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心中的少帥
1996年春,梁肅戎在中共中央總書記江澤民的關懷下回東北探親。
東北這片土地,養育r他,鑄就了他的純樸與天真,使他感受到大自然的美,天人合一的快慰;他由熱愛山野田園,而升華到熱愛家鄉,熱愛祖國。“九一八”事變,這片土地又使他懂得了民族的恥辱,山河破碎的焦憂,喚起他抵禦外寇侵略的鬥誌。
東北的大地,激發了他與祖國,與民族共榮辱的追求。
他來到沈陽,緬懷往事,目睹現實,感慨萬千。當年,他做‘為國民黨四平黨部書記長時,這裏是東北行轅,日寇的蹂躪,內戰的炮火,使這座古老的城市百孔千瘡,滿目悲涼。如今,放眼望去,舊顏無存,幾乎認不出這就是昔日的奉天。梁肅戎到過世界上許多名城,沈陽今昔的對比,和現代化的發展,使他情不自禁地讚歎新中國成立後,特別是中共改革開放中,大陸發生的可喜變化。
他出於對張學良將軍的敬仰,欣然應邀訪問了東北大學。
1996年4月29日,在師生歡迎會上,梁肅戎發表《和平統一建設中國》即席講話,他說:
肅戎今天能夠回到闊別四十八年的東北家鄉,重溫兒時夢,再睹北國的壯麗山河,並能和各位青年朋友在此晤麵,內心是暢快無比,也是我畢生的榮幸。在此,肅戎要向赫校長和蔣主任的邀請盛情,表達最深的謝意。
東北大學,是我們敬愛的同鄉前輩張學良將軍所創建,曆史悠久,是中國最著名的高等學府之一。1931年,日本人發動了“九一八事變”,占領我東北領土,許多青年學子不願意在敵人鐵蹄下過活,相繼入關。但更多的東北同胞,不甘受異族統治,風起雲湧,組織義勇軍,就地武裝抗日,犧牲奮鬥十四年。
抗戰期間,東北大學輾轉到西南大後方,培養了無數人才,負起凝聚我東北同鄉向心力的重任。因此,東北大學可以說是我東北同鄉熱愛國家民族、不撓不屈的象征。我相信,各位同學一定能秉持前輩的氣節,為國家的建設努力奮鬥,為我中華民族的前途作出偉大的貢獻。
東北,是中國最壯麗的地方。我常以身為東北人而感到驕傲。我的祖父從山東,經河北,遷移到東北,因此我算是關內移民的第三代,出生幹遼寧省昌圖縣,地處柳條邊外,在蒙古哲裏木盟左翼後旗科爾沁草原一帶。童年的我,常與夥伴們奔跑千寬闊的草原上。橫臥在大地的小溪畔,仰望著萬裏晴空的藍天,吸取春天泥土的溫馨氣息,與天地自然融為一體,離開家鄉的時日裏,每當午夜夢回,這段幸福與歡樂的時光,常現腦際,永難忘懷。
1931年,“九一八事變”發生時,我才十一歲,從此我的人生也起了很大的變化。從中學以後,我幾乎完全接受日本式教育,中學畢業後,考上長春法政大學。這所大學是當年日本人為了在東北建立司法製度而設立的。抗戰勝利後,改製為國立長春大學。
長春法政大學的教授,多為日本京都帝大或同誌社大學來的,學校規定很嚴,學生一律住校,隻有星期天才能踏出校門,而且必頻接受嚴格的軍事訓練,以及柔道、劍道等體能技術課程,教官都是具有大佐、相當幹中國的大校階級的日本軍官,印象中最深刻的,就是冬天裏,每天都裸坐在冷水大浴池中,泡足二十分鍾。
我在長春法政大學的三年,可說是我這輩子最關鍵的三年,不但打下了體能及學識基礎,畢業後也順利通過高等考試,當法官。但是,在1939年6月,我還在法大就讀時,就以“王桂林”的化名,參加了中國國民黨,在長春地區從事抗日地下工作。四年後,我所屬的組織,被日本人破獲,我因而被捕入獄,險些喪命。
若問究竟是什麼力量,促使我不迷戀幹法官的的優越待遇,而不顧生命危險,獻身地下抗日工作,厚因隻有一個,那就是民族主義的愛國精神。
