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疏]“及爾”至“已焉哉”。○正義曰:言男子本謂已雲:與汝為夫婦,俱至於老,不相棄背。何謂今我既老,反薄我,使我怨?何不念其前言也?然淇則有岸,隰則有泮,以自拱持。今君子反薄而棄己,放恣心意,曾無所拘製。言淇隰之不如。本我總角之宴然幼稚之時,君子與已言笑晏晏然和柔而相親,與已為信誓,許偕至於老者,旦旦然懇惻款誠如是。及今老而使我怨,是曾不思念複其前言,而棄薄我。我反複是君子不思前言之事,則我亦已焉哉,無可奈何。○箋“我欲”至“我怨”。○正義曰:以下雲“不思其反”,責其不念前言,則男子之初與婦人有期約矣,則此“及爾偕老”,男子之辭,故箋述之雲:我欲與汝俱至於老,老乎汝反薄我,使我怨也。言反薄我,明“及爾偕老”,男子之言也。老者,以華落色衰為老,未必大老也。○傳“泮,坡”。箋“泮讀”至“拘製”。○正義曰:以隰者下濕,猶如澤,故以泮為陂。《澤陂》傳雲“陂,澤障”,是也。箋以泮不訓為陂,故讀為畔,以申傳也。但毛氏於《詩》無易字者,故箋易之,其義猶不異於傳也。畔者,水厓之名,以經雲“有岸”、“有泮”,明君子之無也,故雲今君子放恣心意,曾無所拘製,則非君子。○傳“總角”至“旦旦然”。○正義曰:《甫田》雲:“總角丱兮,未幾見兮,突而弁兮”,是男子裛角未冠,則婦人裛角未笄也。故箋雲“我為童女未笄”,《內則》亦雲:“男女未冠笄者,總角,衿纓。”以無笄,直結其發,聚之為兩角,故《內則》注雲:“故發結之。”《甫田》傳雲:“總角,聚兩髦也。”《釋訓》雲:“晏晏,柔也。”故此雲:“晏晏,和柔。”又曰:“晏晏,旦旦,悔爽忒也。”謂此婦人恨夫差貳其心,變本言信,故言此晏晏、旦旦而自悔。解言此之意,非訓此字也。定本雲“旦旦”猶“怛怛”。○箋“我為”至“款誠”。○正義曰:箋言結發宴然之時,解經“總角之宴”。經有作“丱”者,因《甫田》“總角丱兮”,而誤也,定本作“宴”。傳直雲“信誓旦旦然”,不解旦旦之義,故箋申之言,旦旦者,言懇惻為信誓,以盡己款誠也。○箋“曾不複念其前言”。○正義曰:今定本雲“曾不念複其前言”,俗本多誤。“複其前言”者,謂前要誓之言,守而不忘,使可反複。今乃違棄,是不思念複其前言也。

《氓》六章,章十句。

《竹竿》,衛女思歸也。適異國而不見答,思而能以禮者也。

籊々竹竿,以釣於淇。興也。籊々,長而殺也。釣以得魚,如婦人待禮以成為室家。○籊,他曆反。釣音吊。殺,色界反。豈不爾思?遠莫致之。箋雲:我豈不思與君子為室家乎?君子疏遠己,己無由致此道。○遠如字,又於萬反,注同。

[疏]“籊々”至“致之”。○正義曰:籊々然長而殺之竹竿,以釣於淇,必得魚,乃成為善釣,以興婦人嫁於夫,必得禮,乃成為室家。今君子不以禮答己,己豈不思與爾君子為室家乎?但君子疏遠於己,己無由致此室家之道耳

泉源在左,淇水在右。泉源,小水之源。淇水,大水也。箋雲:小水有流入大水之道,猶婦人有嫁於君子之禮。今水相與為左右而已,亦以喻已不見答。

[疏]傳“泉源”至“大水”。○正義曰:泉源者,泉水初出,故雲小水之源。淇則衛地之川,故知大水。箋申說之,言小水有流入大水合為一之道,猶婦人於君子有相親幸之禮。今淇水與泉源左右而已,不相入,猶君子與已異處,不相親,故以喻己之不見答。

