強度,對這次全球性的金融危機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不光彩作用。

當然,一場“百年一遇”的全球性金融危機爆發的原因還有著其他的因

素。而書寫至此,筆者猛然想起了有一種較為大膽的質疑聲音:一向精明、

“打個噴嚏,世界就要感冒”的美聯儲,以及美國經濟決策部門中那些從資本

泥丸中一路橫生出來的驕子們,麵對這種危機開始醞釀的時候,是真的“聰

明一世,糊塗一時”,還是有意地在進行某種所謂的“陰謀操作”?

但不管怎麼說,華爾街的危機的確發生了,美國的金融霸權地位正在受

到削弱,世界經濟也普遍地感受到了陣陣寒氣。而毋庸置疑的,正是美國人

自己打開了華爾街那個“潘多拉盒子”!

四、多米諾骨牌的倒掉

沒有人會對這樣的說法存有異議——“9月15日可能是美國華爾街百

年以來最為黑暗的一天”。就在這一天,富有傳奇色彩並有著158年悠久曆

史的美國雷曼兄弟破產,成為美國華爾街金融危機全麵爆發的一大標誌。同

日,美國總統布什不得不正式公開承認了美國金融危機的到來。

1.“雷曼”的前世今生

美國雷曼兄弟公司創立於1850年,它的英文全稱是“Lehman Brothers

Holdings”,是為全球公司、機構、政府和投資者的金融需求提供服務的一家

全方位、多元化投資銀行。截至倒閉時,公司的雇員人數達到12343人,員工

持股比例達到30%,走過了158年的曆史,是一家名副其實的“百年老店”。

雷曼兄弟環球總部設於美國紐約市,地區性總部則位於倫敦及東京,在

世界各地設有辦事處,在中國也擁有多項投資和眾多業務活動,公司收入的

近四成也都產生於美國本土之外。在世界著名的《財富}500強公司名錄中,

雷曼兄弟也長期在榜。

雷曼成立之初隻是一家從事棉花(資訊,行情)交易的公司,後來業務進

一步擴大,美國不少零售巨頭如西爾斯百貨等都曾經從雷曼公司獲得融資,

雷曼家族也因此成為富甲一方的望族。

創始人亨利·雷曼(Henry Lehman)原為賣牛商人之子。1844年23歲的

亨利從德國巴伐利亞州移民到美國,定居在阿拉巴馬州的蒙哥馬利,在那裏

開了一家名為“H.Lehman”的幹貨商店。1847年,因伊曼紐爾’雷曼

(Emanuel Lehman)的到來,商號更名為“H.Lehman and Bro”。1850年,當家

中最小的弟弟邁爾·雷曼(Mayer Lehman)來到時,商號名稱再次發生了變

更,定名為“Lehman Brothers”。

19世紀50年代的美國南部地區,棉花是最重要的農產品之一。利用棉

花的高市場價值,雷曼三兄弟開始定期接受由客戶付款的原棉貿易,開始了

棉花的二次商業貿易。幾年之間,這項業務的增長就成為他們經營的主力項

目。1855年,亨利因罹患黃熱病過世後,另外兩兄弟繼續從事著農產品期貨

生意和經紀商業務。

1858年是雷曼兄弟公司有著紀念意義的一年。因眾多因素,此時美國棉

花貿易中心已由美國南方轉移到了紐約。於是,雷曼在紐約市曼哈頓區自由

大街119號開設了第一家分支機構的辦事處,當年32歲的伊曼紐爾負責辦

事處業務。1862年遭逢美國內戰,公司開始和一個名為約翰·杜爾的棉商合

並,組建了雷曼杜爾~(Lehman,Durr&Co.)。

美國內戰結束後,雷曼公司開始為阿拉巴馬州提供財務支持以協助重

建,公司總部也最終搬到了1870年創建紐約棉花交易所的紐約市。1884年,

伊曼紐爾設置了公司理事會,此時公司已在新興市場從事著鐵路債券業務,

並開始進軍金融谘詢業務。到了1887年,雷曼公司加入了紐約證券交易所,

1899年則開始首筆公開招股生意,為國際蒸汽泵公司招募優先股和普通股。

1906年對於雷曼公司來說,是又一個有著紀念意義的年份。這一年,在

菲利普·雷曼的掌管下,雷曼公司與高盛公司合作,將西爾斯·羅巴克公司與

通用雪茄公司上市。至此,雷曼兄弟公司才從一個貿易商真正轉變成為證券

發行公司。

隨後的二十年間.差不多有上百家新公司的上市都由雷曼兄弟協助,其

中多次又都是和高盛公司合作完成的。這些公司中就有:F.w.Woolwrth

Company、May )epament Stores Company、(3imbel.Brothen,Inc.、R.H.

