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世紀末的警示 後記(1 / 1)

第十章世紀末的警示 後記

後記不是“尾聲”,不是最後的“樂章”。

曆時一年的奔波采訪、伏案筆耕,《鐵打的營盤》終於以書的姿態蹣跚地呈現在軍營官兵和廣大讀者麵前,我們胸膛裏滿盈感動,且誠惶誠恐。

最初,當我們懷著一種領受“指令性”任務的輕鬆和公差出行的愜意踏進總後基建營房部的大門時,老實說,我們對它的認知可謂膚淺得可憐,甚至幼稚可笑,以為“營房人”就是一群泥瓦匠。

然而,與營房部領導和有關同誌一席座談之後,我們的心情驀然變得沉重起來:如此這般看來,領受此任務並非是輕鬆而愜意的差使啊!

殊不知,我軍基建營房部門是一個科技密集型的行業,是一塊人才薈萃的“領地”;廣大“營房人”是共和國鐵打營盤的營造者,不論是戰爭還是和平,被稱做“幕後之神”的他們,時時刻刻為三軍將士提供戰爭依托和生活設施保障。隨著采訪的深入和時空的擴展,他們伴隨著共和國走過的五十年風雨曆程,他們一代代、一茬茬艱苦創業的激情和史詩般的壯舉,就如岩漿噴薄熔化又冷卻凝固在那一座座軍營的磚石裏——我們由此感到一種徹骨的震撼!

寒冬、酷夏,北國、江南……我們跑遍了各軍區、軍兵種和偏遠的邊關海島。有朋友問:你們遊覽了哪些名山大川?答:除了軍營還是軍營。我們帶回的“禮物”是一包包、一捆捆沉甸甸的有關資料、畫冊、錄像帶和光盤,以及基層官兵對筆者的信任、鼓勵、企盼和真情。五十年的營盤發展史,豐富而渾厚,曲折而漫長,我們隻想拚命“沉”人進去,鍥而不舍,變成那營盤中的一塊磚一塊瓦或一塊石頭……然而,我們麵臨的使命是描述打造營盤的“營房人”,把他們的故事寫給“上帝”——廣大的讀者朋友,這顯然不是寫一篇調查報告或呈報一組頗有說服力的數據就能感動“上帝”的事情。

確實不好寫。

這是一塊難啃的“骨頭”。

仿佛從采訪那天起,我們就背上了“十字架”,而且越背越重!

但盛情難卻,覆水難收,開弓沒有回頭箭,中途折馬有何顏麵向領導交差,那形態豈不像逃兵敗將一樣狼狽?

隻有拚了!

挺住,別趴下!

過了河的卒子,隻能前進,沒有退路!

聚精會神,全身心投入,不容有半點懈怠:五十年風雨滄桑在筆下聚合,我們與一代代“營房人”一起經曆了半個世紀的長途跋涉;歲月在腳下潺潺倒流,曆史穿過時間的隧道在眼前複活;在綿亙、凝重、曲折、輾轉的字裏行間,主人公們的故事使曆史和現實變成情感……誠然,基建營房部作為軍營最重要最直接最具體的職能部門,其構築“營盤”的設計、施工與管理的全過程,它的曆史性、戰略性、政治理論性、技術綜合性都很強,閃爍著“營房人”智慧的光芒,不少內容需要科學的歸納、提煉、升華;有的需要查尋翔實的資料予以正解與詳述;有的則需要投下情感進行琢磨與釀造,直到撞出心靈的火花……雖然我們傾心以赴全神貫注做了很大努力,經過多次研討、論證、反複修改,在書稿付梓之前,征求、采納了一些老“營房人”和專家的意見和建議,並為之熬穿了一個又一個不眠之夜,但也總免不了有錯失、偏頗、遺憾和遺漏的地方。我們知道,我們的采訪是很有局限的,就在我們采訪過的不少“營房人”和基層官兵中,他們的事跡和風采未能在書中展現出來。

就報告文學這種載體而言,是很難把要描述的方方麵麵一一擺平的。以此懇望得到讀者朋友珍貴的批評與教正。

在這文字之末的後綴上,我們隻是想說,寫這部書的使命,不僅僅是為了讓人們在閱讀時獲得一種感動,或對本書給予某種誇獎或是批評,應該說,你至少能獲得一種啟示和思考。

真誠的思考突破書和文字的限度,靈感——不僅是作家的靈感,而且是所有人的靈感——就會出現:麵向新的世紀,鐵打的營盤對於擁有世界五分之一人口的中國將意味著什麼?

此刻寧靜。

後記不是尾聲。

一切都沉人相知相識的緘默之中。

軍營裏嘹亮的軍號吹奏,我們隻是悄悄地與他們告別,道一聲珍重。相信他們在跨世紀的進程裏,為共和國的營盤譜寫出更加輝煌的樂章!

作者

2000年10月15日於北京太平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