女子有行,遠兄弟父母。箋雲:行,道也。女子有道當嫁耳,不以不答而違婦禮。○遠,於萬反。

淇水在右,泉源在左。巧笑之瑳,佩玉之儺。瑳,巧笑貌。儺,行有節度。箋雲:己雖不見答,猶不惡君子,美其容貌與禮儀也。○瑳,七可反,沈又七何反。儺,乃可反,《說文》雲:“行有節也。”惡,烏路反。

淇水滺滺,檜楫鬆舟。滺滺,流貌。檜,柏葉鬆身。楫,所以棹舟也。舟楫相配,得水而行,男女相配,得禮而備。箋雲:此傷己今不得夫婦之禮。○浟,本亦作“滺”,音由。檜,古活反,又古會反,木名。楫,本又作“檝”,子葉反,徐音集,《方言》雲:“楫謂之橈,或謂之棹。”《釋名》雲:“楫,捷也,撥水舟行捷疾也。”橈音饒。棹,直教反。

[疏]傳“檜,柏葉”至“而備”。○正義曰:《釋木》雲“檜,柏葉鬆身”。《書》作“栝”字。《禹貢》雲:“杶榦栝柏。”注雲:“柏葉鬆身曰栝。”與此一也。言楫所以棹舟,以喻女所以配男。此不答之詩,以舟楫喻男女,故反而為興,言舟楫相配,得水而行,男女相配,得禮而備。

駕言出遊,以寫我憂。出遊,思鄉衛之道。箋雲:適異國而不見答,其除此憂,維有歸耳。○鄉,本又作“向”,同,許亮反。

[疏]傳“出遊,思鄉衛之道”。○正義曰:今定本“思”作“斯”,或誤。

《竹竿》四章,章四句。

《芄蘭》,刺惠公也。驕而無禮,大夫刺之。惠公以幼童即位,自謂有才能而驕慢。於大臣但習威儀,不知為政以禮。○芄音丸,本亦作“丸”。芄蘭,草名。

[疏]“《芄蘭》二章,章六句”至“刺之”。○正義曰:毛以為,君子當柔潤溫良,自謂無知。今而不然,是為驕慢,故二章章首一句及第四句是也。下二句言有威儀,是無禮也。次二句言佩觿、佩韘,明雖幼而行成人之事,不當驕慢。鄭以為,幼而行成人之事,當任用大臣,不當驕慢,上四句是也。刺之,亦下二句是也。○箋“惠公”至“以禮”。○正義曰:經言童子,則惠公時仍幼童。童者,未成人之稱,年十九以下皆是也。閔二年《左傳》曰:“初,惠公之即位也少。”杜預雲:“蓋年十五六。”杜氏以傳言“初,衛宣公烝於夷薑,生伋子,為之娶於齊而美,公娶之。生壽及朔。”言為之娶於齊,則宣公己即位也。宣公以隱四年冬立,假令五年即娶齊女,至桓十二年見經,凡十九年,而朔尚有兄壽,則宣公即位三四年始生惠公也,故疑為十五六也。且此自謂有才能,則非身幼也。經雲“能不我知”,是自謂有才能。刺之而言容璲之美,故知但習威儀,不知為政以禮。

芄蘭之支,興也。芄蘭,草也。君子之德當柔潤溫良。箋雲:芄蘭柔弱,恒蔓延於地,有所依緣則起。興者,喻幼稚之君,任用大臣,乃能成其政。○恒蔓於地,蔓音萬,本或作“蔓延於地”者,後人輒加耳。童子佩觿。觿,所以解結,成人之佩也。人君治成人之事,雖童子猶佩觿,早成其德。○佩,蒲對反,依字從人。或玉傍作者,非。觿,許規反,解結之器。雖則佩觿,能不我知。不自謂無知,以驕慢人也。箋雲:此幼稚之君,雖佩觿與,其才能實不如我眾臣之所知為也。惠公自謂有才能而驕慢,所以見刺。○與音餘,下“佩韘與”同。容兮遂兮,垂帶悸兮。容儀可觀,佩玉遂遂然垂其紳帶,悸悸然有節度。箋雲:容,容刀也。遂,瑞也。言惠公佩容刀與瑞及垂紳帶三尺,則悸悸然行止有節度,然其德不稱服。○悸,其季反,《韓詩》作“萃”,垂貌。紳音身。稱,尺證反。