Macv&Company、The studebaker corporation、the B.F Goodfich Co,等等。

1925年,在菲利普·雷曼兒子羅伯特·雷曼(昵稱“波比”)接手擔任公司

領導後,雷曼公司在股票市場複蘇時由於側重於風險資本而度過了資本危

機大蕭條。1928年,公司搬到現在鼎鼎有名的威廉一街。

這期間,雷曼兄弟公司傳統的家族性質開始發生變化。1924年,約翰·M.

漢考克以首位非家庭成員身份加入進了雷曼兄弟公司。接著在1927年,門

羅·c·古特曼和保羅·馬祖爾也相繼加盟其中。雷曼兄弟因此初具了現代企

業的模型。

20世紀30年代,雷曼兄弟簽署了第一電視製造商杜蒙的首次公開招

股,並為美國廣播公司(ABc)提供資金協助。這一時期,它也為快速增長的

美國石油工業提供金融協助,其中就包括了哈利伯頓公司(Haiburton)和科

麥奇公司(Ken—McGee)。50年代,雷曼兄弟簽署了數字設備公司的首次公

開上市(IPO)。稍後,它又協助了康柏公司上市。

1969年,對於雷曼兄弟公司來說,更是一個有著特殊意義的年份。這一

年,當羅伯特·雷曼去世後,雷曼兄弟公司中已沒有了任何一位雷曼家族成

員在任職了。這給公司留下了領導真空。再加上美國當時不景氣的經濟狀

況,雷曼公司的發展也進入了一個困難時期。直到1973年,貝爾豪威爾公司

主席和首席執行官皮特·彼得森受聘雷曼,公司才開始得到了挽救。此後的

一段時間,雷曼一直穩健地發展著。

20世紀80年代後,雷曼內部發生了穩健派和冒險派之爭。以交易員為

主的穩健派主張堅持其傳統的交易和證券承銷業務,以保證公司的穩步發

展;而以銀行家為代表的冒險派卻提出要大膽利用公司資本積極進取,以謀

求高收益和快速發展。1983年,兩派之爭開始公開化,最終導致公司分裂。次

年,雷曼就被美國運通收購了。

隨後,冒險派代表人物史蒂夫·施瓦茲曼和彼得森出走,並創立了後來

鼎鼎有名的私募股權基金公司——黑石集團。而當時一直默默無聞的富爾

德卻留了下來,並在雷曼以後的重起中發揮了關鍵性的作用。對於富爾德來

說,雷曼被收購的經曆是刻骨銘心的。當年雖然他極力反對,但弱肉強食是

商界的鐵律,雷曼也不能幸免。

通過收購雷曼打造金融超市航母的夢想,還是在美國運通的運作中幻

滅了。10年後,雷曼重獲自由,伏守多年的富爾德等來了屬於自己的騰空機會。

不過,富爾德接手的雷曼已經滿目瘡痍,甚至連資本金也有不足,充其

量隻能算是一家二線甚至三線公司。1994年雷曼上市時,其年利潤僅有7500

萬美元,股本回報率隻有可憐的2 2%。

此時的雷曼像極了一個被人歧視的小個子,對他虎視眈眈的卻有著眾

多的華爾街巨鱷。重掌大權的富爾德唯一的目標,就是如何改變雷曼積貧積

弱的局麵。回首1980年代的內部鬥爭,富爾德雖然站在了穩健派一邊,然而

被收購的殘酷現實如同宣告了穩健路線的破產。正是在這種令人心痛的背

景下,富爾德決定改弦易轍,轉向了積極的冒險。

於是,富爾德改變了雷曼以往依賴固定收人的交易業務的局麵,大舉擴

展投行業務。這一過程持續到此次次貸危機暴發前的2006年。當時的雷曼,

資產管理、經紀服務、並購和證券承銷等業務已占其營業收入的44%。而富

爾德的適時轉變,也迎合了美國整體經濟形勢的大環境變化。

在美國房地產泡沫高峰的2005年,雷曼的營業收入達到了320億美元,

利潤32億美元,股本回報率高達19 4%。而從2003年到2007年期間,雷曼

的利潤更是達到了160億美元。如果再往回看過去10年,雷曼的股價年均上

漲達到了29%,其他主要券商隻能望其項背。此時的富爾德真正地成為華爾

街上的明星cEo。

2.倒掉“雷曼”祭奠了誰

可惜的是,2006年開始了美國財政金融大走向被迫開始轉向,整體經濟

形勢也隨之發生出人意料的變化。正是這種變化,讓雷曼顯現出了自身不可

治愈的軟肋。

一位美國分析師指出,如果能夠看看雷曼的資產負債表,誰都能發現在

它8000億美元的資產負債表中,資產淨值大約隻有250億美元。更為可怕

的,就是雷曼麵臨著抵押貸款關聯證券貶值和衍生品業務損失的巨大風險。

