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章 放鬆心態,順其自然(3 / 3)

珍妮弗在學校教授物理,在她看來,自己的工作對學校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每天,她不是準備功課就是照顧家庭的成員,幾乎沒有空閑時間保持與時代同步。有的時候,她總感到自己非常疲倦,缺少睡眠,常常熬夜備課直到淩晨。她還注意到,自己每天下課後越來越難以鬆弛,為自己記不住與工作相關的事實和數字、記不住諸如學生姓名之類的平常事而焦慮。

更讓珍妮弗痛苦的是,因為工作,因為研究生課程,她忘了自己的家庭,常因小事而習慣性地責罵孩子。因為過於操勞的緣故,她總感到渾身不時就會疼痛,並且消化功能紊亂、呼吸不暢、心動過速等等症狀。

很顯然,這種狀態下的珍妮弗,已經到了崩潰的邊緣。可是,她卻沒有意識到這一點,既肩負著教書的負擔,又承擔了繁重的家務,把一切責任攬在自己身上。

終於有一天,珍妮弗累倒在了家門口。痊愈後,丈夫為她找了一個心理醫生。心理醫生一番詢問後,對她說:“珍妮弗,你應該現實地估計自己能做的以及別人期望你做的事情。你的丈夫經常遠離家門,根本不能給你什麼幫助,但你也別因此承受太多的壓力。你要明白,一個人的承受力是有限的。你必須清楚自己能夠做什麼,別再對不能做的事懷有負罪感。並且,你也應該讓其他人知道你能力有限,這樣你才能健康起來。”

這次治療之後,學校和珍妮弗的丈夫都開始為她減壓,讓她不要總是承擔那麼多。漸漸地,珍妮弗的臉色好了起來,心態也端正了許多。

我們總以為,自己可以承受世界上所有的壓力。也許,你的承受力真的有異於常人,但是心靈上的那份苦悶,卻不會因此而得到扭轉或消失。一味地堅持,隻能讓你迷失了自我,恐怕堅持到了最後,自己也快樂不起來了。

所以,當我們在生活中感到疲憊不堪時,就應該明確地向相關人士提出自己的主張,千萬不要把“所有問題都扛”。我們越是埋怨得少,人們越是認為理所當然。與其讓自己時刻感到壓力和憂慮,還不如及早“轉嫁”出去,讓事情順其自然地發展。隻有這樣,你才能擺脫困惑,重新感受到生活的溫暖。

心理調節師

每個人的承受力都是有限的,我們不必為了理想一味地承受壓力。學著放鬆心態吧,別因為壓力把自己擊垮!

遠離浮躁,做一回心淡恬靜的“素心人”

所謂浮躁,就是心浮氣躁。可以說,浮躁是成功、幸福和快樂最大的敵人。但是,浮躁卻越來越成為社會的主流情緒。尤其是現在的一些年輕人,看到別人“發達”、“瀟灑”就坐不住了,渴望“一夜暴富”、“一舉成名”,不能腳踏實地,耐住性子地想問題。其結果是:在物質和精神都毫無準備的情況下披掛上陣,輕狂浮誇,好大喜功,情緒煩躁,手忙腳亂,倉促從事,草草收場。

正因為如此,有人說:浮躁是一種虛妄性、情緒性、盲動性相交織的情緒狀態,是一種病態的社會心理,它使人失去對自我的準確定位,任意妄為,行動盲目,其結果往往事與願違,乃至違法犯罪,害人害己。

小王大學畢業後,總是找不到工作,心裏不免著急起來。尤其是看到以前那些不如自己的同學也順利上班,那份煎熬更讓自己難受。

為了擺脫這個局麵,小王不得已先找了一個簡單的工作:在一家出版社任搬運工。可是,此時他依舊不能平靜,總是這個工作很屈才,一個堂堂的本科生,怎麼做搬運工這種工作!於是在工作中,他總是抱怨這抱怨那,事情自然做不好,很快便被單位辭退了。

沒了工作,小王的心情更加急躁了,和別人一言不合就爭吵了起來,有一次還與他人大打出手,結果賠了三千元才算了事。就這樣渾渾噩噩了一年,他依舊沒有找到合適的工作。朋友給他介紹了一家公司,可是他卻認為這家單位太小,根本配不上自己;進了一家大公司,他的能力又跟不上,多次被領導批評,這讓他更加煩躁,不知道怎麼辦才好。

一天,小王參加了同學會,看見好幾個同學已經買了車,這讓他的心裏更加不平衡:按說這些人當年比我差多了,怎麼現在都混得比我強!後來,小王整天唉聲歎氣,最終一事無成。

浮躁會使人們失去思想上的冷靜,失去心理上的平衡,更會使人不再用腦子去思考,看到什麼、聽到什麼就是什麼。浮躁的人不再考慮自己的長短優劣,隻與別人比較結果。這樣的人,又怎會有一個健康的心理?