[疏]“芄蘭”至“悸兮”。○毛以為,言芄蘭之支性柔弱阿儺,以興君子之德當柔潤溫良。今君之德何以不溫柔而為驕慢?以君今雖童子,而佩成人之觿,則當治成人之事,當須溫柔。何為今雖則佩觿,而才能不自謂我無知以驕慢人也?君非直驕慢,又不知為政當以禮,而徒善其外飾,使容儀可觀兮,佩玉璲々兮,垂其紳帶悸悸兮,而內德不稱,無禮以行之。○鄭以為,言芄蘭之支以柔弱恒延蔓於地,有所依緣則起,以興幼稚之君,以幼時恒闇昧,於政有所任用,乃能成其德教。君今幼弱,何以不任用大臣?君雖童子,佩成人之觿,則當治成人之事。君雖則佩觿,欲治成人之事,其才能實不如我眾臣之所知,何故不任大臣,而為驕慢矣!不知為政以禮,徒善其威儀,佩容刀與瑞玉及垂紳帶,使行止有節度悸悸兮,而內無德以稱之。○傳“芄蘭”至“溫良”。○正義曰:《釋草》雲:“雚,芄蘭。”郭璞曰:“蔓生,斷之有白汁,可啖。”陸機《疏》雲:“一名蘿摩,幽州人謂之雀瓢。”以此草支葉柔弱,序刺君驕慢,故以喻君子之德當柔潤溫良。○箋“芄蘭”至“其政”。○正義曰:以此大夫刺之,而下雲“能不我知”,則刺其驕慢自專,故易傳取其有所依緣,以興幼稚當須任用大臣也。○傳“觿所以”至“其德”。○正義曰:《內則》雲:“子事父母,左佩小觿,右佩大觿。”下別雲“男女未冠笄者”,故知成人之佩。《內則》注雲“觿貌如錐,以象骨為之。”是可以解結也。又解童子而得佩成人之佩者,由人君治成人之事,故使得佩,以早成其德故也。《尚書》注雲:“人君十二而冠佩為成人。”則似十二以上。要人君雖未十二,亦治成人之事,不必至冠也。此解觿以成人自當佩之,不必國君,為父母在乃服也。下章韘亦佩時有之,舉以言焉,不必國君常佩。○傳“不自謂無知”。○正義曰:傳以此直責君驕慢,言君於才能不肯自謂我無知。○箋“此幼”至“見刺”。○正義曰:箋以此大夫刺之,雲“能不我知”,則大夫自我也。以君才能不如我所知,因解其見刺之意,由自謂有才能而驕慢大臣,故刺之。○傳“容儀”至“節度”。○正義曰:傳以此三者皆言兮,故各為其狀。《孝經》曰:“容止可觀。”《大東》雲:“鞙鞙佩璲。”璲本所佩之物,因為其貌,故言佩玉璲々然。帶之垂者,唯有紳耳,故知垂其紳帶也。“悸悸然有節度”,總三者之辭。○箋“容刀”至“不稱服”。○正義曰:箋以容及璲與帶相類,則皆指體言也,故為容刀與瑞。知紳帶垂三尺者,《禮記·玉藻》雲“紳長,製三尺”,是也。“行止有節度”,亦總三者之辭也。定本雲“然其德不稱服”。

芄蘭之葉,箋雲:葉猶支也。童子佩韘。韘,玦也。能射禦則佩韘。箋雲:韘之言遝,所以彄遝手指。○韘,夫涉反。玦,本又作“決”,音同。遝,徒答反。彄,苦侯反。

[疏]傳“韘,玦”。箋“韘之言遝”。○正義曰:傳雲玦者,以《禮》及《詩》言決拾。《車攻》傳曰:“決,鉤弦也。”《繕人》注雲:“玦,挾矢時所以持弦飾也,著右手巨指。”引《士喪禮》曰:“玦用正,玉棘若擇棘。”則天子用象骨為之,著右臂大指以鉤弦闓體。《大射》、《士喪》注皆然。以士用棘,故推以上用骨。《大射》注“諸侯亦用象骨”,以大夫用骨,不必用象。彼注雲“鉤弦”,與《車攻》傳同,則一也。拾,一名遂,以韋為之,著於左臂,所以遂弦,與玦別。鄭以《禮》無以韘為玦者,故易之為遝。《士喪禮》曰:“纊極二。”注雲:“極猶放弦也。以遝指放弦,令不挈也。生者以朱韋為之而三,死用纊又二,明不用也。”知生用朱韋而三者,《大射》雲:“朱極三。”注雲:“以朱韋為之,食指、將指、無名指。小指短,不用。”此是彄遝手指也。《車攻》雲:“決拾既佽。”箋雲:“手指相比次。”亦謂巨指既著玦,左臂加拾,右手指又著遝而相比次也。