據雷曼前首席財務官布拉德·辛茨後來說,雷曼那些難於估值的證券化產品

約相當於其淨資產的2.5倍,其中就有大量如前文所說的、令人頭疼的以資

產擔保證券支持的擔保債務權證(cDO)。這種狀況在華爾街的主要對手中,

隻有美林的高於雷曼。另外,雷曼手裏還持有許多賣不掉的大幅縮水的資產

和證券。

既然冒險是華爾街金融家的共性,那麼不妨回顧一下雷曼的相關曆程,

也就能夠明白今天結果的必然。

上世紀70年代,當住房抵押貸款證券化在美國金融市場開始興起時,

雷曼就走在了前麵,也一度做得相當成功。資料披露,雷曼兄弟是華爾街第

一家涉足次貸領域的大型投行。1995年,雷曼兄弟向FliSt AⅡiancc抵押貸款

公司提供融資,並承銷這家公司發行的次級按揭貸款證券。這次結盟給雷曼

兄弟帶來了不小的麻煩。First Allance因為風險控製不力,最終在2000年關

門,此後還受到一係列訴訟,這家公司被控用很多欺詐和混淆視聽的手段營

銷。而雷曼兄弟也被牽扯進官司並承擔了一部分責任。

但數千萬美元的罰單並沒有影響雷曼兄弟對這一行業的熱情。就在

FirSt Alliance關門的前一年,雷曼與AMRESCo成立合資公司FINANcE

AMERICA,成為當時華爾街上首家擁有次級按揭貸款證券公司的大型投資

銀行。隨後,多數華爾街投行效仿雷曼兄弟,通過收購的方式進入次級按揭

貸款證券領域。雷曼隻是其中最為激進的一家。在2006年次級按揭貸款證

券市場發展到頂峰的時候,雷曼兄弟在買方市場中擁有11%的份額,居於首

位。

隨著華爾街投行的大規模介入,次貸證券化市場的規模也如前文所述

滾雪球似的擴大。而雷曼兄弟等華爾街投行,也從嚐到了甜味進而變得貪婪

起來。它們將次級按揭貸款的證券化產品或剝離、或重新組合,開發出了更

多針對不同投資者需求的產品,進而還將這些五花八門的次貸產品推銷到

了全球金融市場。包括中國。

隨後的成功也進一步強化了雷曼的相應行動,使其不斷重複以往的操

作行為。尤其是富爾德積極冒險政策的推行,更是讓雷曼深陷其境。

在雷曼的問題隨次貸危機而爆發之前,富爾德已成為雷曼的英雄。不可

否認他的確曾領導雷曼兩次順利闖過了鬼門關:一次是1998年長期資本管

理公司破產引發的金融危機,另一次就是2001年美國遭遇恐怖襲擊而造成

的衝擊。更重要的是,在他的領導下,雷曼從一家遭人白眼的公司成長為華

爾街的明星公司。富爾德的精神榜樣也因此無人懷疑。2006年,在《巴倫》雜

誌評選的美加地區500強中,雷曼赫然列居榜首,而富爾德也被該雜誌評為

年度最受尊敬的cEo。

所以,當次貸問題開始顯露出來,花旗、美林和摩根士丹利都開始承認

房地產泡沫破滅的嚴重性時,雷曼仍然一廂情願地堅持認為一切都還平安

無事。麵對外界的質疑和不安,危機爆發前富爾德閃電換將,首席財務官埃

琳·卡蘭、總裁兼首席運營官約瑟夫·格裏高利都被撤換。56歲的格裏高利是

雷曼的數朝元老,富爾德和公司董事會批評他過於關注公司文化,卻未能幫

助雷曼避免主要由房地產業務造成的損失。後來,富爾德的此一做法曾被分

析師們指責為“丟車保帥”。

不僅如此,為了掩蓋因冒險失敗所造成的可能後果,富爾德等雷曼掌權

者又采取了更加冒險的行動。2007年10月,雷曼還與一家房地產開發公司

一起,按原計劃投入222億美元杠杆收購公寓住宅開發商Archstcme。隨後的

2008年一季度,雷曼發布了贏利4.89億美元的報告。隻是後來的事實證明,

那隻不過是華爾街金融才子們一直喜歡使用的遮人耳目的手法而已。

雷曼兄弟的資產也是以市定價,它必須定期根據金融產品的市場價值

來確定自己資產負債表上相關資產的賬麵價值。這就使得該公司隨著次貸

危機暴露出來的問題增多而資產值不斷下降,公司資產減記的過程同時就

是暴露虧損的過程。

當與次貸有關的MBS和CDO的市值越來越低時,巨額資產減記已經

嚴重侵蝕了雷曼兄弟的資本金。這就需要雷曼兄弟能夠及時注資來補充資

本金,否則它會很快陷入資不抵債的困境。對此,雷曼兄弟采取了自救與他

救的辦法,但MBS和CDO這些資產快速地貶值,還是讓雷曼感到了窒息。

