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九章最悠閑的城市:成都
1.成都文化:世俗文化
沈宏非撰文《走進成都的方式》中描述,有人對他說成都女人不能愛,因為她們好吃、愛打扮,而且俗氣。沈宏非複感歎,天底下不好吃、不愛打扮、又高雅的女人到哪兒去找?
但,用“世俗”來形容成都人的確是到位的。世俗,學問很大,作家阿城說:世俗裏的“世”,實在是大;世俗之大裏的“俗”,又是花樣百出。“我就喜歡這花樣百出。”
作為國內知名消費城市的成都,雖羞稱“第四城”,但其顯著的地域特色和人文景觀,使其在中國的社會經濟文化活動中有著重要的地位,並發揮著巨大的作用。
市井氛圍與平民精神造就了成都文化現象一大特征——世俗文化的發達,成都是花樣百出的市井怪事的發祥地,而成都的媒體再將這些資源進行工業化加工、包裝,向全國人民推出一道道活色生香的後現代版龍門陣。
且看“怪”新聞大集:
各方專家給成都定位:“麻將”到底做休閑之都——在城市旅遊發展座談會後,有旅遊專家針對成都人好打麻將這一特點,提出用麻將文化來突出成都為休閑之都,建設建一條麻將街,辦一份麻將雜誌、麻將報。
在成都市政府和一些有識之士看來,成都的“民風嗜麻”讓成都人蒙羞。其實,中國哪個城市的人不愛打麻將,隻不過隻有成都人把麻將打到了街頭,打到了茶館,打到了光天化日之下。而且,成都人時興的是“打點小麻將”,也就是說賭的成分是極小的。光天白日的打點小麻將,也許成都人才是真正把麻將當做一種陶冶情趣、促進溝通的休閑活動來進行的。可見,專家的眼光還是頗獨到的,但是這位專家還是不太了解成都人,由著性子隨便支個桌子就開打慣了,建條麻將街反顯得拘泥,而且個個都是麻壇高手,雜誌、報紙的就不必了。
內容讓人大跌眼鏡:成都女校開展“赤裸裸的性教育”——成都女子實驗中學將逐步演變成單一的女子學校,並且將為類似於“禁區”的教育內容開創一個相對寬鬆的內部環境,把“性生理”作為必修課目。許多家長和社會人士提出質疑。
的確有點怪,非主流的教育形式,非主流的新聞。
成都一老人發明“英語麻將”——成都一六旬老者經悉心鑽研,發明了一種“英語麻將”,牌麵由英語的26個字母組成,有玩者稱,又好玩又可以學英語,寓教於樂,其樂無窮。
又一出名顯“成都製造”標記的新奇事,透著成都人的精靈古怪,“不務正業”,以及對麻將的深厚感情。
成都傳聞:生雙胞胎有“秘方”了!
洋洋灑灑幾千字的一篇記者隱身追蹤報道,標題有點咋呼,行文娓娓道來,有引述、有懸念、有起伏,對白也頗抓人,深得擺龍門陣的精髓。最後的結論是沒有秘方。
成都奇人10年秘鑄“天下第一劍”——一位74歲的成都老人曆時數十載,磨出一把令武林稱奇的“天下第一劍”。
傳統流傳於市井的武俠軼事的現代版。
在成都有一位婦孺皆知的方言單口相聲演員——李博清,他曾講過一個膾炙人口的打油詩來總結成都人的生活方式:
打點兒小麻將
吃點兒麻辣燙
炒點兒渣渣股(渣渣意為極小,小到可以忽略不計)
看點兒歪錄像
這個段子流傳已廣,而且極為傳神。隻不過還有兩樣成都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事情沒有提到:泡茶館和擺龍門陣,也許這兩事由於曆史太悠久而且已如吃喝拉撒一樣司空見慣,所以都無需提及了。