與此同時,浮躁往往會使自己煩躁難耐,任何事情都會讓你大動幹戈。好事來了,往往會興奮得難以自製,甚至得意忘形;但如果有壞事光臨,便會立刻墜入痛苦的萬丈深淵,痛不欲生,仿佛世界末日來臨一般,身心出現了嚴重的扭曲。

浮躁是一個人成功的大敵,在追求成功的道路上,容不得半點浮躁心態。因為,成功往往不會一蹴而就,而是需要一連串的奮鬥,還需要堅持不懈投入熱情。浮躁往往會伴隨著我們一生,我們一生都在自覺或不自覺地同浮躁做鬥爭。做學問浮躁,勢必一事無成;做人浮躁,勢必為人淺薄。

心理調節師

“非淡泊無以明誌,非寧靜無以致遠。”無論是對於事業還是愛情,想要獲得成功,我們就必須遠離浮躁,讓人性回到本真狀態,獲得一種充實、豐富、自由和純淨,做一回心淡恬靜的“素心人”。

塞翁失馬焉知非福——給自己一顆安於樂道的心

人生在世,有得必有失,這是人所共知的道理。可有些人總想不通這一點,隻要涉及個人得失,總少不了要去爭,要去鬥,要從爭鬥中得到更多。殊不知這種做法,總會給人帶來莫名其妙的煩惱,難以言狀的痛苦,排解不掉的憂愁。

其實,一個擁有健康心態的人,會明白這樣的道理:生活中所擁有的,要珍惜,要知足;失去的東西,不要耿耿於懷,老是放不下;對於那些不該得到的東西,切勿不擇手段,一味奢求。對得失,尤其對功名利祿方麵的得失,應該淡泊一些,豁達一些,千萬不可太介意、太看重。

“塞翁失馬”的故事我們幾乎都聽過,這個叫塞翁的人,將這層道理看得很深,悟得很透。

塞翁有一批好馬,這匹馬有著雪白的鬃毛、高昂的頭顱,雄健非常。一鞭揚起,如霹靂驚雷,那馬聽得颼颼風響,便馳騁往還,百裏路程,常常一眨眼的工夫便跑完了。

正是因為這匹馬,街坊鄰居都說塞翁的命好,擁有這樣一個神獸,將來家族也一定會大富大貴。誰知,天有不測風雲,人有旦夕禍福。有一天,這馬兒脫韁跑到胡人那邊去了。塞翁的親朋好友得知此事,都盡力勸慰他,讓他不要太傷心。

不過,令所有人意外的是,塞翁絲毫沒有憂愁的感覺,仍是那樣快活、自在,黑黑的眼睛直瞅著來者,笑道:“焉知非福?”

沒過多久,那匹馬竟然被胡人送了回來,這讓街坊鄰居們深感意外。於是,人們登門拜訪,祝賀之聲不絕於耳。不過,看著眾人的歡樂,塞翁卻說:“焉知非禍?”

這樣的話,令大家非常不理解。在別人看來,這樣的好馬失而複得,自然是一件可喜可賀的事,哪有不恭賀的道理?何況塞翁的兒子喜歡騎馬,家有良馬,又有好騎手,這能是禍嗎?

可是所有人都沒想到,有一天,他兒子不慎從馬背上掉下來,摔斷了一條腿,從此走起路來一瘸一拐的,很難看。於是,又有人來表示惋惜,塞翁又說:“焉知非福?”

果然,一年之後,朝廷下令討伐胡人,全鄉的年輕人都去服了兵役。而塞翁的兒子因為是殘疾人免於征召,塞翁因此得以父子團聚,盡享天倫之樂。

“塞翁失馬”的故事在中國流傳千年,這個故事生動地說明了得失的相對性,以及得失轉化的經常性、不可預料性。在一定的時間、條件下,好事和壞事,可以互相轉換,得與失、禍與福總是相依相成的。

當你想通這個道理,那麼對於對名利問題上的得失,就大可不必斤斤計較了。看破了得與失相互轉化的關係,就會覺得得到了固然好,失去了也無所謂。這樣,自然會活得自在,活得安然,活得快樂,明智的生活態度正在於此。這就是人們常說的,“患得患失常戚戚,超然物外天地寬。”

西方哲學家、美學家尼采曾指出,“不患得患失是活得久、過得好的藝術”。在患得患失中度過一生的人,他的生活無時無刻不充滿憂慮,生命也因此衰老得更快;而不患得患失的人,他的生活時時刻刻充滿樂趣,因而他的生命力也強。所以,就讓活得長久、過得快樂的藝術成為每個人的座右銘吧,它可以使人生充滿快樂,可以讓你的心靈淨化,感受生活的美妙!