2007年8月,已陷入困境的雷曼兄弟宣布裁撤其中一個房貸部,裁員

1200人;但到2008年3月,裁撒規模迅速擴大,增加5300人。但這已無法起

到什麼作用。

分析雷曼兄弟2007年底的數據就不難發現,雷曼兄弟持有的資產中

45%為金融頭寸。其中高收益債券和貸款達到327億美元。第二季度末持有

的三級資產還有400多億美元,這些資產是經多次打包、分割之後的衍生資

產,隨時可能變得一文不值。而雷曼的股東權益僅263億美元,根本無法消

化垃圾資產貶值的損失。

當追逐變成瘋狂時,就算是能夠得利於一時,卻無法改變它最終滅亡的

命運。

2008年9月14 13晚上,雷曼兄弟及其律師終於準備好了申請破產保護

的有關文件,並準備遞交。此時的雷曼除了申請破產保護外,已沒有其他任

何選擇。隻是,相關磋商雷曼一直未對外公開,但華爾街各大巨頭及美國相

關監管機構卻不能說不清楚。

在此之前,雷曼兄弟曾寄希望於華爾街或其他巨頭的收購,其中,首選

之一就是英國的巴克萊銀行。但它也是第一個退出競購的。原因就是“沒有

獲得美國政府或其他華爾街公司就雷曼兄弟資產潛在損失提供保護的承

諾”。大約3小時之後,另一個潛在收購者——美洲銀行——作出了與巴克

萊同樣的決定。

後來披露的資料則顯示,由於已經知曉了雷曼的真實財務狀況和運營

內幕,為了防止雷曼兄弟在2008年9月15 13“開市”崩盤,美國財政部和聯

邦儲備係統曾進行了長達3天的努力。美國財政部長保爾森、證券交易委員

會主席考克斯,以及來自花旗集團、摩根大通、摩根士丹利、高盛、美林等公

司的高層,一度連續三天雲集位於曼哈頓的紐約聯邦儲備銀行總部,研究如

何拯救麵I臨破產的雷曼兄弟公司,以阻止信貸危機進一步惡化。這一過程後

來被人稱為“華爾街的密謀”。

隻是,美國財長保爾森反對動用政府資金來解決雷曼的財務危機,拯救

計劃沒有取得成果。受此影響,與會的英國第三大銀行巴克萊銀行宣布,由

於美國政府不願提供財政支持,決定退出拯救計劃。

2008年9月14日早上,也就是有關“拯救計劃”的談判進行到了第3天,

華爾街高層來到曼哈頓的紐約聯邦儲備銀行召開緊急會議。參加會議的包

括花旗集團CE()威克曼·潘迪特(Vikram P.mdit)、瑞士銀行美國區董事長羅

伯特·沃爾夫(Robert Wolf),,以及摩根大通cEo傑米·戴蒙(JalnleDimon)等

多麵人物。

同一天,國際互換與衍生金融產品協會(以下簡稱ISDA)發表聲明說,

他們已就雷曼兄弟相關業務進行衍生市場淨額結算交易,為這家位於紐約

的公司破產作準備。如果在2008年9月14日晚上11點59分之前還沒有遞

交破產申請,所有達成的交易將被廢除。

隨著巴克萊和美洲銀行相繼選擇退出,走過了158年曆程的雷曼其實

已沒有太多的選擇。

在政府拒絕救命、收購退路全斷之後,雷曼兄弟公司於2008年9月14

日深夜最終決定,根據美國破產法案第11章申請破產保護。

於是,人們在第二天便看到,在曼哈頓紐約時報廣場附近第七大道的總

部門口,昔日風光無限的雷曼人隻能攜帶著紙盒子、大手袋、行李袋甚至拉

杆箱走出大樓,更有一些人低聲哭泣,相互擁抱道別。就在大樓的對麵,各電

視台的直播車排成了一排。

雷曼倒下後的第一時間,幾乎所有的人都已明白,信貸危機活活壓垮了

這個華爾街的投資銀行巨頭。而雷曼破產申請顯示出來的,這個華爾街的明

星公司實際已負債6130億美元,其總資產則為6390億美元。其中債權人可

索償的優先債券債務約1380億美元,次級債券債務170億美元。

所以,當美國政府暗地裏幻想著雷曼能以自己的死亡來祭奠華爾街的

金融幽靈時,世界上多數的人們其實已經明白,躥出“潘多拉盒子”的華爾街

幽靈,隻是才剛剛張開它那張猙獰的臉。

3恐龍級的多米諾骨牌

不管美國人願不願意,從貝爾斯登到雷曼之後,華爾街的多米諾效應是

真正地形成了。就像華爾街一位經紀人說的那樣:“市場彌漫著恐懼,這是個

很不理性的市場,即使是AAA的優質公司也遭到投資人瘋狂砍殺。”

如果忘記了最基本的東西,所有的風控公式都會失效。所以,風雨既來.

天意豈能違?