綜上所述,成都人民風崇尚之事——打麻將、吃火鍋、喝茶、擺龍門陣皆有一個共同特征——紮堆兒。
北方人都說成都人特“鬧騰”,總是三五成群、呼朋喚友、吆三喝四。成都作家林文洵指出:“成都人喜歡的就是大眾文化,熱鬧場景,才不稀罕什麼高雅清靜呢。”
有民俗學家得出結論,四川人當然也包括成都人雖處內陸,骨子裏卻與地中海沿岸城市人群的特點極為相似:喜歡大家族式群居生活,好熱鬧、新鮮、刺激的東西,熱情奔放,自由散漫,知足常樂……
早在中國足球實行職業聯賽的第一年,成都就以“金牌球市”名揚全國,當時許多人很不理解。後來,一位成都人跟中國足協的官員解釋:“成都人特別喜歡看熱鬧,大街上有人吐一泡口水,都會有人圍起堆堆看。”成都人把看熱鬧當做一種樂趣,到了幾近病態的程度。但作為成都人的林文洵指出這也不宜全麵否定,至少可以反過來看出成都人敏感、喜參與,也是一種活力的體現。
成都人麻辣燙一樣的性格,為充滿麻辣味的市井奇聞提供了肥沃的生長和傳播空間。
成都人的“閑”是出了名的。這首先當然取決於物質條件,成都平原—馬平川、田良土沃,富饒的物產使成都人不用太費勁就可以活下去,而且還可以活得滋潤勻淨。其次就是由於成都人的個性使然了,對於生活,用成都人的話說就是:日子是水,自己是魚,遊著走就是了。
憂心忡忡的知識分子把成都概括為“發育不良的市民社會”,成都人“好逸惡勞”的根源是“小富即安、不求上進”。但同時,人想“閑”也要真“閑得住”啊!成都人的悠閑,主要取決於成都人平和篤定安之若素的心態,不較勁,不抬杠,不刻薄,是在心理上的不自卑不對抗。知足常樂、清閑散漫,這是中國多少城市的平民羨慕和向往的生活狀態。所以,成都人大都安於做平民,但精神生活卻不能平庸。
前麵提到的成都人的幾大休閑活動,其中龍門陣是幾乎貫穿於所有其他活動中的,打麻將的時候、吃麻辣燙的時候、泡茶館的時候,成都人都是在擺著龍門陣的。龍門陣可以說是成都人身上“魂”一樣的東西,是無處不在的。
“成都人就生活在龍門陣,猶如他們大半輩子都浸泡在濃茶中一樣。他們的文化滋養、曆史知識乃至人情世故、生活經驗等等,很多都是得益於這些源遠流長無所不包的生動活潑風味無窮的友門陣。”林文洵說。
龍門陣不同於被成都人看做是平常平淡的聊天,比侃大山還要隆重,它是上通天文、下至地理、古今中外一鍋“燴”的。要撲朔迷離、妙趣橫生、多姿多彩的。龍門陣的內容均是來自生活,但被演繹後又大大高於生活。
在現實生活中,成都人過著悠閑清淡的生活,但當一群成都人汲著茉莉花茶,籠罩在麻辣燙的氤氳之中,或邀一行人青山入座,圍幾圈“方城之戰”之時,成都人仿佛被麻醉了一般,由龍門陣來開啟另一段跌宕起伏、妙不可言的生涯。
於是成都人形成了自己的快樂哲學——俗到底。
2.成都的飲食文化
我們老祖宗有句名言:民以食為天。無論何人,要生存就離不開吃食。人與動物不同,吃東西除飽腹之外,還要吃出味道,吃出花樣,吃個舒服,吃出所謂的文化。成都人在吃的問題上,特別自信,老子天下第一,什麼吃在廣州?胡說,吃在成都才是天經地義!