當年我的地下工作,完全是以“抗日”為目標,結合愛國青年,組織訓緣,就地抗日,與敵偽做殊死鬥爭,以保民族生機,工作內容包括開設訓練班、刊布小冊子、宣傳三民主義。或不避危險、營救同誌,或架設電台,搜集敵偽情報,或布置交通路線,破壞敵偽設施等等。
1942年,我從司法官培訓所結業,出任偽滿州國首都和長春地方檢察廳的檢察官,對於地下工作的掩護更為有利,由於檢察官有莫大權威,所以當時從後方到東北從事地下工作的同誌,大多由我接送,以避開檢查。
但是,很不幸的是,到了1944年3月,我們在哈爾濱的秘密組織被日本特務機關偵破,所有的資料及主要幹部名冊壘被發現扣押,我也因此被捕入獄。我在獄中飽嚐疲勞審訊與饑餓虐待之苦,曆經艱險。在日本法庭上,我放判了十二年徒刑,直到抗日勝利後才獲得釋放。
我以上敘述自身的經曆,目的是在說明,在那個年代的國家處境裏,我東北青年是如何的基於愛國的熱誠,和民族自尊自覺的意識,義無反顧,前仆後繼地投入抗日戰爭行列的艱苦卓絕。
回顧20世紀,中國可說是備受列強欺淩,存亡幾乎不僳,回首前塵,百年來的血淚經驗,真可說是中外曆史上少能比擬的。所幸到了世紀末期的今天,中國不僅已掙脫了貧弱不振的困境,而且國家日益進步富強。
在這個中華民族奮起再造的時刻,各位或許會問:海峽兩岸究竟何時才能廚結一起,共籌國家的建設?
對於這個問題,我和大家同樣有著深切的期望,統一的中國,不但是全體中國人的理想,也是兩岸責無旁貸共同追求的目標。更可說是一項曆史性的偉大事功。但不能否認,當前兩岸情勢的形成,有其時空環境的因素,統一麵前的障礙,需要以耐心和智慧去設法克服。
談到兩岸的統一,首先我們必須要了解到,兩岸的分立,是日本侵略和內戰的結果。肅戎從1948年離開東北,一路經北京、上海、南京、廣州,最後在1949年到了台灣,並在台灣居住迄今。我深刻體驗到,甲午戰爭後,大清帝國把台灣割讓給日本,經過百年的分隔,台灣和大陸各自發展不同的政治和體係製度。在兩岸政經發展存有相當差距的情況下,曆史的鴻溝並非一時可以化解。尤其,在由分而合的過程中,如何截長補短。吸取經驗,交流互惠,互利共榮,有賴兩岸以誠意、耐心以及務實的政策,去尋求解決。
稍早前,兩岸之間,曾有過相當良好的交往,這種交往,對建立彼此之間的互信,甚至經貿發展,都起了積極而良好的作用。可是,近一年來,由於某些因素,兩岸之間的各項交流中斷,兩岸關係再度緊張,結果,對雙方都產生了不利的影響。
個人淺見,當前首要之務,在於結束兩岸對立狀態,采取以協商代替對抗的建設性步驟,恢複理性的對話,在“一個中國”的大原則下,不搞分裂國土、不以武力解決爭端進而訂定和平協定,再商訂統一的進程和步驟。
去年江澤民先生提出對兩岸關係的八點看法,提議兩岸應就“正式結束敵對狀態,逐步實現和平統一”進行平等協商。
李登輝先生及連戰先生最近也先後公開表達希望促成兩岸簽訂和平協定。所以,結束兩岸的對抗,確實是兩岸領導人共同致力的目標。如今兩岸風雨,未來能否“雨過天晴”,可謂盡於此。
個人以為,當前兩岸間,應真心誠意,互信互諒,大陸若能放心,台灣地區人民由於安全獲得保障而安心,則兩岸直接三通的障礙即可掃除,兩岸的經濟合作必然迅速開展,台灣的技術,人才和資金就可以和大陸豐富的資源相結合,如此一來,一個互利共榮,相關的中華經濟圈即可自然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