與雷曼相比,華爾街其他投行在資產證券化上走得不相上下。他們將貸款

分割成不同的部分,有的隻包含本金,貼現出售;有的隻包含利息,有時還將

這些貸款分成A、B、c、D等層次……總之為了適應不同的投資者,華爾街投

行在次級按揭貸款的證券化上可謂是窮思竭慮了。

所以,當次貸危機發酵時,倒下的雷曼既不是第一個,更不會是最後一

個。它的前麵既有貝爾斯登,也有被稱作“兩房”的房地美和房地美;而緊跟

在它後麵的,又怎會隻有美林。

先看看此次危機中第一個知名的犧牲品——貝爾斯登。

貝爾斯登成立於1923年,總部位於紐約,是美國華爾街第六大投資銀

行,係全球500強企業之一,是一家全球領先的金融服務公司,致力於為全

世界的政府、企業、機構和個人提供服務,在全球擁有約14500名員工。公司

主要業務涵蓋機構股票和債券、固定收益、投資銀行業務、全球清算服務、資

產管理以及個人銀行服務。截止倒掉時已有85年的曆史。

在華爾街,貝爾斯登雖然不是資產規模最大的投行,但卻是近幾年華爾

街最賺錢的投行之一。早在2003年,貝爾斯登就因占領抵押保證證券業務

的主要市場,其稅前利潤超過了高盛和摩根士丹利,成為全球盈利最高的投

資銀行。據估算,其當年抵押保證證券業務的銷售額超過了1萬億美元,為

2000年銷售額的5倍。這也基本上是美國cDs市場擴張的一個縮影。

但是,次貸危機的發生卻讓貝爾斯登首當其衝。

2008年3月初,這家有著85年曆史的美國第五大投資銀行宣布出現嚴

重的現金短缺,隨即美聯儲和摩根大通開始聯手向貝爾斯登提供緊急資金

援助。貝爾斯登得到了一筆為期28天的借款。這筆款項是美聯儲通過摩根

大通借給貝爾斯登,但貸款風險由美聯儲來承擔。這也是自上個世紀30年代

美國經濟大蕭條以來,美聯儲第一次以這種方式貸款。不過,美聯儲的官員

當時曾透露說,這筆貸款的具體數目要看貝爾斯登能夠提供多少抵押。

貝爾斯登的兩隻對衝基金在2007年年初率先爆出因投資次級房貸產品

損失慘重,是次貸危機最先的爆發點。由於曾斥資32億美元援救其旗下的

兩隻對衝基金,其(CEO)吉姆斯·肯尼(James cayne)在2008年1月被迫辭

職,不過保留了主席的職位。

不僅如此,貝爾斯登在美國債券市場的交易量一直是數一數二的,尤其

是在收益和風險都很大的次級抵押擔保債權市場上。這似乎也給它帶來了

滅頂之災。僅2007年第四季度,它的損失額就達到了8 54億美元,創下了公

司有史以來的季度虧損之最。

很快,美國股市便開始流傳貝爾斯登可能出現了流動性危機。這個消息

令市場驚慌,投資者開始紛紛拋售金融股。為了穩定市場信心,貝爾斯登不

