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北京 第八章 活躍在國民黨決策中樞
01多年媳婦熬成婆
1977年,五十七歲的粱肅戎在這一年的二月擔任了國民黨中央政策委員會的副秘書長,當選中國國民黨第十二屆、第十三屆中央委員。可行政職務卻原地未動。
1988年,在副秘書長崗位上盡職近十二年的梁肅戎,終於有了晉升為秘書長的機會:秘書長趙自齊酒後摔斷了腳骨,他百天之內無法上班,蔣經國有心讓梁肅戎接任趙自齊之職,並接見梁肅戎敘談很久,但因立法院有人從中作梗,蔣經國一時難以定奪。
適時,國民黨正召開十三次代表大會,根據國民黨以往的原則:中央常務委員不得兼職,趙自齊在十三大召開前夕,寫呈子給中央表示:他若當選中央常務委員,就辭去秘書長職務,可是他當選之後,卻未複前言。因為國民黨中央黨部秘書長李煥和他同時當選也沒辭職,他攀比李煥,仍占據著政策會秘書長的位子。
梁肅戎的心理很不平衡。辛苦奔波大半生,對國民黨可謂忠心耿耿。在立法院因派係之爭,受壓製;主張民主法治,保障人權,又受當局曲解:擔任中央政策研究會副秘書長,為了國民黨,沒黑天白天地忘我工作,一幹就是十二年,有了升遷機會,蔣經國又耳朵軟。別人的事,梁肅戎可以無畏地為之主持正義,自己的事,說句公道話的人都少,他真有些傷心了,覺得再幹也沒意思了,莫不如辭職回家開辦律師事務所。他去找曾在總統府擔任過秘書的周宏濤,提出不幹了。
梁肅戎判斷:阻止蔣經國任命自己為秘書長的人是俞國華。俞國華與周宏濤是好朋友,梁肅戎與周宏濤又是好朋友,三人是三角關係,梁肅戎找周宏濤說出辭職,也是敲打敲打俞國華。
當時,俞國華被提名任行政院長,很擔心民主進步黨做梗,要宴請他們,對方又不來。隻好托周宏濤找粱肅戎從中疏通。梁肅戎負責國民黨與黨外人士溝通事宜,與民主進步黨負責人康寧祥、費希平等很熟悉,有能力幫助俞國華,答應了這件事,俞國華請客,梁肅戎應邀做陪,於是,民主進步黨人士的負責人大部分到場,俞國華不僅有了麵子,也順利地當上了行政院長。
俞國華感激梁肅戎,又自覺愧對梁肅戎。聽到周宏濤反映梁肅戎因自己阻止晉升,將要辭職不幹的消息後,親自邀請梁肅戎到行政院,勸說梁肅戎“別相信閑話”,並拍著胸脯說,“大哥我從來沒有不讚成老弟你當秘書長啊I憑你的才能與聲譽,早該扶正了。”俞國華改變了態度,
梁肅戎於1988年8月在蔣經國逝世後,才由副變正,成為國民黨政策研究會的秘書長。嘔心瀝血地為國民黨奉獻,竟然不如為俞國華個人辦一件疏通之事。粱肅戎感慨萬千。
國民黨中央政策會的前身是中央政治委員會,組建於南京,那時,陳立夫是國民黨中央黨部秘書長兼任政治委員會秘書長,齊世英、端木愷、程滄波擔任特務秘書,即特種秘書。政治委員會權力很大,組成人的地位崇高。政治委員會通過的法案直送國民黨中常委會通過。當時與之並列的還有中央監察委員會,中央常務委員會等,後來這些委員會取消,政治委員會的地位就更加突出。
政治委員會叫政策會後,穀風祥兼秘書長,之後,張寶樹接任其職。這個秘書長的職務,小於中央黨部秘書長,高於中央黨部副秘書長。主任、副秘書長以上級別配有專車,有工薪外補助俸祿,列席國民黨中央常委會,政治經濟待遇高。可以直接給蔣經國遞呈,或經由秘書長直接簽字往上呈。中央政策會在政策上有獨立行使職權的功能,手眼通天。
國民黨各部會首長、五院院長都是政策會委員;政策會組織有五十多人,設有四位副秘書長,負責立法、國代、監察院、黨外等,由於它的地位重要,部門組合複雜,人員層次高,為壓住陣角,每次開會,國民黨中央都有一名常務委員出席,任會議主席,例如倪文亞、黃少穀、袁守謙等都擔任過會議主席,這樣一來,實際上政策會就等於在協助國民黨常務委員會開黨政協調會。到了梁肅戎任秘書長時,每次開會,由於國民黨中央常務委員們很忙,會議主席就由梁肅戎來擔任了,他的資格與名望已足以壓住各部首長和五院之長的官威了。
