摸摸牛頭摸牛身,風調雨順好耕耘;
摸摸牛頭摸牛肚,生活改善有出路;
摸摸牛頭摸牛腳,唔愁吃來唔愁著。
牛兒是個農家寶,愛牛如同愛父母,
相依為命勤耕作,共同走向金光道。
有的地方還有一生一旦,打扮成新郎、新娘,手持洋傘,肩挑花籃,邊舞邊唱,唱一陣,扭一陣,又敲一陣鑼鼓。唱到興高采烈時,有幾個人走入場中邊拍掌邊跳,和演員一齊起舞,演員和觀眾同聲歡呼,互相逗樂,氣氛濃烈、融洽,充滿著農家特殊的歡樂情趣。
春牛舞唱詞內容樸實,感情真摯,教育大家要愛護耕牛,勤耕勤種;曲調深沉纏綿。由於在民間長期傳唱的結果,已經形成了一種特有的曲調,俗稱“春牛調”,主要包括四種,全省各地都差不多。粵北的樂昌、南雄、連縣、連山,粵東的新豐、龍門,粵西的陽春、信宜、高州等縣,基本都是這個曲調。
瑤族:開年吉利舞春牛
瑤族節慶民俗活動中的一種重要文藝形式。春節期間舉行。活動分三個部分:迎春牛、耍春牛、送春牛。春牛由兩個青年男子扮演,紮黑綁腿,穿緊身衣,牛頭為竹紮框架紙糊而成,牛身由一塊青土布製成。基本動作是牛走路、過橋、喝水、搔癢、撒歡、發怒等。春牛進寨時,全寨的男女老少都在寨前相迎,燃放鞭炮,敲鑼打鼓,還高聲念《迎牛詞》。春牛進到表演場中,便撒歡、“滾水”。這時,大家都爭著摸春牛的眉心,討開年吉利。送春牛是像迎春牛那樣,全寨人列隊戀戀不舍地將春牛隊送往別的寨子。
增城:情妹情哥舞春牛
宋後南遷的增城客家人,包括程鄉客家語係的永和、中新、荔城、增江、正果客家人和長寧家語係的派潭、小樓客家人,保留了中原迎春舞春牛的習俗,演變到今天,從圍繞春牛跳舞,到唱春牛調表演舞春牛。
增城舞春牛的表演程式和粵西春牛舞差不多,區別最大的是春牛調的內容,表現更為寬泛一些,曲調纏綿隱喻,有時帶有葷味。增城派潭、荔城、新塘永和圩、朱村甘新村等的舞春牛,還一生一旦,表現地主女愛上了駛牛哥,情妹情哥情意長,邊舞邊唱,敲一陣鑼鼓,對一回唱,作為一種山歌調演唱,以牛喻人,別有情調,十分熱鬧。 其中有以下內容:
主家小妹唱:對向一個好青年,
辛勤刻苦來耕田;
(涯)心中想他又愛他,
趕快把飯送上前。
長工接唱:對向一個好姑娘,
山歌唱來夠情長;
(涯)心中想她又愛她,
就怕她家老亞娘。
長工白:快到中午了,涯人又餓,牛又累,不如休息一下先。
小妹三人挑飯擔邊舞邊唱出場。
天高雲淡好風光,
亞哥田中耕田忙,
景色迷人精神爽,景色迷人精神爽。
一定肚饑又餓腸,一定肚饑又餓腸。
菜又香來飯又熱,挑著那飯擔出田莊,
行快兩步把飯送好給那亞哥充饑腸。
小妹送飯到田間,心裏自然很是高興,叫亞哥他吃飯,這時的相互對話,可以自編,以後又以唱歌的形式表露兩人的暗戀之情。
小妹:亞哥係個好人才,心地又好又能幹,
亞哥:亞妹年輕又漂亮,我要想她係夢想,
小妹:亞哥身體強又壯,合妹心意吾敢講,
亞哥:亞妹長得真漂亮,有一副好心腸,
亞妹想哥哥唔曉唔知樣邊把口開。
人家係個有錢妹,涯係一個苦命郎。
亞妹想到睡唔得看看以後樣邊樣。
唔知亞妹樣邊想看看以後 樣邊。
唱完後的對話自編,談至相互愛意,完滿結合。
今日世界大不同,
今日世界大不同,
小妹嫁給小長工,
長工得到小鳳凰,
亞哥同妹回家轉,回到家中
亞妹同哥回家轉,回到家中
鑼鼓響:
哥、妹、農夫、數牛歡歡喜喜回家轉。
韶關:六畜興旺千家樂
這種舞蹈有兩千多年的曆史,它本身屬於韶關“六畜興旺舞”之一。據說韶關南雄珠璣古巷人的祖先初來嶺南時,自然環境惡劣,每到開春,為了祈盼新年風調雨順、五穀豐登、六畜興旺、平安和睦,都會舉辦祈禱儀式,根據六種常見的畜禽編製成“六畜興旺舞”。
每到春節,古巷六個村子各舞“六畜舞”中的一種,如廖屋舞春牛、魯屋舞鳳(雞)、劉屋舞豬、徐屋舞狗等。每家每戶都把“六畜興旺”、“豬羊滿圈”的字條貼在牛圈、豬圈門上,家門口張貼“六畜興旺千家同樂 五穀豐登萬象更新”的春聯,各村民間藝人舞著“六畜”,沿街巡遊,家家戶戶燃放鞭炮,歡迎民間藝術隊伍。
其中春牛舞最為著名。春牛舞有兩隻牛,牛頭一大一小,表示一雄一雌的意思。牛頭上有彎彎的犄角,大大的眼睛,飾以彩繪,觀賞性和藝術性都很強。牛身上披布,但牛身容易破損,所以每年都要重新紮製。舞牛時,整個舞牛的套路時長45分鍾,3人一組。由於表演時間長,套路複雜,每隔10分鍾就要換人,加上鼓樂隊,整個套路舞完至少要28名隊員。春牛舞要邊唱邊舞,從牛頭摸到牛尾,每摸一處,都有唱詞,而且還做騎牛、駛牛、犁田耙地、扶犁開耕等動作,動作形態十分逼真。
千百年來,民間藝人一直對春牛舞的道具和套路進行改革,使春牛舞從過去的祈禱舞變為散發出濃濃鄉土氣息的民間藝術,以適應群眾的文化需求。但隨著時代發展,“六畜舞”慢慢走向衰落,現隻剩下春牛舞,其他“五畜舞”道具已難見其蹤,隊員都是五十多歲的老人。