得不發布公告駁斥傳聞,而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sEc)也對外替貝爾斯登澄

清,稱“對於這些投資銀行的緩衝資本很有信心”。

不過,市場信心還是如此的敏感和脆弱。

“越來越多的貸款人和客戶開始從貝爾斯登撤出他們的資金,盡管貝爾

斯登其實擁有穩定的緩衝資本。”SEC又在隨後發布的公告中稱,“貝爾斯登

的超額流動性迅速地殆盡。”

如果時間再往前推移9天的話,許多華爾街的人都注意到了這樣的細

節:歐洲銀行開始停止和貝爾斯登進行交易。不僅如此,一些美國固定收益

和股票的交易員也在隨後開始做著同樣的事情,將現金從貝爾斯登那裏提

出。害怕如果貝爾斯登申請破產資金將會凍結。貝爾斯登的高層們也花了絕

大部分的時間去打電話,試圖平息銀行不願與其交易和對其抵押要求更多

貸款的謠言。

隻是形勢已經很明朗,貝爾斯登已無法應對擔憂的客戶不斷地撤出。以

前願意接受抵押的證券公司堅持要用現金,而且那些用貝爾斯登來借錢的

對衝基金開始從他們的賬戶上取出現金。在確信貝爾斯登已經麵臨絕望的

情況下,其掌門人史瓦茲不得不向美聯儲求助了。

為了避免恐慌在華爾街的進一步蔓延,保護美國整個金融係統免遭沉

重打擊,美聯儲和摩根大通開始了聯合行動。此時的美國經濟管理層認為,

如果美聯儲對貝爾斯登的困境置之不理,整個次貸市場的資產會更加下跌,

金融係統的恐慌怎樣延伸將很難預料。

但是,標準普爾公司還是將貝爾斯登的長期信用等級降至:BBB,並且說

根據該公司流動性不足的情況,進一步的降級很有可能。穆迪(Moody)也將

貝爾斯登降級了。

貝爾斯登出現這樣的情況是因為其房貸方麵的債務太多,而且它們債

務的杠杆比率很高。次貸市場的危機使它們的資產大幅縮水,顧客紛紛撤出

資金,這其實就和擠兌銀行是一樣的道理。所以,幾乎所有華爾街的人都明

白,就在貝爾斯登向美聯儲求助時,它作為獨立銀行的地位其實已經喪失,

被賣掉是遲早的事情。

其次,有必要在此多說說著名的美國“兩房”——“房利美”和“房地美”。

在2008年7月23日,為了抑製次貸危機蔓延的勢頭,美國財政部就宣

布斥資3000億美元救助美國兩大住房抵押貸款融資機構——“房利美”和

“房地美”。這是美國政府最為直接的一次救市。對於這次拯救行動,美國財

長保爾森亦很無奈地說:“房利美和房地美規模太大,與我們(美國)的金融

體係交織過於緊密,任何一家破產都會導致國內甚至全球的金融市場極大

動蕩。”

根據資料披露,美國“兩房”持有或擔保住房抵押貸款占全美抵押貸款

總額的42%,且兩房有1.5萬億美元債券分散在全球各國的投資者手中,因

此這項救市措施引來了全球各國的一致歡迎。其中,中國央行也罕見地對美

國的措施公開作出評論:“這些措施是積極的。”

