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肅肅做為國民黨中央政策會副秘書長,是蔣經國的智囊團成員,負責法製與溝通,成績卓然,為蔣經國所器重。
02譏諷呂秀蓮
國民黨開明人士倡導法製化使國民黨的一言堂現狀受到衝擊,而致使黨外人士活動頻繁,異論興起。
梁肅戎主張依法治台,倡導民主、自由、人權,與此同時,他麵對與國民黨對抗的異黨,既要維護本黨的利益,又不能褻瀆法律去打擊他們,有人說他是秦檜,有人指責他吃裏扒外。
梁肅戎忠誠國民黨,反對分裂祖國,怎能佩戴秦檜這頂帽子?!吃裏扒外?這是庸人之見!一天,蔣經國召見梁肅戎,由於黨外人士不斷鬧事,蔣經國無計可施,請梁肅戎拿出高見。
梁肅戎覺得自己再能溝通,可畢竟是國民黨的一方,有的時候,針鋒相對,會把事情弄僵,退讓一步,又縱恿了黨外人士,便向蔣經國建議說:
“請一位本省的德高望重的又無黨派的人出來,作協調會更好一些。”“你說找誰吧?”蔣經國追問道。
梁肅戎回答說:
“吳三連最合適。”蔣經國當即表示同意:
“你親自找吳三連。
你就說經國請吳老出來幫幫忙。”吳三連有個耆老的聚會,每月聚一、二次,成員有黃季陸、餘井塘、葉公超、邵毓麟、齊世貢、高玉樹、董文琦、賴璉、許紹棣等,這些人到一塊無所不談,說天嘮地發牢騷,見到梁肅戎,吳三連痛快地接受了國民黨的求援,答應做個說服人。也把梁肅戎這位小於他們許多年歲的人吸收為聚會對象。
梁肅戎選擇了吳三連做溝通人之後,國民黨政府的“副總統”謝東閔也找到吳三連的家,說出梁肅戎同樣的話,可見,吳三連經梁肅戎的薦舉,已被蔣經國肯定。吳三連也沒有讓梁肅戎失望,落實著蔣經國的囑托。
吳三連與梁肅戎常來常往,他有意地多次安排梁肅戎和黨外人士康寧祥在中山北路天廚小館後麵的吉兆亭餐敘,粱肅戎與康寧祥彼此加深了了解。吳三連的哼哈二將吳豐山、司馬文武陪同出席,這二人是老好人,無個性,哼哈湊趣,更增添了融合的氣氛。
一天,吳老在重慶南路的中國信托公司樓上請客,黃信介、康寧祥、許信良、張俊宏、姚嘉文、呂秀蓮等黨外主要人士都出席,執政黨這邊則是梁肅戎和關中二人。席間,吳三連首先致詞說:
“不久前,我代表新聞界到埃及去開會,原來埃及不讓我去,幾經交涉,才得以成行。可見我們在中共的打壓下,已不受國際社會所重視。
我這次是先到希臘,再到埃及,這兩個國家生活條件不如我們。旅館的電視年久失修,也無人問。我們能建立起目前這種局麵,很不容易。台灣人有意見向執政的國民黨建議,如果是對的,國民黨要研究改進,如果不對,國民黨也要加以溝通,不要雙方各做各的。再者,台灣的年輕朋友也要忍耐,不要把局麵搞垮了;我們的家鄉、財產都在這裏,如果搞垮了,我們將來怎麼辦呢?黨外人士不要搞激烈對抗!”吳三連講完後,呂秀蓮首先發言,她一口氣罵了國民黨十三、四項不對。
梁肅戎說:
“大小姐你罵完沒有!國民黨教育成功的地方你怎麼不說呢?”她說:
“何以見得?”梁肅戎故意調侃她說:
“教育出你這種新女性呀?”她聽了自我解嘲地哈哈大笑。
03中壢事件獻“忍”策
1977年五項地方公職選舉(省議員、縣議員、市議員、縣轄市長、縣長),趁此時機,黨外東山再起。
這次選舉,黨外展開了全島性的大串聯,“立法委員”康寧祥、黃信介、黃順興等,南北奔波,為各地黨外候選人助選。曾經受國民黨青睞的許信良在選舉前夕,因未得到黨內提名,反戈一擊,與黨外人士聯成一氣,在桃園縣同國民黨務色的候選人競選縣長。張俊宏、林義雄也分別競選“省議員”。許信良、張俊宏、林義雄等都是擁有高學曆的知識分子,他們的參選,吸引了大批剛畢業的大學生和在校大學生、研究生投入選戰。
由於黨外以“聯合戰線”的方式同時投入,使這次選舉成為台灣實施地方自治以來規模最大的一次選舉,關心的民眾之多,情緒之高前所未見。
桃園縣,由許信良出麵競選縣長,其助選人包括林正傑、許國泰、林清鬆、邱垂貞等人;此外還有黃玉嬌、張德銘、呂秀蓮等“黨外知名人士”,各有其勢力。11月19日,該縣中壢市支持許信良的一萬多名選民,包圍中壢警察分局,抗議處理選務不公,在爭執中,選民憤怒,情緒激化,縱火燒毀八輛警車和六十輛電車,砸碎了警察局的門窗。
中壢事件發生後,作為政策會副秘書長的梁肅戎,又負責溝通事宜,他現實地分析了台灣的社情,他認為:
經濟的迅速發展和教育的普及,台灣形成了一支由中小企業家、年青的實業家和新的經理階層,以及大企業的中高級職員,中高級技術人員和文化教育界一批高收入的知識分子所組成的中產階級隊伍,這些人擁有完整學曆,醉心於西方民主製度,對國民黨的統治架構,理論體係,價值標準持有異議,胸中積蓄著強烈的政治參加欲,這絕不是暴力手段所能壓製的。這批人的存在,代表一個階層,形成了台灣黨外運動的社會基礎,也決定了黨外人士的運動反反複複,對於中壢事件,應當采取忍的方式。忍為高,和為貴。
他的認識引起國民黨上層決策人物的共鳴,因此,事件發生之後,為避免事態的擴大,警察服從當局“打不還手,罵不還口”的命令,之後,當局也沒有對事件的參予者追究。
04心到佛知
1986年,已經六十六歲的梁肅戎,再度成為國民黨與黨外人士溝通的主角。這時的他,已是老年體弱,他麵對的是台灣“選出差錯,危機潛伏”的現實:
進入80年代以來,島內又是多事之秋,接連發生“十信案”,“江南命案”、“民進黨”成立等社會矛盾激化的重大事件。
特別是“民主進步黨”在1986年9月28日紀念孔子誕辰時,突然宣告成立。
在國民黨還沒有宣布開放黨禁之際,民主進步黨的誕生,是向國民黨的正麵的有力挑戰。這個黨中的一些人,不僅反對國民黨,甚至公開打出“台獨”旗幟,要在國共之間獨成一統,使台灣脫離祖國。
1985年7月美國傳出“希望中國海峽兩岸彼此直接接觸”,並不想讓台灣成為自己不沉的航空母艦”之說,表明美國對台灣有棄之心。而且中國大陸的“一國兩製”與“和平統一方針”的提出,在海內外引起強烈反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