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輯書人書事 23.2004年10月今天讀書是為了什麼?(1 / 2)

第六輯書人書事 23.2004年10月今天讀書是為了什麼?

去年5月,我突發腦梗中風,在杭州、寧波兩地輾轉一年多,前些天在病床上突然接到慈溪胡遐的一個電話,告訴我說她負責主編的新一期《上林書社》就要開始征稿了,問我能否寫一篇800字左右的短文。沒幾天她就將厚厚的一冊合訂本和近期的幾本社刊給我寄來了,翻讀之下真是眼前一亮,想,慈溪的文友們端的了得!不僅個個愛讀書,而且還因讀書而結社,且經營得又是那麼像模像樣。

讀書人結社是為了更好地讀書。正在熱烈開展的寧波第二屆全民讀書月活動也是為了更好地推動市民閱讀。那麼今天讀書是為了什麼?

說到這兒不禁想起孔子說過的一段話,老夫子總結自己的一生時說:“吾十有五而誌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對照一下,我今年忽忽也已七十矣。孔子73歲去世,照此推算,我離生命終結已為時不遠。回想自己十來歲時小學畢業,稀裏糊塗的根本不知學什麼。孔子說:“吾少也賤,故多能鄙事。”想來想去,我與孔子也隻有在這上麵有得一比。我出身農家,小時也隻能做放牛牧羊打豬草這些“鄙事”。後來識了字,亂讀小說,上中學時,有了一個榜樣,那便是少年得誌的作家劉紹棠。他上高中時就出版了一部長篇小說《青枝綠葉》,紅遍天下,既賺稿費又出名,小小年紀便當了全國青聯委員。那時批判“一本書主義”就是批的劉紹棠,誰知越批越香,我想以他為楷模的青年學生肯定不止我一個。

現在可以坦白地說,我上中學時就有當作家的念頭,其出發點就是奔名利去的,想想當作家又得稿費又出名,天下還有比這更美的事嗎?所以不管“文革”鬧得多麼凶,我擔心的事隻有一件,就是稿費製度可別給批沒了啊!孔子15歲誌於學,一輩子教了3000多學生,這個貢獻有多大啊!後來的讀書人誌於學的目的,可沒這麼單純了,說白了,很多人就是奔科舉去了,也就是誌於“仕”,而不光是誌於“士”。隻不過讀書人要當官可沒那麼容易,像範進那樣讀得精神失常,好不容易中個舉人,除了挨他做屠夫的老丈人一記結結實實的耳光,恐怕也不會有其他出息了。

《莊子·漁夫》記載了孔子當年帶學生讀書的情形:“孔子遊乎緇帷之林,休坐於杏壇之上,弟子讀書,孔子弦歌鼓琴。”像孔子這麼浪漫的讀書法,我是沒經曆過,我喜歡的方式是躲進書房,泡一杯茶或咖啡,靜靜地,找一堆書放在手邊,隨讀隨翻,看到高興處會心一笑,看到會意處,鋪開稿紙或摘錄或隨手寫點什麼,既讀了書又種了田,這是最高興的事了。

後來當了文學編輯,讀書編稿子成了工作。想起小時候看書要挨父母責罵:“不做功課,也不出去放牛做活,隻知道看閑書!”現在的家長也還在這樣責怪著愛看書的孩子們。但對比之下,讀書的環境卻大大改善了。現在天下太平,政治清明,生活安定,有這麼好的讀書機會再不好好讀點書,對得起誰呢?我想上林書社的成員們大都有一份很好的工作,讀書寫字都成了正經事,不知大家可有這樣的體會?

離開了學校還那麼認真地讀書,是為什麼呢?這個問題的答案可能各人各樣,有的人在準備公務員考試,有的為了評職稱在趕寫論文,也有的文學發燒友在寫稿子等著投稿出版或發表,也有的說並沒有什麼太功利的目的,歸結為一句話就為的是提高一下自己的素養——這個回答最好,開卷有益,閑時讀點書總是好的。2010年5月話說“可讀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