鳳雞是代表五穀豐登的吉祥物,表達了民心向往美好生活的願望,雖瀕臨絕境,但在構建和諧社會和保護文化藝術多樣性的形勢下,仍有著積極的意義。

鵝兒起舞,你爭我鬥

雙咬鵝舞是潮汕較為著名的民間舞蹈。潮汕地區地處韓江中下遊平原,水草茂盛,盛產家禽,幾乎家家戶戶都蓄養家禽,其中尤以澄海獅頭鵝最為著名。雙咬鵝舞是澄海市民間傳統廣場動物舞蹈。

澄海盛產獅頭鵝,養鵝遍及千家萬戶,素有“鵝鄉”的美稱,每年春節、中元節祭祖都有賽大鵝之習俗。獅頭鵝,外觀貌似獅子頭,頸粗、趾粗、體形碩大,是世界上最巨型的鵝種。1952年春節前夕,澄海籌備舉行大型文藝遊行活動,各地傳統動物舞蹈相繼湧現。當時,城北管理區民間藝人陳和存、陳阿九、洪勝等人,為了創作與眾不同的動物舞蹈,選擇了獅頭鵝這一生活素材,用浪漫主義的藝術手法,在全國首創了雙咬鵝舞,它象征著六畜興旺、祥和富貴。

雙咬鵝舞雖以澄海獅頭鵝為其造型依據,但采用誇張的手法,道具製作精美,雙咬鵝的造型別具一格,一般比現實的獅頭鵝大10倍,長3米,高2米,以竹、藤為骨架,製成兩隻巨型的獅頭鵝軀殼,外裹白絨布,塗上相應顏色精製而成。為使造型逼真,製作藝人先拍攝真鵝站立伸頸姿態的側身照片,再把衝洗出來的底片用幻燈機投射出放大的鵝影。然後請已選定的舞蹈演員測量比例,以保證舞鵝演員與鵝殼相適合。最後才將鵝影的輪廓勾勒下來,按輪廓尺寸紮製鵝殼。

除了製作惟妙惟肖的鵝殼之外,還要製作一個變形誇張的孩童頭殼,它用來戴在引領鵝的牧童的頭上,穿著不拘一格搭配的服飾,胸腹間纏一肚兜,腳穿草鞋,手執長笛,臉部天真活潑、逗人喜愛。雙咬鵝舞表演時,一般有兩名壯年男子扮演大鵝,鑽進道具鵝殼裏麵,足穿布鞋,鞋麵製成鵝趾的象形布,腿紮綁帶,上套鵝腳象形褲。

一陣熱烈的潮州大鑼鼓聲為先導,接著奏起歡快的潮州管弦樂《畫眉跳架》。兩隻大型“獅頭鵝”站在樂隊前麵,表示被圈在欄裏。牧童跟著出場,伸伸懶腰,揉揉惺忪的眼睛(表示剛睡醒),牧童身著紅肚帕,小短褲,腳穿紅布鞋,手執長笛當牧竿,有的還帶上一把破扇子。走到鵝的身邊,放鵝出欄,兩隻大鵝一出欄,立即展翅蹦跳,牧童用笛子左趕右攔,兩隻大鵝終於安靜下來了,走到“池塘”開始表演戲水、交頸、追逐、展翅、覓食,或蹲或立,盡情嬉戲。牧童在一旁自得其樂,擺著破扇搖搖晃晃與觀眾逗笑。突然,兩隻鵝為爭食吃鬥起來,各不相讓,這邊進三步,那邊退三步;這邊撲撲騰騰,那邊死死咬緊。雙鵝相咬時,樂隊轉奏《雙咬鵝》,音樂聲也漸強,速度也變快,與表演和諧配合,咬得越來越不可開交。牧童趕緊用笛子試圖將它們分開,但這兩頭鵝鬥得性起,難分難解,誰也不聽,牧童氣得直跺腳抹淚,但都無濟於事。最後一咬牙,狠狠一挑,才把兩頭鵝分開。開始,這兩頭鵝還不死心,這一頭橫眼冷對,那一頭撲翅示威,大有再比一場的決心。但總算被牧童趕開,兩隻鵝收翅回欄。這時鬥鵝才算結束。

雙咬鵝舞所表演的內容質樸自然,具有濃鬱的鄉土氣息。舞蹈程式出奇,音樂伴奏獨特,雙鵝起舞惟妙惟肖,表現了潮汕農村的風俗習尚、農家生活欣欣向榮的動人景象及樂觀向上的精神風貌。

鷹雄起舞,勇采天青

“舞鷹雄”是一種比較具有地方特色的舞蹈形式,它是以武術和舞蹈為基礎,模仿鷹和雄相鬥相處的動作神態,創編而成的一套傳統民間舞蹈表演藝術,是雷州半島人民從長期的勞動實踐中獲得的創作靈感,廣泛流傳於雷州半島的湛江、廉江等地,已有上百年曆史。

“舞鷹雄”的起源,有一個傳說。從前雷州半島東北部有座大山,山上飛禽走獸眾多,其中鷹和雄常一起嬉戲覓食,甚是有趣。又傳說鷹、雄能驅邪鎮妖,給人們帶來如意吉祥,因而每逢新春佳節或喜慶節日,村村戶戶都渴望著能有鷹、雄的出現。於是人們就模擬它們嬉戲相鬥的情景,創造了“舞鷹雄”這種舞蹈形式。久而久之,便形成了當地一種傳統的民俗活動。

“舞鷹雄”整個舞蹈具有很強的情節性。因此也形成了比較固定的表演程式,大致程序如下:大肚佛從天上來到雷州半島北部叢林之中。林中小猴帶領他在林中觀光。當他們走到某處,看到鷹和雄正在酣睡。這時,小猴玩心大起,他示意大肚佛隱於樹後,自己則在鷹和雄的頭上分別敲擊一下。鷹、雄醒來之後,誤以為對方在戲弄自己。於是,發生了爭鬥。雙方各不相讓,分別用自己的絕招向對方進擊。後來,群鷹參戰。眼見戰火越燒越旺,大肚佛急忙出來實情相告,小猴向雙方道歉,於是,化幹戈為玉帛,交戰雙方握手言和,森林裏出現了和睦相處的局麵。這個故事包含著人民群眾對於安定、和平的幸福生活的向往、憧憬和良好祝願。

竹園村的“舞鷹雄”以高難度著稱。“舞鷹雄”屬大道具類舞蹈,鷹的造型特征是尖嘴、寬翅、利爪,機靈而勇猛。雄做成龍頭鳳尾,金錢豹身,麒麟角,顯得強悍威武。表演的套路大致為“醒鷹雄”、“格鬥四門”、“洗臉漱口”、“過橋”、“采地青”和“采天青”等,其中“采天青”動作驚險,難度最大,是整個舞的高潮。

據當地長者介紹:大約在清朝鹹豐年間,這一帶就有“舞鷹雄”的活動了,但一直隻局限在地麵舞蹈。至20世紀40年代,表演者在原有的基礎上,製作了一支4米高的木杆,把鷹的表演者頂上空中,在沒有任何保險措施的情況下,肚頂木杆,做高空平衡旋轉和采青的高難動作,大大提高了鷹雄舞的表演水平。現在,竹園村的“舞鷹雄”仍以高難度著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