然而,僅僅是兩個月不到,美國政府便不得不宣布接管“兩房”,以避免

更大範圍金融危機的發生。但這也被後來的事實證明,同樣隻是美國人的一

廂情願。

其間,美國政府不得不進行的這次救贖行動還引發了一場爭論。反對者

認為,美國一直奉行自由市場原則,這類舉動破壞了美國金融自由化的監管

傳統;其二,納稅人的錢為何未經國會同意,便“曲線”救助因“貪婪”而陷入

困境的金融機構。

所以,有人說,正是這樣的爭論,使得美國政府在雷曼發出求救信號時

變得裹足不前了。如同美國財長保爾森於2008年9月12日的公開表示:美

國政府不會浪費納稅人的稅款拯救雷曼兄弟。

房利美和房地美分別成立於1938年和1970年,屬於由私人投資者控股

但受到美國政府支持的特殊金融機構。他們是美國兩大住房抵押貸款融資

機構,持有或擔保約5萬億美元住房抵押貸款,占全美12萬億美元抵押貸

款的42%;其中超過3萬億美元為美國金融機構持有,1.5萬多億美元為外國

機構持有。

“兩房”的主要業務是從抵押貸款公司、銀行和其他放貸機構購買住房

抵押貸款,並將部分住房抵押貸款證券化後打包出售給投資者。兩家公司是

美國住房抵押貸款的主要資金來源。次貸危機爆發以來,房利美和房地美的

股價暴跌,市值大幅縮水。

有必要補充的是,房利美與房地美雖然是兩家私人所有的上市公司,但

他們又是美國“準國有企業”,實際上承擔著某些政府機構職能。“兩房”以這

種“準國有”身份享受著特權,包括可以免交聯邦和地方政府的各類稅收。享

受著來自美國財政部的信貸支持。截止到2007年底,房利美與房地美兩家

公司的核心資本共計832億美元,而這832億美元支撐著兩家公司5 2萬億

美元的擔保和債務。因此有人說,即使資產組合發生對資產總量而言不太嚴

重的賬麵損失,“兩房”都可能發生危機,可見其本身抗風險能力的脆弱。

按照美國政府相關設想,“兩房“被接管後,在市場中扮演的角色短期內

不會發生變化,它們將繼續從銀行購買抵押貸款資產,然後將其打包為抵押

貸款支持證券出售給投資者。不過,政府將在必要時向兩家機構注入資金並

在公開市場購人住房抵押貸款支持證券。美國政府借此希望住房抵押貸款

支持證券受冷落的局麵會發生改變,住房抵押貸款利率也有可能回落。隻

是,後來的結果也同樣證實了上述設想隻能是設想而已。

再次,倒下的華爾街巨頭就是雷曼了,而步雷曼兄弟後塵的又是誰呢?

同樣是在2008年9月15日,說得更殘酷一點就是雷曼倒掉的同一天,

擁有94年曆史的美林公司也在美聯儲的壓力下出售給了美國銀行。所以,

人們才稱這一天是華爾街曆史上最黑暗的一天。

與雷曼兄弟一樣,在過去15個月內,美林亦擁有數百億美元的高風險、

流動性不良的資產,資產負債表上債台高築。受次貸危機影響,美林也連續

數個季度爆出最差財務紀錄。2008年第二季度,美林的淨損失更是高達47

億美元。

於是,就在雷曼兄弟破產的同一天,美林cEo約翰·塞恩親手將~家有

著94年曆史的投資銀行送進了曆史。他以500億美元的價格將位列美國投

行第三名的美林集團全部讓出,接盤者為美國銀行。這一收購價僅為美林一

年前市值的2/3左右,約為該行2007年初市值頂點的一半。

4.源於中國的保險“一號”

