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民指點前朝事,亦貶亦褒說輔唐。
山莊夜雪
(七絕)
王若秋
山戴梨花樹半僵,
冰凝翡翠玉琳琅。
白雲生處茅庵小,
一夜天成水晶莊。
(選自《寧強縣文史資料》第7輯)
【作者簡介】
王若秋(1920-2000),原名王克緒,筆名介翁、巴山謬民,寧強縣巴山鎮關口壩人。舊時曾任鄉長,後在寧強縣建築公司工作。工詩詞,有《聽雨齋詩詞》。
雨後晴晨
(七絕)
彭加才
雨後清晨月似弓,山披薄霧聳晴空。不知美境迷人處,身已隨風九重。
(原載《天漢詩詞》第2期)
【作者簡介】
彭加才,生於1964年,寧強縣巴山鎮關口壩人。現為國家公務員。有詩作發表。
青木川風光
鄧以培
青木川,秀且奇,平川潺潺幾小溪。
三婭五壩連溝壑,馬家袁家兩山翼。
龍寺龍池遙相望,將軍七星左右倚。
高山密林藏珍寶,國家保護世間稀。
天生絢麗風景地,錦繡風物無倫比。
(原載《金牛道》總第33期,有刪改)
【作者簡介】
鄧以培(約1928-2005),寧強縣青木川鎮人。生前長期執教。有詩作發表。
青木川三歎
(七絕)
郭加水
一
夾山青黛影重重,往歲風光眼底逢。
自打斯人離去後,軒廊已改舊時容。
二
川流不潤幾經年,肆回龍不比前。
船館塵封蛛網鎖,廊橋改作水泥牽。
〔原注]青木川昔日商賈雲集,最繁華的一條街叫回龍場;魏輔唐當年所建商務會館外形似船;廊橋,即風雨橋,原為木石結構,現為水泥橋。
三
公乃亂世一嫋雄,福社惠私亦惠公。
縱作新朝刀下鬼,尚思酒祭鞠三躬。
青木川諸景詠
(七絕)
魏義友
河堤
金溪河畔草妻萎,百畝秧田人望迷。
閑就老翁聽故事,春風楊柳魏郎堤。
廊橋
繡柱飛簷水上亭,閑從河麵看流螢。
廊橋有夢誰能得,獨把欄杆憶曉星。
石獺
亂石如兵遏亂流,亂流撲過剩骸ft.
西風殘照河灘上,血影刀光尚未休。
老街
木板門窗一額齊,半依岩壁半臨溪。
山街人散黃昏靜,騁目忽聞野鳥啼。
輔仁中學
畫棟雕梁幾座樓,恢弘氣魄見勳酞。
誰知教授明堂坐,欲語當年倍感愁。
梯子岩
自有人間便有行,懸崖峭壁鑿征程。
石梯雲棧留殘跡,古木蒼藤夢裏縈。
金溪題“礫柱”石
本是山根水底生,狂瀾猛雨自能撐。
縱然風擊雷轟倒,猶有中流砒柱名。
[原注〕金溪河中有巨石,胡宗南參謀曾題“砒柱中流”4字。
青木川四詠
巴人
自然保護區
萬木蔥籠滴翠山,奇峰珍木驚奇險;
金猴稱猴戲樹頂,熊貓羚牛藏林間;
山外豔陽山裏雨,氣象萬千頻變幻;
植物寶庫品種多,動物天堂歡樂園。
輔仁中學
舊時學堂新式建,普及教育有先賢。
慧眼獨具稱鄉裏,建校助學惠三邊。
貧地開設文明課,育得英才桃李滿。
為將重教良風續,巨資擴建煥新顏。
魏氏宅院
豪門深宅新舊連,四水到堂三進院;
暗管輸送山泉水,小橋勾連梁王園;
中西合璧巧成趣,畫棟雕梁個性展;
故老借問傳奇事,猶記紅氈宴宗南。
魏輔唐其人