1986年10月15日,蔣經國在國民黨中常委會上,聽取了“國家安全法令問題”和“民間社團組織製度”報告後,提出了“時代在變,環境在變,潮流也在變”,意在號召全黨更新觀念,麵對新情況,采取新做法。以便在民主憲政基礎上,推動革新。
梁肅戎個人認為:真正的民主、開放的政治革新,將從此正式開始,他積極配合國民黨核心做出舉措,政策會呈報通過了五項政策:
一、1987年7月1日公布,15日實施,《動員戰亂時國家安全法》:蔣經國於7月14日下午正式宣告解除台澎地區戒嚴令,並自15日零晨淩時生效,正式結束實施了三十八年零一個月又二十五天的戒嚴。
二、1988年1月20日公布實施《動員戰亂時期人民集會遊行法》:保障人民集會之自由權利。
三、1989年1月27日公布實施《動員戰亂時期人民團體法》:開放組黨,保障人民結社之自由權利。
四、1989年2月3日公布實旋《動員戰亂時期公職人員選舉罷免法部分條文修正案》:增訂政黨推薦候選人,參加公職人員選舉之程序與規範事項,奠定政黨公平競爭的基礎。
五、1989年2月3日公布實施《第一屆資深中央民意代表自願退職條例》:維護憲政體製的傳承,充實中央民意機構,以達成改造國會的目的。
02策劃李登輝做黨主席
梁肅戎為李登輝當上國民黨主席而努力,促成了李登輝登基之夢,為此得到了李登輝的器重,並也從此潛下看清李登輝政治目的棄他而去的因素。
蔣經國於1988年1月13日早七時三十分故去,當天晚八時零分,副總統李登輝繼任總統,國民黨主席當屬何人未卜。國民黨是以黨領權,黨主席之位令人眼熱。
蔣家父子把持的台灣,同一個台灣,同一個國民黨的天下,在蔣經國去世後,台灣的政治形勢出現了與蔣介石去世時的截然不同的變化。
蔣介石去世時,其後事已安排就緒,為蔣經國接班鋪平了道路;雖然蔣經國對後事也有部署,但後事還未安排完畢,“政治革新”和“大陸政策”的調整才剛剛開始,“台獨”思潮和勢力已在蔓延和發展;尤其是解除了戒嚴、開放黨禁和報禁以後,長期受壓抑的各種社會矛盾開始激化,美國貿易保護主義和新台幣不斷升值的打擊,成千上萬的中小企業瀕臨倒閉破產,社會更增加了許多不安定因素。
特別應當指出的是:蔣介石去世時,中國大陸正處在“文革”動亂,美國等一些國家仍與國民黨政權保持著密切的公開的官方聯係,台灣當局在國際上還有一定的活動市場;蔣經國去世之時,中國共產黨十一屆三中會以來,經過撥亂反正和改革開放,政治形勢日益好轉,與美國、日本等許多國家恢複和建立了外交關係,台灣當局成了國際棄兒。
誰當國民黨主席,誰來主宰台灣禍福難測的未來?未來凶多吉少,台灣誰主沉浮?
李登輝窺視黨主席之位。
粱肅戎了解李登輝的成長曆程。
李登輝出生於1923年1月15日,1940年春,十八歲的李登輝在中學讀了四年後,提前一年考入台北高等學校(今台灣師範大學)。日本占領時期,在接受教育上,台籍人被歧視,班上隻有五名中國台灣人,李登輝就是其中之一,他所取的日本名字為“岩裏政男”,畢業後前往日本京都大學學習,學農業經濟。李登輝的求學過程基本接受的是日本教育,世界觀和性格的形成印下日本痕跡。
日本投降後,李登輝從日本回到台灣大學農經係繼續學習,在校期間擔任農學院代表(學生)會主席,並先參加後退出中國共產黨。1949年秋畢業後留校任教,同時與曾文惠小姐結婚。1951年去美愛荷華州立大學進修一年,回台後繼續在台大任教,並在當年他的老師、原台大農經係教授、時任“省農林廳長”徐慶鍾的邀請下,出任“農林廳經濟分析股長”。1957年起出任“台灣合作金庫研究員”等。同時,也由台大評為“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