雖則佩韘,能不我甲。甲,狎也。箋雲:此君雖佩韘與,其才能實不如我眾臣之所狎習。○甲如字,《爾雅》同,徐胡甲反,《韓詩》作“狎”。狎,戶甲反。容兮遂兮,垂帶悸兮。

《芄蘭》二章,章六句。

《河廣》,宋襄公母歸於衛,思而不止,故作是詩也。宋桓公夫人,衛文公之妹,生襄公而出。襄公即位,夫人思宋,義不可往,故作詩以自止。

[疏]“《河廣》二章,章四句”至“是詩”。○正義曰:作《河廣》詩者,宋襄公母,本為夫所出而歸於衛。及襄公即位,思欲鄉宋而不能止,以義不可往,故作《河廣》之詩以自止也。序言所思之意,經二章皆言義不得往之事。○箋“宋桓”至“自止”。○正義曰:《左傳》雲“公子頑烝於宣薑,生文公及宋桓夫人”,故知文公之妹。襄公,桓公之子,故知襄公之母。今定本無“襄公之母”四字,然子無出母之道,故知當桓公之時,生襄公而出。今係之襄公。言母歸者,明思而不止,當襄公時,故雲“襄公即位,夫人思宋”也。所以義不得往者,以夫人為先君所出,其子承父之重,與祖為一體,母出與廟絕,不可以私反,故義不得也。《大戴禮》及《家語》皆雲:“婦有七出:不順父母出,為逆;無子出,為絕人世:淫佚出,為其亂族;疾妒出,為其亂家;有惡疾出,為其不可供粢盛;多口出,為其離親;盜竊出,為其反義。有三不去:有所取,無所歸,不去;更三年喪,不去;前貧賤,後富貴,不去。”於今令犯七出,雖在三不去之中,若不順父母與淫、無子亦出。雖古亦應然,以其終不可絕嗣與勃德故也。諸侯之夫人,雖無子不出,以嬪妾既多,不為絕嗣。故《易·同人》注雲“天子諸侯後夫人不出”,是也。知者,以《春秋》魯夫人無子多矣,皆不出。若犯餘六出則去,故《雜記》有出夫人禮。又《春秋》杞伯姬來婦,及此宋桓夫人,皆是也。王後犯出,則廢之而已,皆不出,非徒無子,故《易·鼎卦》注雲:“嫁於天子,雖失禮,無出,道遠之而已。”以天子天下為家,其後無所出故也。

誰謂河廣?一葦杭之。杭,渡也。箋雲:誰謂河水廣與?一葦加之則可以渡之,喻狹也。今我之不渡,直自不往耳,非為其廣。○葦,韋鬼反。杭,戶郎反。與音餘,下“遠與”同。狹音洽。為,於偽反。

[疏]箋“一葦”至“喻狹”。○正義曰:言一葦者,謂一束也,可以浮之水上而渡,若桴筏然,非一根葦也。此假有渡者之辭,非喻夫人之鄉宋渡河也。何者?此文公之時,衛已在河南,自衛適宋,不渡河。

誰謂宋遠?跂予望之。箋雲:予,我也。誰謂宋國遠與?我跂足則可以望見之。亦喻近也。今我之不往,直以義不往耳,非為其遠。○跂,丘豉反。

[疏]箋“誰謂”至“亦喻近”。○正義曰:宋去衛甚遠,故杜預雲:“宋,今梁國睢陽縣也。”言跂足可見,是喻近也。言“亦”者,以喻宋近,猶喻河狹,故俱言“亦”。定本無“亦”字,義亦通。

誰謂河廣?曾不容刀。箋雲:不容刀,亦喻狹小。船曰刀。○刀如字,《字書》作“舠”,《說文》作“<周舟>”,並音刀。

[疏]箋“小船曰刀”。○正義曰:上言一葦桴筏之小,此刀宜為舟船之小,故雲“小船曰刀。”《說文》作“<舟周>”。<舟周>,小船也,字異音同。劉熙《釋名》雲:“二百斛以上曰艇,三百斛曰刀。江南所謂短而廣、安不傾危者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