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輯書人書事 25.2010年9月以史為鑒——讀《中國反腐敗史話》
曆史能演繹成一種搶手的商品——在消費時代,這並不奇怪,電視熒屏上和書市裏出現的那些“戲說”甚至“胡說”的帝王戲和格格書在娛樂大眾的同時,也不免誤導大眾。然而,不論何時,我們都不乏真正具有人文立場和道德立場的知識分子,他們尊重曆史,知道曆史的意義在於“思想的啟迪”,在於“以史為鑒”——就如中共江北區紀委於近日策劃推出的這一套《中國反腐敗史話》叢書,它在大力推進廉政文化建設和深化反腐工作方麵所起的作用將是不可估量的。
重史料,更重史識
《中國反腐敗史話》叢書一套10冊,100餘萬字,不僅是國內首套反腐敗專題史話叢書,也堪稱國內廉政文化建設方麵少見的厚重之作。
這套叢書的價值,首先在於它既重史料,又重史識。
首先是它的作者隊伍,全部來自高校的史學教授和研究機構專門從事史學研究的專業人員。當然,光有這一點還不夠。就像當今頗為看好的曆史文化散文的寫作一樣,在這個領域裏,既成就了像餘秋雨、王充閭那樣的大家,也淘汰了不少雖然寫得辛苦始終未能一舉成名的散文作者——他們不是不懂曆史,恰恰相反,他們手頭有太多的史料,缺少的隻是史識;其次,他們往往隻是一味地沉入曆史,被故紙堆埋沒,卻遠遠地脫離現實。
《中國反腐敗史話》叢書的作者們就不同。從體例上來說,這些文章自然還不能說是純粹的曆史文化散文(曆史的眼光,哲學的思考,文學的詩性),但它所承載的使命是一樣的,它所麵對的素材也是一樣的——眾所周知,中國曆史上一直有比較完備的反腐敗法律,隻是中國曆代的反腐敗工作一直是以皇權為核心的,它既可以在法製的軌道上運作,也可以不在法製的軌道上展開,有時還往往淪為政治鬥爭的工具。由此,可以想見這其中的故事將會多麼豐富,多麼精彩,更可以想見這一部叢書的作者們所麵對的史料將會是多麼龐雜。在這種情形下,如果叢書的策劃者不首先以自己的史識來統而領之,則就很可能會讓作者們在成堆的史料麵前束手無策。好在叢書的策劃者們早已想到了這一點,因此他們並不急於寫作,而是站在我黨反腐倡廉工作和黨風建設的高度對史料首先作了一番鉤沉、歸納和篩選、串聯,從而列出了10大選題——這些選題,其實就是我們現在能見到的10部著作了。如:
《清風長留天地間》著重寫曆史上一些清官的悲愴曆程;《出師未捷身先死》寫古代一些改革家的沉痛教訓;《刑場上的紅頂子》揭示了曆史上一些貪官的下場;《天網恢恢,疏而多漏》則寫出了中國古代法製的得與失;《風雨如晦,雞鳴不已》在總結中國監察機構小史的同時也傳達出了古代十分重視對權力監督製約的一些信息;《殺盡不平方太平》則狀寫了中國的農民戰爭與反腐敗的關係——就如明史專家,也是本叢書主編王春瑜先生在本書的序言中所說到的那樣:“每個王朝自始至終都經曆了大股小股的農民起義。農民為什麼起義?就是官府太腐敗了,老百姓沒法活,被逼上梁山了。”當然,“曆史上農民推翻的隻是一棵大樹,樹根沒有鏟除,所以很快它又會長出腐敗的新芽,變成曆史的重複。這就是曆史的局限性,也是曆史的悲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