山野崛起賴鴉片,稱霸強權靠槍杆;
興商辦學有善舉,緝盜懲惡豈手軟;
盤剝聚斂萬貫財,舍飯濟貧朱門邊;
亦土亦洋亦浪漫,亦憑善惡辨忠奸。
望鳳凰山
徐種德
此山何來鳳凰名,淩空崔巍隔隴秦。
懸崖峭石人絕跡,老樹荒草鳥驚心。
連天浮雲布春雨,過峰歸雁啼秋聲。
鳳凰不知何處去,瑞留人間化福音。
【作者簡介】
徐種德,生於1925年,寧強縣青木川鎮人。早年就讀於四川大學曆史係,1949年曾為寧西人民自衛總隊少校參謀主任。20世紀80年代執教多年。龍池山
馮隆慶
萬切山頭臥龍潭,朝升紫霧夕騰煙。
靈物興波天必雨,山緣池名池倚山。
[原注]龍池山在青木川鎮南,海拔1500餘米。夏秋山起霧必將下雨。山上有一池,約半畝許,長年積水,不枯不溢,民間傳說為海眼,為一方名山,上有古道遺跡,每年農曆三月,多有遊人登臨。
(原載2000年6月30日-扭源鋤)
1991年社教中青木川修成青東水庫
徐種德
千夫銳力鎖兩山,壩高百尺壯雄關。
一汪碧波育豐樂,澤流萬家福滿川。
西溝見“妙”字石口占
(七絕)
魏義友
石畫天然妙絕倫,今朝何故與吾親?
人間莫道深山景,留此鴻蒙一點春。
玉-泉壩
宋文富
玉泉名美地亦奇,青山綠嶂映水碧。
橫穀吊橋高千尺,跋山石橙疊百級。
金城觀雄成往事,閻王騙險變通.
鬼門關中人煙少,當年劫黎避苛役。
〔原注〕“當年”句:鬼門關地方很荒僻,舊社會山民到此躲避兵役苛捐。
(選自作者編著《寧強縣鄉鎮風土紀種》)
詠梯子岩
馮隆慶
斷崖千尺鳥驚旋,上接青霄下臨淵。
神斧巧劈階梯路,步步石階向雲天。
源注”梯子岩,在青木川長沙壩上溝,鑿梯而登;路旁有摩崖。
棧道行
趙德成
山如巫峽出奇峰,水似平湖碧玉清。
淩空懸梯二百步,不教石門鎖隴秦。
【原注】棧道:即玉泉壩通往康縣的古棧道,由趙輔捐資,建於明嘉靖十年(1531)。平湖:指玉泉壩街後龍王潭至斷妖石長6裏、寬半裏的養生潭。舊時隻許放生,不許捕魚撈蝦。
(原載仁斜2003年第4期)
【作者簡介】
趙德成,生於1933年,寧強縣青木川鎮玉泉壩人。曾任鄉長和文化教育、廣播電視單位職員,已退休。
寧西交通話今昔
寧汝士
寧強地處秦巴間,山巒重疊少平川。
羊腸小道如藤蔓,當年最苦行路難。
古代滴仙有詩篇,蜀道難於上青天。
最是寧西地偏遠,談行色變非危言。
回憶一九五二年,派我寧西去調研。
囊裝幹糧傘作伴,腳登芒鞋過山川。
披星戴月把路趕,三天才到陽平關。
又遇安樂河水漲,山洪暴發浪滔天。
欲渡無橋望洪歎,愁對霖雨苦周旋。
好不容易雨住點,數人相挽趟前川。
惡浪衝擊腳懸顫,差點葬身魚腹間。
上岸芒鞋早不見,個個都成赤腳仙。
一顛一拐往前進,石子裂足血如泉。
望鄉台,閻王偏,提心掉膽鬼門關。
八十裏路行兩日,半月方抵青木川。
今日再到青木川,麵貌煥然非從前。
江河飛虹連天塹,道路平闊車不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