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篇東進討賊 第5章進軍河北(2 / 2)

叛軍重新控製河北後,正月十一日,安祿山命其子安慶緒西攻漁關,被唐軍哥舒翰擊敗。此後的5個月中,戰事在河北、河南激烈展開唐朝廷決定挽救常山陷投後的河北局勢,再次切斷叛軍後路。二月初二日,玄宗加授河東節度使李光弼魏郡太守、河北道采訪使。李光弼率1萬名步、騎兵和太原弓弩手300人,東出井關,進人河北。初五日,官軍進至常山。常山的團練兵3000人逮捕叛軍守將安思義,開城投降次日早上,史思明指揮的2萬名叛軍直逼城下。李光弼下令弓弩手密集射擊,打退了叛軍的攻城衝鋒。中午,有鄉民報告說,從饒陽趕來增援的5000名叛軍,正在常山東南方九門縣(河北城西北)南麵的逢壁歇息。李光弼聞報後立即派出4000步、騎兵潛行偷襲,將正在進餐的這支叛軍全部殲滅史思明連連失利,退人九門。常山郡9個縣中,隻有九門和箕城尚在叛軍手中,其餘7縣全部光複。

此後,李光弼與叛軍相持達40餘日。史思明派兵切斷常山糧道。常山城中糧草告盡,且兵力弱於叛軍。李光弼派人潛行西人河東,向郭子儀告急求援。

再說郭子儀回朔方增調兵馬後,已攻取了雲中郡城(山西大同),於三月初五日進軍到達代州(山西代縣)。接到李光弼的告急文書後,郭子儀率兵急行軍,東下井隆關,於四月九日到達常山。郭、李合兵,蕃、漢步騎共10餘萬人,形成了壓倒叛軍的軍事優勢。

決定戰爭勝負的因素是多方麵的。自然山川的險阻地形,在隻有步、騎兵種和以冷兵器為主的古代戰爭中,對子攻守雙方.都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

從河北平原向西眺望,太行山陡峭挺拔。受流水切割而形成的山間橫穀(隆),自古為東西交通孔道。在連接河北與河東的“太行八隆”中,以娘子關(山西平定東)連接井隆關一路最為著名。井關所在的常山郡,以及東鄰的博陵郡,之所以成為唐軍與叛軍竭力爭奪的地區,就是因為這裏地勢居高臨下,向東可以兼涼(河北河間)、滄(河北搶縣)二州,橫斷河北;向北可以直搗範陽。

郭子儀與李光弼兩軍在常山會師後,河北的形勢很快就發生了巨大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