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可讀性”這個詞出現的頻率很高,讀一部長篇小說,看一篇文章,若感覺很好看,好看到都有點欲罷不能了,這時候就會用一句“這部作品可讀性很強”來表述。這句話還可以稍作改動,進一步延伸到對影視、美術、攝影等藝術作品的欣賞和品評上,比如說一部電視劇很吸引人,觀眾往往會用一句“可看性很強”來表述。因此,“可讀性”是一個含義很泛的概念,它其實包括了作品一定的思想內涵,這一點特別重要,沒有思想內涵的作品就如一個沒有靈魂的人,百無一用。
當然,作品表現的思想,不單單是闡釋一下通行的概念,也不是一般的正確道理,而是新鮮的、具體的、第一次被說出、第一次被準確命名的個人見解。它既是個人的獨見,又是對某種現象、社會心理、事物本質的有力揭示與高度概括。在文學作品中,更多的情況是作家並沒有為他的“獨見”直接命名,但由於具象描繪的生動性、鮮明性,使內蘊於其中的獨特理念與讀者產生了思想的共鳴,於是一個不約而同的社會性“命名”便會很快流行起來。比如自從錢鍾書的小說《圍城》被改編成電視連續劇在全國熱播以後,一個不約而同的社會性命名“圍城現象”便很快風行全國。它既被用於對社會婚姻現象的描繪:那麼多男男女女忙著找對象談戀愛,電視台的“相親才會贏”節目如此火爆,都在證明總有那麼多人急著想衝進婚姻這座圍城,但結婚之後又難免會吵吵鬧鬧直弄到要離婚散夥,希望衝出婚姻這座圍城以重新過快樂的單身漢生活;也被用於人們選擇工作單位時那種矛盾心情的描述;反正一說“城外的人想衝進來,在城裏的人想衝出去”,就能明白是什麼意思了。這是一個比較突出的例子。
另一方麵,可讀性強的作品當然也一定是情節生動的作品,讀起來會很有吸引力,讓人一拿起來就放不下,讀後又覺得很有感觸而不是覺得生拉硬湊、胡編亂造,等而下之者為了吸引讀者甚至專攻下半身寫作,那樣的作品可能會一時吸引一些趣味不高的讀者,但畢竟隻能算作劣等品,上不得台麵。
還有,可讀性強的作品,自然也語言流暢、幽默,讀起來順順當當,且常能引人會心一笑,而不是佶屈聱牙,讀之讓人感到別別扭扭。確實,就如老編輯李清泉所指出過的:“閱讀不單單是頭腦和眼睛的事,它是一項由多種官能參與的活動,眼睛看的時候,耳朵會產生聲音感受,對這一點,稍有閱讀經驗的人是會認同的”。比如,有這麼一句話——“幹完活,又累又餓,胃口大開,他一口氣吃了兩碗飯”,後半句如寫成“吃了二碗飯”,從字麵上看,“兩”和“二”都是數詞,表示一加一之和的意思,看上去字義準確,眼睛是可以放行的,但一讀就不行了,因為我們平日聽人說“飯吃liǎng碗閑賬勿管”很習慣,若有人硬要跟你說“飯吃èr碗閑賬勿管”就很別扭了。記得以前語文老師教作文時就曾告訴過我們:文章修改光是自己仔細多看幾遍還不夠,請人幫你朗讀一遍才能發現更多問題。這是有道理的。
最後我還想說的是,在當前一切都講“快”的時代,談作品可讀性的同時,於讀者來說也很需要談談創造安靜悠閑的閱讀心境和閱讀環境的重要性,現在已經有人撰文呼籲慢閱讀了。是啊,那些我們著迷的醇厚書香和悠閑的慢閱讀時光是多麼的寶貴。現代人常用電腦,我認為在電腦上看文章隻能算是瀏覽,瀏覽不能代替閱讀,更不能代替精讀。所以我認為使用電腦讀文字是工作,不是讀書。這兩者是有區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