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以往不同的是,中國軍隊猛烈的炮火在逐漸的向縱深延伸過去之後,又突然的砸在了前沿,火力急襲讓正在調整部署的第1騎兵師頓時的陷入混亂之中,各作戰部隊連滾帶爬的蜂擁進隱蔽體內,一些正在調整部署位置的戰術車輛被炸的七零八落,戰地上到處都是燃燒著的車體殘骸。
炮火越來越猛烈,伴隨著令人心驚膽戰的尖銳的呼嘯聲,無數的鋼鐵烈火從天而降,第38集團軍直屬的火炮旅的那種射程達到100公裏的‘A-100’型300毫米10聯裝自行火箭炮和射程180公裏‘WS-1B’型320毫米8聯裝自行火箭炮,也紛紛的加入了炮擊。
與各師屬炮兵團不同,第38集團軍直屬火炮旅的超遠程自行火箭炮更多的時候是起到火力壓製的作用。諸如‘A-100’‘WS-1B’型這樣的射程較遠、口徑較大的火箭炮在炮喵雷達的遠程定位輔助下,能夠迅速的鎖定聯軍的炮兵陣地,並成功的進行火力壓製,而後利用出色的機動性和射速較快等優勢迅速脫離原先發射位置。而對於聯軍作戰部隊的炮火殺傷,單是各師屬炮兵團裝備的‘PLZ05’型155毫米52倍口徑自行榴彈炮以及90A式122毫米40聯裝自行火箭炮就足夠了。
硝煙彌漫中,數架‘蜜蜂-2000’無人偵察機緩緩盤旋在空中,不斷的校正炮擊方位,並及時的捕捉聯軍的動向。
現代戰爭中,無人機的大量出現基本上是起到一個補充偵察盲區的作用,作戰單位無需要和傳統作戰模式那樣四散著派出偵察哨或者呼叫空軍的航空偵察,無人機可以同時承擔起地麵偵察和航空偵察兩種作戰任務,能夠裝備到班排一級的可回收性無人機無疑大大的提高了作戰效率。
同樣需要更多了解對方進攻部署情況的美軍也在第一時間發出了數批無人偵察機、甚至還有武裝無人機。
一直致力於改變傳統作戰模式的美國國防部對於無人機的開發從來都是很感興趣,無論是‘全球鷹’還是‘捕食者’甚至是以色列的‘蒼鷺’都受到了美國軍方的親眯,在五角大樓看來,大量實戰型的無人機的投入將會大大減少戰鬥部隊的任務危險性。
利用無人機來重創中國軍隊的裝甲力量,這個計劃乍聽起來很是瘋狂、不切實際,但在美軍看來,無疑要比‘M1A2SEP艾布拉姆斯’主戰坦克和‘99D’式主戰坦克的裝甲對決更為精彩。早在本世紀初,美國軍方就已經解決了‘捕食者’型武裝無人機裝載‘地獄火’反戰車飛彈攻擊目標的技術難題。這種新型的空中打擊方式在伊拉克戰場以及阿富汗剿匪作戰中就已經得到過戰地試驗。
對付滾滾而來的鋼鐵洪流最好的辦法就是利用空中打擊,冷戰時期,出於對部署在兩德邊境上數量龐大的華約裝甲集群的恐懼,美國人研製了 ‘AH-64阿帕奇’武裝直升機和‘A-10雷電’固定翼攻擊機這兩種坦克殺手。然而此時,麵對失去了製空權的困境,加上中國軍隊又布有嚴密的防空網,無論是 ‘AH-64阿帕奇’還是‘A-10雷電’的出擊無疑都是飛蛾撲火般的自殺舉動。
‘捕食者’型武裝無人機是基爾森將軍此時最好的選擇,利用無人機目標較小,突防能力較強的優勢來穿過中國軍隊的防空網,予以其裝甲力量以重創,從而削弱中國人的進攻力量。基爾森將軍可謂用心良苦,的確對於任何一個軍事強國來說,攔截數量較多的高速低空飛行器都是一場噩夢。高射炮火打不準這種航向飄忽不定、速度較快的武裝無人機,而低空又是地空導彈的攔截盲區。雖然一架‘捕食者’型武裝無人機隻能夠裝載一枚‘地獄火’反戰車飛彈,但數十架的‘捕食者’輪番出擊,還是能夠起到一定的攻擊作用的。
剛剛急襲的炮火再一次的緩緩的向著縱深延伸過去,吃夠了中國軍隊不受常規的炮火打擊的美國大兵們再也沒有勇氣爬出掩體外,狼狽不堪的團縮在散兵坑中,等待著那愈來愈近的鋼鐵鏗鏘聲。遠處的煙塵滾滾,彌漫在空氣中的淡藍色柴油尾煙中,一輛輛外形流暢的裝甲戰車從煙塵中鑽出,掩護著成群的步兵拉開進攻的鋒線,分別在第1騎兵師防禦陣地的左右兩翼發起了攻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