時間無須太久,給我一點就夠。

2008年9月15日,在市場信心被雷曼兄弟申請破產的消息徹底擊潰

後,AIG成為另一個煽風點火的角色。一天之後的2008年9月16日,世界保

險和金融服務的領導者、與中國頗有淵源的另一個華爾街金融巨霸——美

國國際集團(AIG)——轟然易主,新主人不是別人,正是美聯儲自己。

為什麼說其與中國頗有淵源?因為美國國際集團起源於中國上海。早在

1919年,AIG創始人史帶就在上海創立了一家保險代理機構——美亞保險

公司(AALJ)。1921年,史帶又創立了友邦人壽保險公司,這也是第一家向中

國人民提供壽險產品及服務的外國企業。因此,美國國際集團是極少數起源

於中國的美國公司之一。

1992年,美國國際集團成為第一家獲準在中國經營保險業務的外資公

司,並通過旗下的友邦保險於同年在上海設立分公司,為上海市民提供一係

列人壽保險產品及服務。1995年,友邦保險於廣州設立分公司,隨後又於

1999年設立佛山支公司及深圳分公司。2002年,友邦保險北京分公司、蘇州

分公司、東莞支公司和江門支公司也相繼開業。上海著名地標一外灘17

號的大樓便是友邦保險上海分公司所在地。

截至易主之時,美國國際集團(AIG)已是世界保險和金融服務的領導

者,也是全球首屈一指的國際性保險服務機構,業務遍及全球130多個國家

及地區。其成員公司通過世界保險業最為龐大的財產保險及人壽保險服務

網絡,為各商業、機構和個人客戶提供著服務。

不僅僅如此,美國國際集團成員公司也是美國最大的工商保險機構,旗

下的AIG American General更是全美最頂尖的人壽保險機構。美國國際集團

在全球各地的退休金管理服務、金融服務及資產管理業務也位居世界前列。

其金融服務業務包括飛機租賃、金融產品及促進市場交易。

不過。直接讓AIG觸礁的就是“信用”。截至2008年6月30日,AIG的

總資產為1.05萬億美元。由於持有大量的與次級債相關的保險合約,危機爆

發以來,AIG與次級債相關的業務損失慘重,拖累AIG在2008年前三個季

度的虧損達到了180億美元。

2008年9月15日,在預期財務評級調降的恐慌下,AIG股價崩塌,單日

降幅高達60.79%,大量恐慌拋盤將當日的成交量推至7.38億美元,相當於以

往15—20個交易日的水平。

就在9月初,市場已經傳出了AIG向美聯儲提出高達400億美元短期

過橋貸款申請的消息。然而,在華爾街分析師的眼中,AIG匆忙補充流動性,

避免被降級,反而使得其流動性緊張的情形公之於天下。

當時即有內部消息指出,AIG的流動性壓力不僅來自於旗下AIGFP

(AIG Financial Products Corp)已暴露的超過130億美元超高級信用違約掉

期產品(super senloi cred.it default swap,cDs),還有500億美元的外債與750

億美元的證券借貸組合,分別將在未來12個月與60天甚至更短的時間到期。

但9月16日召開的白宮發布會上,美國財政部長保爾森公開否決了

AIG的請求,他說,“紐約發生的事情,需要的是私營機構的努力。”

很快,拋售者預期中恐慌不幸兌現——三大信用評級機構一致宣布下

調AIG評級。標準普爾將AIG的長期對手方評級從“AA一”下調為“A一”,將

其短期對手方信用評級從“A一1+”下調至“A一2”;穆迪將AIG的評級從

“AA3'’下調至“A2”;惠譽評級則將該公司評級從“AA”下調至“A”。

很快,有私人機構救亡方案一度露出曙光。《華盛頓郵報》引述知情人士

報道,摩根大通和高盛同意考慮安排750億美元貸款,條件是讓AIG分拆出

售予第三者,分散風險。但兩間大行其後承認無法及時籌措如此大量資金,

被迫退出談判。AIG股價周二再度下跌逾兩成。

美國監管層坐不住了。財長保爾森和美聯儲主席伯南克第一時間召集

國會高層,包括多數派領袖內華達州參議員裏德、參議院銀行委員會的重要

成員以及眾議院領導人,在確定獲得國會支持後,白宮發言人稱,為了促進

金融市場穩定,總統布什支持救援行動。

對此,美聯儲的解釋是,改變初衷是考慮到如果AIG崩潰,影響麵太深

太廣,使已經非常脆弱的金融市場問題更大,包括借貸成本提高、家庭財富

縮水以及整體經濟情況受損,恐怕帶來災難性後果。

與貝爾斯登、美林、雷曼兄弟等投資銀行不同的是,AIG不僅在全球擁

有130家保單持有人,還因為其混業經營與多家商業銀行有商業往來(後者

破產後涉及的多是法人機構、共同基金等)。於是,2008年9月16日晚,美聯

儲向AIG伸出了“援手”,提供850億美元貸款,但同時也持有了AIG80%

的股權。

根據安排,獲得貸款後,AIG可有秩序出售資產。但幾乎所有的人都明

白,美聯儲已變相接管了AIG集團,預料AIG最終都會被拆骨變賣,一代保

險巨人也將會成為曆史。

相比之下,AIG在華非獨立法人的分公司友邦保險受到波及程度將大

過其他新興市場的法人公司。所以,自2008年9月16日午後,中國監管層已

經開始密切關注AIG分公司間的資金調撥狀況了。因為,AIG在這方麵與中

國民眾的淵源就更深了。

美聯儲的拯救行動依然未能挽回市場的信心。如果再從曆史經驗來看,

已沒有人敢於預測後續的發展路徑了。自從雷曼倒閉引發華爾街崩盤、信貸

市場完全凍結以來,在投資者眼裏,任何一個機構都有隨時倒閉的可能,所有

人相互不借錢導致資本市場陷入凍結,直到美政府7000億美元救市方案的

出台,美國信貸市場才逐步出現了解凍。

隻是,連專長於金融遊戲的華爾街金融才子們都已明白:當信心已被幽

靈擊碎時,華爾街就不再是原來的華爾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