本來,以主食大菜而論,成都並不占多少上風。國人多以米飯為主食。然而論特色、品種,恐怕首推揚州炒飯、新疆抓飯。成都雖有豆花飯、豆湯飯,然終是上不了大席。而大菜呢,成都人引以為自豪的川菜,雖然也包含了蒸煮煎炒、涼拌紅燒、醃鹵清燉,但突出的強項隻是炒菜,其他少有絕活精品。
而以美食家考評的標準,色香味美諸方麵,川菜其實也僅有味這一項特別突出。特在哪裏?特在味重。無論哪種菜,均偏鹹或偏辣。豆瓣魚不用說了,水煮肉片聽名稱讓人以為是清湯白水煮的,端到麵前就會把你嚇一跳,上麵浮滿了熟油辣椒麵,外地人不吃就出毛毛汗了。即或是炒一小盤家常豆芽小菜,也要多放鹽,更要多放幹辣椒麻花椒。一句“麻辣燙”,既道出了川菜風格,也道出了川人風格。
嚴格說,除了偏辣味重這一點,川菜在用料及烹製方式上與各地菜肴並無多大差異。要說最具特色的最有風味的,是一種名叫回鍋肉的炒菜,這是成都人日常最愛吃的家常美味。回鍋肉也稱肥鍋,正好說明了此菜取料的標準,肉不能瘦而要偏肥,半肥半瘦最好,且要帶皮。回鍋肉的“回”字,很能說明這道菜的製作過程特點,它是先煮後炒,煮時肉成整塊,一般至六七成熟即須撈起,待微冷之後再切成片,說是片,其實也可叫塊,因為不能切小了薄了,而要略大略厚。
成都附近有個小鎮名叫連山,連山回鍋肉十分有名。名在哪裏?就在每一片肉都既大且肥厚,每片約有巴掌大,小指頭厚,下力漢子吃兩塊也就滿肚子油水,足了。回鍋肉煮好切好後便要再下熱鍋炒,故而才有了回鍋肉的美名。炒時加蒜苗或蒜薹,調料除醬油外,需用郫縣特產豆瓣醬,還需加少許糖,倘有甜醬油則更地道。炒時要掌握好火候,肉微微起卷時起鍋最好,俗稱起燈盞窩。這一瓷碗肉端上桌,色香味可保俱佳。成都人偏好味重油膩,這回鍋肉便正中下懷。它還有一個優點,煮肉的水中再加點蘿卜白菜什麼的,又是一鍋好湯,可謂一舉兩得,最適合居家過日子,由此可見,川菜正宗回鍋肉其實也是一種普通家常菜。
正因為如此,外地名菜大菜很難闖進成都市場,前幾年隨著南方的經濟旋風吹進蓉城,所謂生猛海鮮、廣式早茶也曾經在成都熱鬧過幾天,但也就幾天,成都人嚐過新鮮之後便再難回頭光顧了,他們還是寧願吃解饞過癮百吃不厭的回鍋肉!
於吃的方麵,更令成都人引以為豪的,還不是大菜,而是小吃。外地朋友來了,成都人便領他滿街轉,走一路吃一路,一路風光皆不同,什麼擔擔麵、銅鍋麵、龍抄手、韓包子、鍾水餃、譚豆花、矮子齋抄手、金玉軒醪糟,還有賴湯圓、郭湯圓、三大炮、葉兒粑、夫妻肺片、麻婆豆腐等等,琳琅滿目,遍布街市。單聽那名兒,便可感覺到曆史的悠久、風味的別具。而一嚐之後,也確實讚不絕口。
賴湯圓之類的甜膩滋潤,讓人們完全明白了何以成都人一提起北方的元宵就嗤之以鼻。夫妻肺片、麻婆豆腐的強烈刺激勁兒雖麻得你又哈氣又流淚,出點洋相,但還是會豎起大拇指說不錯,有意思。
至於那三大炮,糍粑團兒搓成圓球,隨師傅手一揚,在依次排列的銅盤裏咚咚連跳三下,雪白一身便沾滿一層香酥酥的黃豆粉花生末,再蘸了紅糖汁來吃,豈止是吃起來又香又糍,同時還觀賞了一遍雜耍絕活。
在成都的街頭漫步,會經常看到有人一根扁擔挑著竹筐,一邊走,一邊“叮叮當”“叮叮當”地敲著手中的鐵片。這鐵片敲出的聲音,就是“叮叮糖”的叫賣聲。賣糖的人總說叮叮糖入口即化,生津潤肺。叮叮糖也有許多專賣店,陳記的比較多,兼賣芝麻花生糖、桂花糖、薑糖以及自製的甜點等等。
“甜皮鴨”是彭山一帶的特產。皮脆肉嫩,鹹中帶甜,嘴饞的時候就去買上一隻半隻的,或獨享,或與朋友小酌時下酒,好吃極了。
“棒棒雞”也是這兩年紅極一時的小吃,字號很多,胡記最有名。品牌包裝得很好,一改往日作坊式的經營模式,所有連鎖店都是同樣的裝潢,窗明幾淨,幹淨衛生。棒棒雞據說有很複雜的製作程序,其中一項就是用木棒敲打,好像說是更容易進味。我覺得味道也沒什麼特別,不過我很喜歡吃胡記的無骨鳳爪,他們調的蘸水是自己家裏無論如何也調不出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