心理調節師

為人處世的一大禁忌,便是患得患失。其實綜觀人間世事,有得必有失,有失必有得,這是常理,為了失去的物質而糾結,這是得不償失的事情。所以,我們應當學會調整心理,做一名超然物外的智者!

別讓自己的心態總是上緊弦

現代社會總有這樣一批人,他們也許是因為生活壓力,也許是因為追求理想,總會出現這樣一種情緒:神經質。遇到一點問題就會變得激動難耐、焦躁不安,仿佛天要塌下來了一般。這樣的人,有時也會對自己的這種情緒感到厭煩,可是無論怎樣也無法控製自己的心理波動。

治病需治本,要想改變自己的這種狀態,我們首先就得明白,自己為何顯得有些“神經質”。其實,造成這種情況的原因就是——壓力過大、心態過於緊張。找到了病根,我們才能著手進行改變。

也許有的人會認為,自己的這種表現,正說明了自己對待生活的認真。然而當你看完下麵這個故事,也許你就不會這麼認為了。

諾爾格蘭是一位心理學家,常年在波蘭工作。有一年,他想做一個心理研究——死亡實驗,顧名思義,這就是與死亡有關的實驗。不過因為生命對於每一個人來說都是彌足珍貴的,因為他一直找不到合適的實驗人。

1981年,諾爾格蘭的機會來了。那一年,波蘭有一個名叫費多洛夫的死刑犯,諾爾格蘭覺得這是一個做實驗的機會,於是就給法院和政府當局寫了申請,請求獲準在這個犯人身上做實驗,並且寫信給費多洛夫,希望他能夠答應自己進行這個實驗。

後來,費多洛夫同意了諾爾格蘭的請求,相關部門也予以批準。這下子,諾爾格蘭激動萬分,正式開始實驗。這個實驗是想搜集心理方麵的數據的,主要看心理對人的影響。為了做這方麵的研究,諾爾格蘭已經做了很多準備,而且做了很多假設,就等著實驗來驗證他的這些假設了。

實驗開始前,諾爾格蘭將費多洛夫綁在椅子上,並且用布蒙住了他的眼睛。諾爾格蘭這麼做,是為了讓黑暗使費多洛夫的感覺更加強烈和敏感。諾爾格蘭在費多洛夫的手上用刀劃了一道,告訴他的動脈被劃破了,並且用滴水的聲音模仿滴血的聲音,然後告訴費多洛夫他的血在慢慢滴下來。

聽到自己流血的聲音,費多洛夫非常緊張,感到自己快死了。3分鍾後,諾爾格蘭讓助手把滴水的聲音減緩,讓犯人費多洛夫覺得自己的血已經快要流盡了。

一下子,費多洛夫感到死神就在麵前,心理壓力驟然增大。沒過多久,他的呼吸開始慢慢減弱,心跳也慢慢地變緩了。最後,費多洛夫的心髒停止了跳動。

經過法醫鑒定,犯人費多洛夫已經死亡。

然而事實上上,諾爾格蘭並沒有割斷費多洛夫的動脈。在費多洛夫的手上其實隻有一個小口子,他的血也沒有流掉多少,根本達不到那種讓他死亡的程度。他其實是死於情緒壓力。

看到這個實驗,我們可以明白過去的那種“神經質”是多麼愚蠢。緊張的心態,隻會讓我們的情緒更糟,反而會造成更大的麻煩。所以,無論對於什麼事情,我們都應該放鬆心態,這樣才能讓內心平靜,從而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

也許我們的生活充滿有很多變數,總會出其不意地遭遇意外,但是我們不能因此就給自己太大的心理壓力,而是應當放鬆心態,平和自己的情緒。不好的心態,不僅會讓人的身體變差,嚴重的甚至會像費多洛夫一樣把自己逼死。人們在生活中應該時刻保持平和的心態,這樣才能得到一個健康、快樂的身心。

心理調節師

過分的壓力與緊張,是讓我們心態失衡的罪魁禍首。想要避免它們,我們就必須放鬆心態,讓平靜的情緒舒緩自己的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